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线性LED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5401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仿线性LED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包括至少含有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单元,驱动单元还包括:第一MOS管,第一MOS管的漏极与发光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嵌位电阻,嵌位电阻一端连接至第一MOS管的源极,另一端连接至电流流出端;第一控制电压,第一控制电压接入第一MOS管的栅极,第一控制电压大于第一MOS管的开启电压,以使第一MOS管导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防线性LED驱动电路,在发光单元的导通区间内,电流对电压的敏感性降低了,即当发光单元上的电流增加时,第一MOS管的源极上的钳位电阻抬升了第一MOS管的源极电位,抑制了发光单元两端的导通电流,钳制了电路电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线性LED驱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子电路,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仿线性LED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LED光源以其高效率在照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LED发光芯片的IV非线性特征大大限制了其应用,使得LED芯片不能够作为普适的独立光源使用,而需要和驱动电路结合,才能够适用于某类特定电源。主要表现在如图1,LED的IV曲线可以看出LED在低电压时电流很小,LED接近于关断状态;而在到达LED导通的阈值电压V0后电流迅速增加,此时就对驱动电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该驱动电源需要具有较大范围的工作电流区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LED芯片生产商提出了光引擎的概念,把LED芯片和外围驱动电路整合成为一个模组作为原材料供给LED灯具生产商。然而光引擎产品本身也存在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普适性差,成本和集成度没有优化等方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仿线性LED驱动电路,旨在解决传统LED灯珠对外围的驱动电源的要求较高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仿线性LED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至少含有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单元,驱动单元还包括:第一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发光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嵌位电阻,所述嵌位电阻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另一端连接至电流流出端;第一控制电压,所述第一控制电压接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所述控制电压大于所述MOS管的开启电压,以使所述第一MOS管导通。其中,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一个导流支路,所述导流支路包括:串联在所述发光单元输入端与所述第一MOS管源极之间的第二MOS管,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上接入第二控制电压,所述第二控制电压控制所述第二MOS管处于导通状态,且所述第二MOS管的开启电压小于所述发光单元的导通电压。进一步地,所述发光单元的输入端上接入有驱动电压。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单元具有多个,分别为第1驱动单元、第2驱动单元至第N驱动单元,第1驱动单元、第2驱动单元至第N驱动单元依次串联,一个驱动单元的电流流出端连接至另一个驱动单元的发光单元输入端;所述驱动电压接入所述第1驱动单元的发光单元输入端,第N驱动单元的电流流出端连接至接地端。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单元至少具有5个。进一步地,所述发光单元为多个发光二极管串联支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MOS管与所述第二MOS管均为N沟道增强型。本技术公开的防线性LED驱动电路,在发光单元的导通区间内,电流对电压的敏感性降低了,即当发光单元上的电流增加时,第一MOS管的源极上的钳位电阻抬升了第一MOS管的源极电位,相比较于不连接第一MOS管及钳位电阻的电路来说,发光单元两端上的电压降低了,抑制了发光单元两端的导通电流,钳制了电路电流。此时,发光单元上的电流随电压增加的趋势的到减缓,对驱动电源的要求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发光二极管的I-V曲线。图2是本技术中一种驱动单元电路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I-V曲线;图4是本技术具有多个驱动单元仿线性LED驱动电路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另一种驱动单元的电路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的I-V曲线;图7是本技术具有多个驱动单元的仿线性LED驱动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请参考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仿线性LED驱动电路,该LED驱动电路包括驱动单元A,第一MOS管Q1以及钳位电阻。其中驱动单元A为一个发光二极管,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至发光二极管的输出端,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至钳位电阻,钳位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流流出端。该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上接入有第一控制电压Vg1,该第一控制电压Vg1大于第一MOS管Q1的开启电压,该第一MOS管Q1一直处于导通状态。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发光单元LED1的输入端上连接有驱动电压Vs,当驱动电压Vs大于发光单元LED1的导通电压时,发光单元LED1导通,并发出光。MOS管为电压对电流的控制器件,第一MOS管Q1根据第一控制电压Vg1输出相应的电流,该输出电流与导通后的发光二极管上的电流大小相同。如图3,在发光单元LED1以及第一MOS管Q1均处于导通状态时,发光单元LED1上的电流并不会随着驱动电压Vs的增加而变化,发光单元LED1上的电流始终与第一MOS管Q1漏极上的电流相同,从而克服了如图1中,发光单元LED1导通后,其上电流随电压急剧变化的情况,此时对驱动电压Vs的要求就相应降低,就不再需要较大范围的驱动电流。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该发光单元LED1还可以是串联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如图4,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中,该驱动单元A具有多个,分别为第1驱动单元A、第2驱动单元A至第N驱动单元A,第1驱动单元A、第2驱动单元A至第N驱动单元A依次串联,一个驱动单元A的电流流出端连接至另一个驱动单元A的发光单元LED1输入端;所述驱动电压Vs接入所述第1驱动单元A的发光单元LED1输入端,第N驱动单元A的电流流出端连接至接地端,在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中驱动单元A不应少于5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驱动单元A依次导通,多个驱动单元A中的发光单元LED1同时导通。如图5,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中,该驱动单元A还包括一个导流支路,该导流支路包括串联在所述发光单元LED1输入端与所述第一MOS管Q1源极之间的第二MOS管Q2,所述第二MOS管Q2的栅极上接入第二控制电压,所述第二控制电压控制所述第二MOS管Q2处于导通状态,且所述第二MOS管Q2的开启电压小于所述发光单元LED1的导通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驱动电压Vs的电压值从0开始变化,但未达到发光单元LED1的导通电压时,驱动电压Vs产生的电流经导流支路流至电流流出端,而发光单元LED1上仅具有电压差,发光单元LED1的电流为0。通过增加导流支路保证了该驱动单元A在低电压时依然有电流流过,能够使本技术的仿线性LED驱动电路中的驱动电压Vs能够应用于较大的电压范围。如图6,在增加导流支路后,第一MOS管Q1与第二MOS管Q2上的导通电压的I-V曲线,从曲线中可以看出,曲线呈阶梯形,而不是图1中的急剧上升的曲线,有利于降低对驱动电压Vs的要求。如图7,图7为具有导流支路的多个驱动单元A串联形成的仿线性LED驱动电路示意图。在该电路中,当驱动电压Vs不足以导通所有发光单元LED1时,驱动电压Vs产生的小电流分别经过每个驱动单元A中的导流支路流出,保证了整个驱动电路的流通。当驱动电压Vs上升到能够使所有发光单元LED1导通时,电流流经每个驱动单元A的第一MOS管Q1、Q3,以及发光单元LED1,保证了所有发光单元LED1同时导通。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一MOS管Q1与所述第二MOS管Q2均为N沟道增强型。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仿线性LED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包括至少含有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驱动单元还包括:第一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发光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嵌位电阻,所述嵌位电阻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另一端连接至电流流出端;第一控制电压,所述第一控制电压接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控制电压大于所述第一MOS管的开启电压,以使所述第一MOS管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线性LED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包括至少含有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驱动单元还包括:第一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发光单元的输出端连接;嵌位电阻,所述嵌位电阻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另一端连接至电流流出端;第一控制电压,所述第一控制电压接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控制电压大于所述第一MOS管的开启电压,以使所述第一MOS管导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线性LED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一个导流支路,所述导流支路包括:串联在所述发光单元输入端与所述第一MOS管源极之间的第二MOS管,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上接入第二控制电压,所述第二控制电压控制所述第二MOS管处于导通状态,且所述第二MOS管的开启电压小于所述发光单元的导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正文刘月平冯向光张永辉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必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