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以及可见光通信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053719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8: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接口电路、微处理器、光源驱动电路、光源,还包括连接微处理器的模数转换电路,以及连接模数转换电路的光电转换电路;接口电路将接收到的电信号,经微处理器传输给光源驱动电路;光源驱动电路根据电信号驱动光源发射光信号;光电转换电路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传输给模数转换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经微处理器传输给接口电路,从而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电子设备与外界的可见光通信连接,不必重新设计制造具备可见光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电子设备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以及可见光通信系统
本技术涉及可见光通信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以及可见光通信系统。
技术介绍
可见光通信技术,是利用荧光灯或发光二极管等发出的肉眼察觉不到的高速明暗闪烁信号来传输信息的,将高速因特网的电线装置连接在照明装置上,插入电源插头即可使用,利用这种技术做成的系统能够覆盖室内灯光达到的范围,电脑不需要电线连接,与目前使用的无线局域网(无线LAN)相比,“可见光通信”系统可利用室内照明设备代替无线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基站发射信号,其通信速度可达每秒数十兆至数百兆,未来传输速度还可能超过光纤通信。利用专用的、能够接发信号功能的电脑以及移动信息终端,只要在室内灯光照到的地方,即可长时间下载和上传高清晰画像和动画等网络信号。在实现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传统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需要重新设计制造具备可见光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并未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设备,从而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可见光通信技术需要重新设计制造具备可见光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并未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设备,从而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接口电路、微处理器、光源驱动电路、光源,还包括连接微处理器的模数转换电路,以及连接模数转换电路的光电转换电路;接口电路将接收到的电信号,经微处理器传输给光源驱动电路;光源驱动电路根据电信号驱动光源发射光信号;光电转换电路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传输给模数转换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经微处理器传输给接口电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在微处理器与光源驱动电路之间的第一放大电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在模数转换电路与光电转换电路之间的第二放大电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接口电路为USB接口电路、IEEE1394接口电路、PS/2接口电路、VGA接口电路或DVI接口电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放大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以及放大器A1;放大器A1的输入端负极连接电阻R1、电阻R2的一端,输入端正极接地,输出端连接电阻R2另一端以及连接光源驱动电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微处理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放大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4以及放大器A2;放大器A2的输入端负极连接电阻R3、电阻R4的一端,输入端正极接地,输出端连接电阻R4另一端以及连接模数转换电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光电转换电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源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5、电阻R6、场效应管Q1、稳压二极管ZD1;场效应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5连接放大器A1的输出端,源极通过电阻R6连接稳压二极管ZD1的负极并连接光源的一端,漏极接地;稳压二极管ZD1的正极、光源的另一端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电转换电路包括光敏二极管VD1、电阻R7;光敏二极管VD1的正极连接第二放大电路、并通过电阻R7接地,负极外接供电电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源为荧光灯或LED灯。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可见光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的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还包括连接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的电子设备。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包括接口电路、微处理器、光源驱动电路、光源、模拟转换电路以及光电转换电路,其中,接口电路将接收到的电信号,经微处理器传输给光源驱动电路,光源驱动电路根据电信号控制光源发射光信号;光电转换电路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传输给模数转换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经微处理器传输给接口电路。通过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的接口电路实现本技术与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的连接,本技术能够接收外界的光信号并转换成电信号传输给电子设备,也能将电子设备发出的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发射到外界,从而利用本技术实现电子设备与外界的可见光通信连接,不必重新设计制造具备可见光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电子设备资源。附图说明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更具体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技术的主旨。图1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3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的第一放大电路的电路图;图4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的第二放大电路的电路图;图5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光源驱动电路的电路图;图6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光电转换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一端”、“另一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为了解决传统可见光通信技术需要重新设计制造具备可见光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并未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设备,从而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的问题,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图1为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连接的接口电路110、微处理器120、光源驱动电路130、光源140,还包括连接微处理器120的模数转换电路150,以及连接模数转换电路150的光电转换电路160;接口电路110将接收到的电信号,经微处理器120传输给光源驱动电路130;光源驱动电路130根据电信号驱动光源140发射光信号;光电转换电路160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传输给模数转换电路150;模数转换电路150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经微处理器120传输给接口电路110。需要说明的是,接口电路用于连接外围的电子设备,实现本技术与外围的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其中,电子设备可为计算机、打印机、摄像机、投影仪或数字电视等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接口电路为USB(UniversalSerial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电路、IEEE1394(即firewire,火线接口)接口电路、PS/2接口电路、VGA(VideoGraphicsArray,视频图形阵列)接口电路或DVI(DigitalVisualInterface,数字视频接口)接口电路,在本技术中并不能将各种借口一一列举,目前市面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接口电路、微处理器、光源驱动电路、光源,还包括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模数转换电路,以及连接所述模数转换电路的光电转换电路;所述接口电路将接收到的电信号,经所述微处理器传输给所述光源驱动电路;所述光源驱动电路根据所述电信号驱动所述光源发射光信号;所述光电转换电路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传输给所述模数转换电路;所述模数转换电路将所述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经所述微处理器传输给所述接口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接口电路、微处理器、光源驱动电路、光源,还包括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模数转换电路,以及连接所述模数转换电路的光电转换电路;所述接口电路将接收到的电信号,经所述微处理器传输给所述光源驱动电路;所述光源驱动电路根据所述电信号驱动所述光源发射光信号;所述光电转换电路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传输给所述模数转换电路;所述模数转换电路将所述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经所述微处理器传输给所述接口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光源驱动电路之间的第一放大电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模数转换电路与所述光电转换电路之间的第二放大电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电路为USB接口电路、IEEE1394接口电路、PS/2接口电路、VGA接口电路或DVI接口电路。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可见光通信收发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大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以及放大器A1;所述放大器A1的输入端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1、所述电阻R2的一端,输入端正极接地,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2另一端以及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超英黄凯徐华伟贺致远陈玉明彭琦刘群兴黄莉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