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063561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4 0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包括电子水泵、水冷中冷器、以及散热器,所述电子水泵、所述水冷中冷器的水冷中冷器水路、以及所述散热器串联连接形成回路,所述水冷中冷器的水冷中冷器气路设置于发动机进气歧管某处,所述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水冷中冷器水路并联连接。上述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为空调系统冷却降温的换热器设置于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中而不再设置于汽车车身前端,使得汽车车身前端不再拥挤,空调系统管路缩短,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
本技术涉及冷却系统
,且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国家油耗以及排放法规的日益严苛,越来越多的汽车主机厂投身于降低发动机油耗以及排放的新技术研发工作,由此可降低发动机油耗的中冷技术也越来越被重视。传统的中冷技术采用空冷中冷器对发动机进气进行冷却降温,然而空冷中冷器随着汽车车速变化的波动较大,不利于发动机的正常工作,进而导致油耗加剧等。由于水冷中冷器(WCAC)控制发动机进气温度更稳定,且可以解决空冷中冷器所存在的问题,所以水冷中冷器成为发动机进气系统所搭载的主流技术之一。图1是现有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搭载水冷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200采用独立冷却系统来冷却发动机进气,进气冷却系统200包括膨胀水壶201、电子水泵202、水冷中冷器203、以及散热器204。由于散热器204需要更好地散热,故而散热器204需要布置在汽车车身前端230,而汽车车身前端230已经布置有空调系统210的换热器211以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图未示)的发动机散热器221,这样就需要占用汽车车身前端230较大空间,使得汽车车身前端230异常拥挤,且不利于各零件的布置,也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升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不同于现有技术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包括电子水泵、水冷中冷器、以及散热器,所述电子水泵、所述水冷中冷器的水冷中冷器水路、以及所述散热器串联连接形成回路,所述水冷中冷器的水冷中冷器气路设置于发动机进气歧管某处,所述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水冷中冷器水路并联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包括水路和制冷剂管路,所述水路与所述水冷中冷器水路并联连接接入所述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中,所述制冷剂管路与空调系统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水路和所述制冷剂管路不干涉。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器为冷凝器或蒸发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还包括膨胀水壶,所述散热器与所述膨胀水壶并联连接接入所述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中。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散热器为横流式散热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散热器为为纵流式散热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水冷中冷器水路和所述水冷中冷器气路不干涉。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为空调系统冷却降温的换热器设置于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中而不再设置于汽车车身前端,使得汽车车身前端不再拥挤,空调系统管路缩短,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图2是本技术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的示意图,请参阅图2所示,本技术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包括膨胀水壶11、电子水泵12、水冷中冷器13、散热器14、以及换热器15。散热器14的出水端与电子水泵12的进水端连接,电子水泵12的出水端分别与水冷中冷器13的进水端、换热器15的进水端相连接,水冷中冷器13的出水端、换热器15的出水端分别与散热器14的进水端相连接,形成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主回路。另外,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还设置有除气补水支路,即膨胀水壶11与散热器14并联连接所形成的支路。膨胀水壶11与散热器14并联连接。膨胀水壶11所在管路为散热器14所在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主回路的支路,膨胀水壶11可去除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中多余的气体以及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补充或者分流冷却液(水),避免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的压力过高,而造成暴管的恶劣后果。电子水泵12为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的冷却液(水)提供循环的动力,电子水泵12连接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主回路中。水冷中冷器13包括水冷中冷器水路132和水冷中冷器气路134,水冷中冷器水路132与换热器15的水路152并联连接于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中,水冷中冷器气路134设置于发动机进气歧管(图未示)某处,水冷中冷器水路132所流经的冷却液(水)对水冷中冷器气路134所经过的气体进行冷却降温。水冷中冷器水路132和水冷中冷器气路134不干涉。换热器15包括水路152和制冷剂管路154,换热器15的水路152与水冷中冷器13的水冷中冷器水路132并联连接接入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中,换热器15的制冷剂管路154与空调系统30连接,换热器15的水路152所流经的冷却液(水)对换热器15的制冷剂管路154所经过的制冷剂进行冷却降温。换热器15的水路152和换热器15的制冷剂管路154二者不干涉。换热器15可为冷凝器或蒸发器。水冷中冷器水路132与水路152并联连接于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中,即电子水泵12的出水端分别与水冷中冷器水路132的进水端、换热器15的水路152的进水端相连接,水冷中冷器水路132的出水端、换热器15的水路152的出水端分别与散热器14的进水端相连接。换热器15用于冷却空调系统30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由于换热器15接入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中并通过水冷中冷器13来进行水冷换热,故换热器15不需再设置于汽车车身前端40,而便于水冷中冷器13在汽车车身前端40的布置,汽车车身前端40不再拥挤,另外,也节约空调系统30管路的长度,降低生产成本。散热器14安装于汽车车身前端40,且设置于发动机冷却系统(图未示)的发动机散热器21的前方位置,发动机散热器21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相关部件连接,实现发动机自身散热的目的。散热器14可以为横流式散热器,也可以为纵流式散热器。由于横流式散热器具有较小的高度尺寸,更好布置,可改善汽车车身前端40的空气动力性,故散热器14优选横流式散热器。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为空调系统30冷却降温的换热器15设置于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中而不再设置于汽车车身前端40,使得汽车车身前端40不再拥挤,空调系统30管路缩短,降低生产成本。在本技术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在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包括电子水泵(12)、水冷中冷器(13)、以及散热器(14),所述电子水泵(12)、所述水冷中冷器(13)的水冷中冷器水路(132)、以及所述散热器(14)串联连接形成回路,所述水冷中冷器(13)的水冷中冷器气路(134)设置于发动机进气歧管某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还包括换热器(15),所述换热器(15)与所述水冷中冷器水路(132)并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包括电子水泵(12)、水冷中冷器(13)、以及散热器(14),所述电子水泵(12)、所述水冷中冷器(13)的水冷中冷器水路(132)、以及所述散热器(14)串联连接形成回路,所述水冷中冷器(13)的水冷中冷器气路(134)设置于发动机进气歧管某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还包括换热器(15),所述换热器(15)与所述水冷中冷器水路(132)并联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5)包括水路(152)和制冷剂管路(154),所述水路(152)与所述水冷中冷器水路(132)并联连接接入所述发动机进气冷却系统(10)中,所述制冷剂管路(154)与空调系统(30)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进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攀陈东亚李建吴小妮张书恩李连豹韦虹李军王瑞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贵阳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