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海波专利>正文

一种无线充电转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53407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充电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无线充电转接器。它包括底座、无线充电路板和接收感应线圈,底座的顶端部内形成有一端口腔、底端部内形成有一与端口腔相隔离的容置腔,无线充电路板与接收感应线圈呈上下叠置地封装于容置腔内,无线充电路板上设置有一穿设于端口腔内的充电插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使原本不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产品具有无线充电功能,不但可以为无线充电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条件,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上述产品进行充电的便利性;同时,待充产品以直插的方式与转接器进行装配结合,也增强了转接器使用的灵活性并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线充电转接器
本技术涉及充电装置
,尤其是一种无线充电转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充电器作为一种新兴的充电装置因其充电方便快捷、无需传统的电源连接线即可完成充电作业等优点而被人们广泛使用,其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设置在其内部的感应线圈和设置在待充电设备内感应线圈,通过感应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来传输电能,从而达到无线充电的目的。然而,目前市面上的诸如蓝牙耳机、移动电源甚至是手机、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脑等众多电子产品往往因为不具备无线充电的功能(即:在电子产品内没有设置充电感应线圈)而无法使用无线充电器进行充电,此类产品在充电时仍然需要利用电源连接线或适配器等与电源进行连接;因此,极大地限制了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转接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线充电转接器,它包括底座、无线充电路板和接收感应线圈,所述底座的顶端部内形成有一端口腔、底端部内形成有一与端口腔相隔离的容置腔,所述无线充电路板与接收感应线圈呈上下叠置地封装于容置腔内,所述无线充电路板上设置有一穿设于端口腔内的充电插头。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一顶端开口的内腔壳、一由内腔壳的顶端口的轮廓边沿向下延伸后形成于内腔壳的外侧且具有底端口的外腔壳以及一盖合于外腔壳的底端口上的防滑座板,所述内腔壳的内部空间作为端口腔,所述容置腔由外腔壳的周壁、内腔壳的底壁和防滑座板围合成型。优选地,所述接收感应线圈贴附于防滑座板的内壁上。优选地,所述内腔壳的顶端口的端口面为波浪式弧面。优选地,所述底座由防火塑胶材料注塑成型。优选地,所述无线充电路板上集成有一电源输入端与接收感应线圈相连的无线快充芯片以及连接于无线快充芯片的输出端与充电插头之间的保护电路,所述保护电路包括串接于无线快充芯片的电源输出端与启动端之间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一限流电阻、源极连接于第一限流电阻与无线快充芯片的电源输出端之间的场效应管、集电极同时与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栅极相连且发射极接地的第一三极管、串接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充电插头之间并嵌装于底座上的按钮开关,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同时与充电插头相连。优选地,所述充电插头为一Lighting公头。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技术可以使原本不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产品具有无线充电功能,不但可以为无线充电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条件,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上述产品进行充电的便利性;同时,待充产品以直插的方式与转接器进行装配结合,也增强了转接器使用的灵活性并便于携带,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无线快充芯片的外围电路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电路的主体部分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转接器,它包括底座10、无线充电路板20和接收感应线圈30,在底座10的顶端部内形成有一端口腔a、底端部内形成有一与端口腔a相隔离的容置腔(图中未标注);其中,无线充电路板20与接收感应线圈30以上下叠置的方式封装于容置腔内,同时在无线充电路板20上设置有一穿设于端口腔a内的充电插头40。由此,用户可将具有充电接口且原本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诸如蓝牙耳机、移动电源、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待充产品A插套于端口腔a内并使充电插头40插入其充电接口内,从而使得待充产品A与转接器共同组成一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当将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置于无线充电发射载体上后,即可利用接收感应线圈30与发射载体构成磁场效应来传输电能,进而通过无线充电路板20调控对待充产品A进行充电。基于此,本实施例的转接器可以使原本不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产品具有无线充电功能,不但可以为无线充电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条件,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上述产品进行充电的便利性;同时,待充产品A以直插的方式与转接器进行装配结合,也增强了转接器使用的灵活性并便于携带。为最大限度地优化整个转接器的结构,本实施例的底座10包括一顶端开口的内腔壳11、一由内腔壳11的顶端口的轮廓边沿向下延伸后形成于内腔壳11的外侧且具有底端口的外腔壳12以及一盖合于外腔壳12的底端口上的防滑座板13;其中,内腔壳11的内部空间作为端口腔a,而容置腔则由外腔壳12的周壁、内腔壳11的底壁和防滑座板13围合成型。由此,通过对底座10的结构改进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组成部件的数量并为转接器的拆装维护提供便利。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电能传输及转换的效率,本实施例的接收感应线圈30贴附于防滑座板13的内壁上。由此,可保证接收感应线圈30能够以最近的距离与无线充电发射载体上的发射感应线圈进行接近,从而为提高电能传输及转换效率提供结构条件。为便于将待充产品A由转接器内拔出,本实施例的内腔壳11的顶端口的端口面优选为波浪式弧面。为增强转接器的安全性以及为产品的具体外观设计提供条件,本实施例的底座10优选由防火塑胶材料注塑成型。为最大限度地优化整个转接器的性能,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路板20上集成有一电源输入端与接收感应线圈30相连的无线快充芯片U1(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诸如NE6053型芯片)以及连接于无线快充芯片U1的输出端与充电插头40之间的保护电路,保护电路则包括串接于无线快充芯片U1的电源输出端与启动端之间的第一发光二极管D1和第一限流电阻R1、源极连接于第一限流电阻R1与无线快充芯片U1的电源输出端之间的场效应管M1、集电极同时与场效应管M1的源极和栅极相连且发射极接地的第一三极管Q1、串接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充电插头40之间并嵌装于底座10上的按钮开关S(其可采用CA-C01A型开关),并且场效应管M1的漏极同时与充电插头40相连。由此,可利用设置的保护电路来保证电能传输的安全性并同时利用按钮开关S为转接器的启用提供条件。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充电插头40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Lighting公头或其他USB标准的公头或DC插头等等。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线充电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座、无线充电路板和接收感应线圈,所述底座的顶端部内形成有一端口腔、底端部内形成有一与端口腔相隔离的容置腔,所述无线充电路板与接收感应线圈呈上下叠置地封装于容置腔内,所述无线充电路板上设置有一穿设于端口腔内的充电插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座、无线充电路板和接收感应线圈,所述底座的顶端部内形成有一端口腔、底端部内形成有一与端口腔相隔离的容置腔,所述无线充电路板与接收感应线圈呈上下叠置地封装于容置腔内,所述无线充电路板上设置有一穿设于端口腔内的充电插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线充电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一顶端开口的内腔壳、一由内腔壳的顶端口的轮廓边沿向下延伸后形成于内腔壳的外侧且具有底端口的外腔壳以及一盖合于外腔壳的底端口上的防滑座板,所述内腔壳的内部空间作为端口腔,所述容置腔由外腔壳的周壁、内腔壳的底壁和防滑座板围合成型。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线充电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感应线圈贴附于防滑座板的内壁上。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线充电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壳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徐海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