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5376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8:26
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包括背板及与背板连接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背板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共同形成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夹持空间,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设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中至少一个为自变形夹持件,通过自变形夹持件的弹性形变调整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夹持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移动终端支架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终端支架
本技术涉及手机配件
,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支架。
技术介绍
随着手机智能化的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常常需要长时间手持手机看电影,容易出现手臂酸痛,而且容易导致颈椎病发生。针对所述问题,市面上虽然出现了很多款手机支架。现有的手机固定支架结构复杂,且操作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支架,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包括背板及与背板连接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背板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共同形成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夹持空间,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设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中至少一个为自变形夹持件,通过自变形夹持件的弹性形变调整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夹持距离。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为自变形夹持件,自变形夹持件包括与第一侧壁连接的延伸端,连接至第一侧壁的抵靠端及设置于延伸端和抵靠端之间的变形部。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延伸端与第一侧壁一体成型。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抵靠端与第一侧壁抵接或一体成型。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变形部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形变空间。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形变空间内填充弹性形变材料。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变形部包括用于与所述移动终端抵接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为锯齿形或波浪形。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为所述自变形夹持件,两个所述自变形夹持件分别设在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夹持空间延伸设有抵持部,所述抵持部用于与所述移动终端背面相抵靠,所述背板上还设有为所述抵持部的弹性变形而预设的避让槽。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分别相向延伸设有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分别与所述移动终端的正面相抵靠。本技术的移动终端支包括背板及与背板连接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背板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共同形成用于夹持移动终端的夹持空间,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设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中至少一个为自变形夹持件,通过自变形夹持件的弹性形变调整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夹持距离。本技术的移动终端支架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将移动终端装入壳体内即可夹持固定移动终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装入手机的俯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装入手机的正视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装入手机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支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至图4,移动终端支架包括壳体10和固定壳体10的安装座(图未示),壳体10可通过螺丝与螺孔配合连接在安装座上。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例如为弹性夹持机构或球连接机构,但并不以此为限。如图1和图4所示,壳体10包括背板11、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壁13相对设置地连接在背板11上,优选地,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是由背板11的相对两端一体延伸形成。背板11与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共同形成夹持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显示面板等)的夹持空间101。壳体10上设有供移动终端装入夹持空间101的第一开口102a和第二开口102b,第一开口102a和第二开口102b分别位于壳体10的相对两端,第一开口102a和第二开口102b与夹持空间101连通。移动终端的一端从第一开口102a装入壳体10内,移动终端的中部处于夹持空间101中,需要取下时,只需从第二开口102b取出移动终端即可。进一步地,背板11上设有弹性抵靠于移动终端背面的抵持部112,抵持部112倾斜设置地连接在背板11上,抵持部112由背板11的内表面向着夹持空间101倾斜延伸形成,背板11上设有为抵持部112的弹性形变而预设的避让槽103。当移动终端装入夹持空间101内时,抵持部112弹性抵靠于移动终端的背面。在本实施例中,抵持部112呈片状结构,抵持部112能向着靠近避让槽103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进一步地,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分别朝向夹持空间101设有第一夹持部121和第二夹持部131,第一夹持部121和第二夹持部131中至少一个为自变形夹持件,通过自变形夹持件的弹性形变调整所述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之间的夹持距离。此结构的支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适用于不同尺寸大小的移动终端。自变形夹持件包括与所述第一侧壁12或第二侧壁13连接的延伸端132,连接至第一侧壁12或第二侧壁13的抵靠端及设置于延伸端和抵靠端之间的变形部。优选地,延伸端与所述第一侧壁12或第二侧壁13一体成型。延伸端132也可通过粘结的方式固定在第一侧壁12或第二侧壁13上。抵靠端与第一侧壁12或第二侧壁13抵接或一体成型,也就是说,抵靠端可与第一侧壁12或第二侧壁13之间存在一定间隙,也可通过一体成型或粘结等其他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一侧壁12或第二侧壁13。变形部与第一侧壁12或第二侧壁13之间形成形变空间,变形部本身具有弹性形变,形变空间可为变形部的弹性形变提供让位空间。当然可以想到,也可用弹性形变材料直接填充此空间,变形部同样可进行弹性形变,填充的弹性形变材料还可为变形部增加强度和刚度,使变形部具有更好的强度来夹持移动终端。为了增加变形部与移动终端之间可以是面接触也可以是点接触,即变形部包括与移动终端相抵接的接触面,进一步可将接触面设置成齿形或波浪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121和第二夹持部131均为自变形夹持件,两个自变形夹持件分别设在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上。第一夹持部121包括第一延伸端125、第一变形部122和第一抵靠端123,第一延伸端125自第一侧壁12一体延伸形成,第一变形部122连接在第一延伸端125和第一抵靠端123之间,第二夹持部131包括第二延伸端135、第二变形部132和第二抵靠端133,第二延伸端135自第二侧壁13一体延伸形成,第二变形部132连接在第二延伸端135和第二抵靠端133之间。如图4至图7所示,优选地,将第一变形部132和第二变形部133之间的距离自第一开口102a到第二开口102b逐渐减小。当移动终端装入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及与所述背板连接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背板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共同形成用于夹持所述移动终端的夹持空间,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设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中至少一个为自变形夹持件,通过所述自变形夹持件的弹性形变调整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夹持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及与所述背板连接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背板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共同形成用于夹持所述移动终端的夹持空间,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设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中至少一个为自变形夹持件,通过所述自变形夹持件的弹性形变调整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夹持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为所述自变形夹持件,所述自变形夹持件包括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的延伸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侧壁的抵靠端及设置于所述延伸端和所述抵靠端之间的变形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端与所述第一侧壁一体成型。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端与所述第一侧壁抵接或一体成型。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部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德利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