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图案可变灯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4904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5: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灯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图案可变灯罩。其包括灯罩架和包覆在灯罩架上的灯罩织物,所述灯罩织物由甲经、乙经、甲纬和乙纬共计两组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形成上层组织结构和下层组织结构,在图案的轮廓边界处调换甲经与乙经、调换甲纬与乙纬或者同时调换甲经与乙经和甲纬与乙纬,从而使上层组织结构和下层组织结构形成一个整体并形成图案,所述甲经、乙经、甲纬和乙纬中至少一个采用感光纤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感光纤维和表里换层组织进行巧妙结合,克服了目前印染感光变色织物透光性差,编制感光变色织物无图案设计的问题,并且多臂织机即可完成,工序简单,操作性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图案可变灯罩
本技术涉及灯具
,具体涉及一种图案可变灯罩。
技术介绍
目前灯具上灯罩的材质众多,一般包括玻璃、布面或纸面等。布面灯罩需要具有透光性能,往往是单色,或即使有图案,也不具有图案可变性能,为了能够丰富灯罩的趣味性,可以采用具有感光变色的织物作为灯罩面料。但目前感光变色织物的获取一般包括两种方式。其一,在织物表面采用具有感光变色的油墨在织物表面进行印花,从而实现织物图案的感光变色,比如CN2801860Y中公开了一种带有感温感光变色印花的纺织品。但印花图案存在透光性差的问题,将其用于灯罩显然阻碍了灯罩本身的功能实现。其二,是通过感光纤维交织而成的变色面料来实现织物的颜色变化,比如CN103541113A中公开了一种感光变色面料,可以实现在室外、室内、白天晚上等不用环境光下,不同的颜色变化,由于是纤维自身变色,所以也可以实现较好的透光性。但其并不能形成织物上的图案的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图案可变灯罩,用以解决目前灯罩图案色彩单一固定,缺少趣味性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图案可变灯罩,其包括灯罩架和包覆在灯罩架上的灯罩织物,所述灯罩织物由甲经、乙经、甲纬和乙纬共计两组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形成上层组织结构和下层组织结构,在图案的轮廓边界处调换甲经与乙经、调换甲纬与乙纬或者同时调换甲经与乙经和甲纬与乙纬,从而使上层组织结构和下层组织结构形成一个整体并形成图案,所述甲经、乙经、甲纬和乙纬中至少一个采用感光纤维。可选地,所述灯罩织物表面包括非感光变色的底色区和感光变色的图案区。可选地,未感光时,底色区和图案区的颜色相同。也就是说,在未开灯的情况下,灯罩表面为纯色效果,仅能看出图案外形,开灯后,图案区感光变色,在灯罩表面呈现变色后的图案。可选地,所述上层组织结构为平纹、1/2经重平或2/2经重平。可选地,所述下层组织结构为平纹、1/2经重平或2/2经重平。可选地,所述图案的纹样为条格式、连缀式或散点式。本技术将感光纤维和表里换层组织进行巧妙结合,在风格多样、外观丰富的表里换层组织的基础上实现感光变色,克服了目前印染感光变色织物透光性差,编制感光变色织物无图案设计的问题,并且多臂织机即可完成,工序简单,操作性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所述图案可变灯罩的灯罩织物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横截面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所述图案可变灯罩的灯罩织物表面感光时一具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1所述图案可变灯罩的灯罩织物表面未感光时一具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1所述图案可变灯罩的灯罩织物表面未感光时一具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0-上层组织结构,11-第一区域,12-第二区域,13-第三区域,20-下层组织结构,21-第四区域,22-第五区域,23-第六区域,31-底色区,32-图案区,41-第一图案,42-第二图案,43-第三图案,44-第四图案。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阐述图案可变灯罩。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所用材料及设备为常规材料,市购可得。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所述图案可变灯罩,其包括灯罩架和包覆在灯罩架上的灯罩织物,如图1所示,所述灯罩织物由甲经、乙经、甲纬和乙纬共计两组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形成上层组织结构10和下层组织结构20组成的织物,如图1的截面图,灯罩织物包括两条轮廓线,将上层组织结构10依次化为第一区域11、第二区域12和第三区域13,将下层组织结构20依次化为第四区域21、第五区域22和第六区域23,在两个轮廓线处调换甲经、乙经、甲纬和乙纬,具体为第一区域11为甲经和甲纬交织,下层的第四区域21为乙经和乙纬交织,第二区域12调换为乙经和乙纬交织,下层的第五区域22则为甲经和甲纬交织,第三区域13调换为甲经和乙纬交织,下层的第六区域23则为乙经和甲纬交织,其中乙经和乙纬均为感光变色纤维,上层组织结构10为灯罩织物的外表面,则第二区域12和第三区域13都会感光变色,变色效果会有区别。实施例1所述灯罩织物表面包括非感光变色的底色区和感光变色的图案区。且未感光时,底色区和图案区的颜色相同。如图2所示,图案为均布的圆形,其中底色区31为其中白色区域,其中图案区32为其中黑色区域,且图案区由感光纤维的乙经和乙纬交织形成,如同3所示,当未感光时,所述灯罩织物表面为纯色,仅能分辨调换经纬的图案轮廓。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显示的四个圆均为黑色,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感光变色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涉及,继续参见图2,底色区均为甲经(白色,非感光纤维)和甲纬(白色,非感光纤维),第一图案41为甲经(白色,非感光纤维)和乙纬(原白色,感光纤维,变色为红色)交织,变色后为浅红色;第二图案42为乙经(原白色,感光纤维,变色为红色)和乙纬(原白色,感光纤维,变色为红色)交织,变色后为红色;第三图案43为乙经(原白色,感光纤维,变色为黄色)和乙纬(原白色,感光纤维,变色为黄色)交织,变色后为黄色;第四图案44为甲经(白色,非感光纤维)和乙纬(原白色,感光纤维,变色为黄色)交织,变色后为浅黄色。所述上层组织结构为平纹,下层组织结构也为平纹。根据图案要求,设计表里组织图,穿综图和穿筘图,即可通过多臂织机织造。实施例2如图4所示,所述图案的纹样为几何连缀式,条纹区域为非感光的底色区31,黑色区域为感光变色的图案区32,其中底色区31为甲经(白色,非感光纤维)和甲纬(白色,非感光纤维)交织,图案区32为乙经(原白色,感光纤维,变色为红色)和乙纬(原白色,感光纤维,变色为红色)交织。本实施例中上层组织结构和下层组织结构为平纹组织。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图案可变灯罩,其包括灯罩架和包覆在灯罩架上的灯罩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织物由甲经、乙经、甲纬和乙纬共计两组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形成上层组织结构和下层组织结构,在图案的轮廓边界处调换甲经与乙经、调换甲纬与乙纬或者同时调换甲经与乙经和甲纬与乙纬,从而使上层组织结构和下层组织结构形成一个整体并形成图案,所述甲经、乙经、甲纬和乙纬中至少一个采用感光纤维,所述灯罩织物表面包括非感光变色的底色区和感光变色的图案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图案可变灯罩,其包括灯罩架和包覆在灯罩架上的灯罩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织物由甲经、乙经、甲纬和乙纬共计两组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形成上层组织结构和下层组织结构,在图案的轮廓边界处调换甲经与乙经、调换甲纬与乙纬或者同时调换甲经与乙经和甲纬与乙纬,从而使上层组织结构和下层组织结构形成一个整体并形成图案,所述甲经、乙经、甲纬和乙纬中至少一个采用感光纤维,所述灯罩织物表面包括非感光变色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紫娟牛建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