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变速箱及其液压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04765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辆、变速箱及其液压控制系统,其中,该液压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油泵、第二油泵、油底壳和油泵切换阀,第一油泵、第二油泵的进油口与油底壳相连通,第一油泵、第二油泵的出油口与油泵切换阀相连通;还包括回油油路,达到预设条件时,油泵切换阀能够将第一油泵和/或第二油泵的至少部分液压油通过回油油路回流至油底壳,回油油路中还设有第一油冷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液压控制系统,在满足预设条件时,油泵切换阀能够将第一油泵和/或第二油泵中的部分液压油回流至油底壳,使得第一油泵和/或第二油泵可处于低负载或无负载的运行状态,进而大幅降低能耗;当液压油大量回流时,该第一油冷器又能够保证液压油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变速箱及其液压控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车辆液压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变速箱及液压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在变速箱领域,尤其是CVT(ContinuouslyVariableTransmission,即无级变速箱)中,液压控制系统为核心部件,它承担着金属带的夹紧、离合器的结合/分离动作、液力变矩器的锁止/变矩及系统的散热和润滑等重要功能。同样地,液压控制系统的能耗也占据着较大的比重,现有技术中尽管存在着部分可降低液压控制系统能耗的方案,但是,其效果大多并不理想,且为了降低能耗,部分方案还会导致液压油的冷却效果变差,反而使得液压控制系统的散热、润滑功能难以保证。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液压控制系统,既可以满足油冷要求,又能够降低能耗,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变速箱及其液压控制系统,其中,该液压控制系统既能够满足油冷要求,又能够降低能耗。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液压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油泵、第二油泵、油底壳和油泵切换阀,所述第一油泵、所述第二油泵的进油口与所述油底壳相连通,所述第一油泵、所述第二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油泵切换阀相连通;还包括回油油路,达到预设条件时,所述油泵切换阀能够将所述第一油泵和/或第二油泵的至少部分液压油通过所述回油油路回流至所述油底壳,所述回油油路中还设有第一油冷器。本技术所提供液压控制系统,其油泵切换阀能够在满足预设条件时,将第一油泵和/或第二油泵中的至少部分液压油通过回油油路回流至油底壳中,也就是说,在特定条件下,第一油泵和/或第二油泵可以处于低负载或无负载的运行状态,进而大幅降低能耗;同时,该回油油路中还设有第一油冷器,当液压油大量回流时,该第一油冷器又能够保证液压油的冷却效果。可选地,还包括主油路、二级油路以及冷却润滑油路,所述冷却润滑油路的油路压力能够作用于所述油泵切换阀;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冷却润滑油路的油路压力大于第一阈值。可选地,所述回油油路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油冷器并联设置的流量控制阀,所述回油油路的油路压力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流量控制阀开启。可选地,所述第一油冷器为风冷油冷器。可选地,所述冷却润滑油路中设有第二油冷器,所述第二油冷器为水冷油冷器。可选地,所述预设条件包括第一预设条件和第二预设条件,达到第一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一油泵的至少部分液压油回流至所述油底壳;达到第二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一油泵的全部液压油及所述第二油泵的部分液压油回流至所述油底壳。可选地,所述第一油泵、所述第二油泵由发动机驱动,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发动机的转速大于1500rpm,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发动机的转速大于3000rpm。可选地,还包括吸滤器,所述回油油路、所述第一油泵及所述第二油泵通过所述吸滤器与所述油底壳相连通。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变速箱,包括液压控制系统,所述液压控制系统为上述的液压控制系统。由于上述的液压控制系统已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液压控制系统的变速箱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变速箱,所述变速箱为上述的变速箱。由于上述的变速箱已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变速箱的车辆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做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液压控制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回油油路与第一油泵、第二油泵、油泵切换阀、吸滤器、油底壳的局部放大图。图1-2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第一油泵;2第二油泵;3油底壳;4油泵切换阀;5回油油路、51第一油冷器、52流量控制阀;6主油路、61第一滑阀、62减压阀、63安全阀、64主动油缸先导阀、65主动油缸蓄能器、66主动油缸调压阀、67主油路先导阀;7二级油路、71二级油路控制阀、72液力变矩器;8冷却润滑油路、81第二滑阀、82第二油冷器、83压滤器、84喷油嘴;9吸滤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相同或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部件,并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请参考图1-2,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液压控制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回油油路与第一油泵、第二油泵、油泵切换阀、吸滤器、油底壳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压控制系统,可用于变速箱,尤其是无级变速箱,该液压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供油油路、主油路6、二级油路7以及冷却润滑油路8。其中,供油油路主要包括第一油泵1、第二油泵2和油底壳3,第一油泵1、第二油泵2可以通过发动机驱动,以从油底壳3中抽取液压油,并提供至液压控制系统的各油路中。两油泵与油底壳3之间还可以设有吸滤器9,以对泵出或进入油底壳3的液压油进行过滤,进而滤出液压油中的杂质,保障液压油的润滑效果。主油路6主要用于控制主动油缸和从动油缸,其上设有减压阀62和安全阀63,减压阀62可实现压力的动态调整,进而为主油路6以及二级油路7提供具有稳定压力的高压液压油,安全阀63则可通过机械限压,在主油路阀芯卡滞等工况下限制液压控制系统的最高工作压力,以对主油路6进行限压保护。主油路6中还设有第一滑阀61,在工作时,主油路先导阀67接收TCU(TransmissionControlUnit,即无级变速箱控制单元)发出的电流信号,并对第一滑阀61的右侧产生先导压力,该先导压力可与第一滑阀61左侧的主油路前馈压力实现动态平衡,从而实现动态控制主油路压力的功能。二级油路7主要包括离合器以及液力变矩器72的控制油路,以实现离合器的分离/结合、液力变矩器72的锁止/变矩等。在上述主油路6以及二级油路7中,主动油缸、从动油缸、各离合器以及液力变矩器72的压力控制过程大体相似,在此,本技术实施例仅以主动油缸的压力控制为例进行描述。主动油缸的控制油路中设有主动油缸先导阀64、主动油缸蓄能器65以及主动油缸调压阀66,主动油缸的压力由主动油缸先导阀64控制,主动油缸先导阀64所产生的先导压力可作用于主动油缸调压阀66的左侧,该先导压力可以与主动油缸调压阀66右侧的主动油缸反馈压力达到动态平衡,从而实现主动油缸压力控制的功能,主动油缸蓄能器65则可以在上述先导压力突变时吸收压力冲击,以对主动油缸的控制油路进行保护。在工作时,当第一油泵1、第二油泵2所提供的高压液压油流量满足主油路6的压力需求时,多余的流量可经过第一滑阀61到达二级油路7,以提供离合器及液力变矩器72动作所需的压力;当二级油路7的流量满足二级油路控制阀71所需的压力时,多余的流量又可流经第二滑阀81到达冷却润滑油路8。请继续参考图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冷却润滑油路8可以包括第二油冷器82、压滤器83以及喷油嘴84,当液力变矩器72处于变矩工况时,冷却润滑用的液压油可流经液力变矩器72、第二滑阀81、第二油冷器82及压滤器83,最后到达喷油嘴84,以实现对变速箱内齿轴、轴承及钢带的润滑;而当液力变矩器72处于锁止工况时,冷却润滑用的液压油则可直接通过第二滑阀81流经第二油冷器82及压滤器83,最后到达喷油嘴84,以实现对变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压控制系统,用于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油泵(1)、第二油泵(2)、油底壳(3)和油泵切换阀(4),所述第一油泵(1)、所述第二油泵(2)的进油口与所述油底壳(3)相连通,所述第一油泵(1)、所述第二油泵(2)的出油口与所述油泵切换阀(4)相连通;还包括回油油路(5),达到预设条件时,所述油泵切换阀(4)能够将所述第一油泵(1)和/或第二油泵(2)的至少部分液压油通过所述回油油路(5)回流至所述油底壳(3),所述回油油路(5)中还设有第一油冷器(5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控制系统,用于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油泵(1)、第二油泵(2)、油底壳(3)和油泵切换阀(4),所述第一油泵(1)、所述第二油泵(2)的进油口与所述油底壳(3)相连通,所述第一油泵(1)、所述第二油泵(2)的出油口与所述油泵切换阀(4)相连通;还包括回油油路(5),达到预设条件时,所述油泵切换阀(4)能够将所述第一油泵(1)和/或第二油泵(2)的至少部分液压油通过所述回油油路(5)回流至所述油底壳(3),所述回油油路(5)中还设有第一油冷器(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油路(6)、二级油路(7)以及冷却润滑油路(8),所述冷却润滑油路(8)的油路压力能够作用于所述油泵切换阀(4);所述预设条件包括所述冷却润滑油路(8)的油路压力大于第一阈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油路(5)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油冷器(51)并联设置的流量控制阀(52),所述回油油路(5)的油路压力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流量控制阀(52)开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冷器(51)为风冷油冷器。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涔涔孙光辉方伟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