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送入表层套管的海上批钻用下套管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46170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便于送入表层套管的海上批钻用下套管设备,包括大小头,大小头的小头端内设置钻杆母扣,大头端的底部设置向外凸出的套管公扣,套筒套在大小头外,套筒的内径等于大小头大头端的外径,套筒与大小头的大头端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套管公扣凸出在套筒外;大小头外表面沿周向铰接若干支撑杆,每根支撑杆都带有相匹配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一凹槽设置在大小头表面,支撑杆能够收纳进第一凹槽中;第二凹槽设置在套筒内壁,支撑杆远离与大小头的铰接点的一端能够放置在第二凹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大小头耗时耗力、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快速高效的完成大小头与套管、钻杆之间的连接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于送入表层套管的海上批钻用下套管设备
本技术涉及海上平台钻井领域,具体涉及便于送入表层套管的海上批钻用下套管设备。
技术介绍
固井,是指向井内下入套管,并向井眼和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注入水泥的施工作业。是钻完井作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下套管和注水泥。固井技术是多学科的综合应用技术,具有系统性、一次性和时间短的特点。固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和支撑油气井内的套管,封隔油、气和水等地层。对于海上钻井工程而言,由于工程部门在架设导管架时就会锤入隔水导管入泥,因此与陆地表层套管不同的是,海上钻井工程中表层套管是下入在隔水导管内的。同时,目前国内各海上油田均大力提倡“优快”作业模式,对于表层一开作业而言,其作业模式是下入表层套管后,在井口小平台座设环板于隔水导管上,在套管最顶端连接大小头,通过大小头进行变扣,之后与钻杆连接,通过钻杆将表层套管彻底送至井口小平台,将最上方的套管接箍放置在环板上进行承载,之后从环板上的接箍处卸开表层套管,即可调整钻井平台的悬臂梁和井架位置进行下一口井的作业,同时在井口小平台使用简易水泥头进行表层固井作业,从而实现工期的大量节省。在此过程中,大小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其功能是实现套管和钻杆之间的连接。现有的大小头都是下端大、上端小,便于下端连接套管,上端连接钻杆,因此现有的大小头都是呈近似锥形的结构,这就导致了无论使用钻井大钳还是套管钳,都十分不便夹紧大小头,从而导致大小头两端分别与套管和钻杆进行上扣连接时都十分不便,经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现场进行调整,才能够实现大小头和套管、钻杆之间的稳定上扣,严重影响表层批钻的作业效率。技术内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便于送入表层套管的海上批钻用下套管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大小头耗时耗力、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快速高效的完成大小头与套管、钻杆之间的连接的目的。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便于送入表层套管的海上批钻用下套管设备,包括大小头,所述大小头的下端为大头端、上端为小头端,所述小头端内设置钻杆母扣,所述大头端的底部设置向外凸出的套管公扣,还包括环形的套筒,所述套筒由两个半圆环可拆卸连接而成,所述套筒套在大小头外,套筒的内径等于大小头大头端的外径,套筒与大小头的大头端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套管公扣凸出在套筒外;所述大小头外表面沿周向铰接若干支撑杆,每根支撑杆都带有相匹配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大小头表面,支撑杆能够收纳进第一凹槽中;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套筒内壁,所述支撑杆远离与大小头的铰接点的一端能够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针对现有技术中连接大小头耗时耗力、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便于送入表层套管的海上批钻用下套管设备,本工具包括了现有的大小头结构,其中大小头的上、下两端分别为小头端、大头端,其中小头端用于与钻杆底部连接,因此小头端内设置钻杆母扣,大头端用于与套管顶部连接,因此设置向外凸出的套管公扣,用于直接旋入至套管接箍中。套筒设置在大小头外,由于套筒的内径等于大小头大头端的外径,因此套筒与大小头的大头端之间能够直接通过螺纹进行连接,确保了套筒和大小头之间连接稳定,使得套筒和大小头连接成稳定的整体结构,大小头上的套管公扣凸出在套筒外,从而避免套筒对套管公扣正常使用带来干扰。套筒由两个半圆环可拆卸连接而成,便于套入大小头外,同时便于拆卸取下。本技术中由于套筒的存在,无论是使用套管钳还是钻井大钳,都能够规避大小头锥形结构导致的不便夹紧上扣的问题,工人直接使用套管钳或钻井大钳夹紧套筒,由于套筒外侧形状不再是不规则的锥形结构,而是完整的桶状结构,因此能够方便快速的实现大小头与套管、钻杆之间的连接。此外,本技术中大小头外表面铰接支撑杆,若干根支撑杆沿周向分布,每根支撑杆都有一个对应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支撑杆能够绕铰接点转动进入第一凹槽中储存收纳,使得在不使用支撑杆时能够将其隐藏在第一凹槽中。支撑杆绕铰接点转动时,还能够将支撑杆的外端转至第二凹槽内,此时即可通过支撑杆将大小头和套筒连接起来,由于第二凹槽侧壁的作用,大小头和套筒之间想要相对转动时则会被第二凹槽的侧壁所限位阻挡,从而通过支撑杆实现大小头和套筒之间的同步转动,从而使得从外部夹持套筒进行转动时,就能够带动内部的大小头进行转动、实现上卸扣的功能。优选的,所述套筒由两个半圆环通过搭扣连接而成。本方案中,大小头连接前可将套筒通过搭扣连接成整体,之后与大小头的大头端进行螺纹连接。在使用完成后,打开相互连接的搭扣,再同时从大小头上卸松两个半圆环,即能够实现简单方便的拆卸,极大的提高本技术的使用方便性。优选的,所述套筒由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确保套筒的强度、避免在海上潮湿空气中轻易锈蚀受损。优选的,所述支撑杆为直径≥1cm的实心钢管。直径小于1cm的钢管强度有限,需要经常更换、十分麻烦,而本方案能够确保支撑杆具有足够的载荷和抗拉抗扭能力,提高本技术的使用稳定性。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设置转轴,所述支撑杆套设在转轴上。即是通过转轴实现支撑杆的铰接,本方案中支撑杆的铰接点也位于第一凹槽内,从而确保支撑杆能够整体进入第一凹槽中进行收纳。优选的,若干支撑杆沿周向均匀分布在大小头外表面。均匀分布的支撑杆能够提高大小头和套筒之间的受力均匀性,从而使得本技术整体应力分布均匀稳定,不会有受力薄弱点出现。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本技术便于送入表层套管的海上批钻用下套管设备,由于套筒的存在,无论是使用套管钳还是钻井大钳,都能够规避大小头锥形结构导致的不便夹紧上扣的问题,工人直接使用套管钳或钻井大钳夹紧大小头,即能够方便快速的实现大小头与套管、钻杆之间的连接。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轴向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大小头,2-套管公扣,3-套筒,4-支撑杆,5-第一凹槽,6-第二凹槽,7-转轴,8-搭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的便于送入表层套管的海上批钻用下套管设备,包括大小头1,所述大小头1的下端为大头端、上端为小头端,所述小头端内设置钻杆母扣,所述大头端的底部设置向外凸出的套管公扣2,还包括环形的套筒3,所述套筒3由两个半圆环可拆卸连接而成,所述套筒3套在大小头1外,套筒3的内径等于大小头1大头端的外径,套筒3与大小头1的大头端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套管公扣2凸出在套筒3外;所述大小头1外表面沿周向铰接若干支撑杆4,每根支撑杆4都带有相匹配的第一凹槽5、第二凹槽6;所述第一凹槽5设置在大小头1表面,支撑杆4能够收纳进第一凹槽5中;所述第二凹槽6设置在套筒3内壁,所述支撑杆4远离与大小头1的铰接点的一端能够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6内。所述套筒3由两个半圆环通过搭扣8连接而成。所述套筒3由不锈钢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便于送入表层套管的海上批钻用下套管设备,包括大小头(1),所述大小头(1)的下端为大头端、上端为小头端,所述小头端内设置钻杆母扣,所述大头端的底部设置向外凸出的套管公扣(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形的套筒(3),所述套筒(3)由两个半圆环可拆卸连接而成,所述套筒(3)套在大小头(1)外,套筒(3)的内径等于大小头(1)大头端的外径,套筒(3)与大小头(1)的大头端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套管公扣(2)凸出在套筒(3)外;所述大小头(1)外表面沿周向铰接若干支撑杆(4),每根支撑杆(4)都带有相匹配的第一凹槽(5)、第二凹槽(6);所述第一凹槽(5)设置在大小头(1)表面,支撑杆(4)能够收纳进第一凹槽(5)中;所述第二凹槽(6)设置在套筒(3)内壁,所述支撑杆(4)远离与大小头(1)的铰接点的一端能够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6)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便于送入表层套管的海上批钻用下套管设备,包括大小头(1),所述大小头(1)的下端为大头端、上端为小头端,所述小头端内设置钻杆母扣,所述大头端的底部设置向外凸出的套管公扣(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形的套筒(3),所述套筒(3)由两个半圆环可拆卸连接而成,所述套筒(3)套在大小头(1)外,套筒(3)的内径等于大小头(1)大头端的外径,套筒(3)与大小头(1)的大头端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套管公扣(2)凸出在套筒(3)外;所述大小头(1)外表面沿周向铰接若干支撑杆(4),每根支撑杆(4)都带有相匹配的第一凹槽(5)、第二凹槽(6);所述第一凹槽(5)设置在大小头(1)表面,支撑杆(4)能够收纳进第一凹槽(5)中;所述第二凹槽(6)设置在套筒(3)内壁,所述支撑杆(4)远离与大小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逢林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行之智汇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