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三轮车用后防碰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039089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三轮车用后防碰撞装置,包括后防碰撞装置、防碰撞装置、吸能装置和固定装置,所述后防碰撞装置包括防碰撞装置、吸能装置和固定装置,其中,所述吸能装置的一侧设置有防碰撞装置,且吸能装置的另一侧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防碰撞装置靠近吸能装置的一侧边设置有限位螺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后防碰撞装置分为防碰撞装置和吸能装置,防碰撞装置中缓冲带可以初步减缓碰撞过程中冲击力对电动三轮车造成的影响,减震垫进一步对冲击力进行削弱,削弱后的冲击力进入吸能装置中,由其中的吸能块和吸能材料层进行吸能,遭受冲击时两者配合作业,防碰撞效果好,结构简单,制作简便,成本低廉。

A Rear Anti-collision Device for Electric Tricyc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ear anti-collision device for electric tricycle, which comprises a rear anti-collision device, an anti-collision device, an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and a fixing device. The rear anti-collision device comprises an anti-collision device, an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and a fixing device. One side of the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n anti-collision device, and the other side of the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 fixing device. The rear anti-collision devic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divided into anti-collision device and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The buffer belt in the anti-collision device can initially alleviate the impact of the impact force on the electric tricycle during the collision process, and the shock absorber pad further weakens the impact force, and the weakened impact force enters the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from which the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can be used. Block and energy absorbing material layer are used to absorb energy. When they are impacted, they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he anti-collision effect is good,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the manufacture is simple and the cost is 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三轮车用后防碰撞装置
本技术属于电动三轮车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电动三轮车用后防碰撞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的污染以及交通的膨胀,电动三轮车受到越来越多人出行的选择,但随着电动三轮车使用量的逐步提高,电动三轮车碰撞事故的发生几率也逐年提高,现在的电动三轮车后座造型十分简单,只是单纯地进行外观包裹,因此起不到保护使用者安全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生产商们在后座添加了后防碰撞装置,虽然现有电动三轮车用后防碰撞装置的生产工艺正在日益纯熟,但仍有部分不足待改进。现有技术的电动三轮车用后防碰撞装置存在以下问题:1、电动三轮车在碰撞事故发生后,后防碰撞装置内部的部分零部件会因冲击力遭受形变,已经不足以为后续的防护提供安全保障,但现有的后防碰撞装置大多为一体式结构,当部分零部件不具备保护条件时则需要整体进行更换,提高了使用成本;2、随着电动三轮车需求量的增多,型号以及功能性也日趋增加,而现有的后防碰撞装置的固定部分大多结构固定,不能适用于多种电动三轮车的后防碰撞。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三轮车用后防碰撞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制作简便、成本低廉、防碰撞性能好、安装拆卸方便、使用寿命长、适用性广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三轮车用后防碰撞装置,包括后防碰撞装置、防碰撞装置、吸能装置和固定装置,所述后防碰撞装置包括防碰撞装置、吸能装置和固定装置,其中,所述吸能装置的一侧设置有防碰撞装置,且吸能装置的另一侧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防碰撞装置靠近吸能装置的一侧边设置有限位螺钉,所述限位螺钉共设置有四个,所述吸能装置的四角均设置有固定绳,所述限位螺钉与固定绳之间的连接实现防碰撞装置与吸能装置的连接;所述防碰撞装置包括通槽、连接柱、防碰撞壳体、缓冲带、减震垫和减震弹簧,其中,所述防碰撞壳体的内部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内部一侧设置有连接柱,且通槽的内部另一侧设置有减震垫,所述连接柱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柱之间设置有缓冲带,所述减震垫的内部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吸能装置包括吸能块、吸能板和吸能材料层,其中,所述吸能板的内部左右两侧分别对称嵌入设置有吸能块,所述吸能板远离吸能块的一侧边设置有吸能材料层;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副板、固定主板和容纳腔,其中,所述固定主板的内部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副板,所述固定副板共设置有两个,所述容纳腔的左右两端分别对称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靠近容纳腔的一侧边设置有第二磁石,所述固定副板的底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靠近第二磁石的一侧边设置有第一磁石,所述第一磁石与第二磁石的连接实现固定副板与容纳腔的固定。优选的,所述固定副板远离固定主板的一侧边设置有拉手。优选的,所述固定副板和固定主板的内部均贯穿设置有限位螺丝孔。优选的,两个所述固定副板成左右对立位置设置。优选的,所述连接柱与缓冲带之间通过连接件限位连接。优选的,所述容纳腔的内侧表面设置有橡胶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后防碰撞装置分为防碰撞装置和吸能装置,防碰撞装置中缓冲带可以初步减缓碰撞过程中冲击力对电动三轮车造成的影响,减震垫进一步对冲击力进行削弱,削弱后的冲击力进入吸能装置中,由其中的吸能块和吸能材料层进行吸能,遭受冲击时两者配合作业,防碰撞效果好,结构简单,制作简便,成本低廉。2、本技术通过拆卸或连接固定绳与限位螺钉实现吸能装置与防碰撞装置之间的拆卸或连接,当吸能装置遭受冲击后吸收冲击力性能减弱时,可以随时进行替换,保障吸能效果的同时延长了后防碰撞装置的使用寿命。3、本技术固定主板内部设有固定副板,可根据实际的电动三轮车后部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固定板面积,固定性能好,适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装置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防碰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防碰撞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固定主板与固定副板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后防碰撞装置;11、防碰撞装置;110、限位螺钉;111、通槽;112、连接柱;113、防碰撞壳体;114、缓冲带;115、减震垫;116、减震弹簧;12、吸能装置;121、吸能块;122、吸能板;123、吸能材料层;124、固定绳;13、固定装置;131、固定副板;1311、限位块;1312、第一磁石;132、限位螺丝孔;133、固定主板;134、容纳腔;135、拉手;136、挡块;1361、第二磁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6,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三轮车用后防碰撞装置,包括后防碰撞装置1、防碰撞装置11、吸能装置12和固定装置13,后防碰撞装置1包括防碰撞装置11、吸能装置12和固定装置13,其中,吸能装置12的一侧设置有防碰撞装置11,且吸能装置12的另一侧设置有固定装置13;防碰撞装置11靠近吸能装置12的一侧边设置有限位螺钉110,限位螺钉110共设置有四个,吸能装置12的四角均设置有固定绳124,限位螺钉110与固定绳124之间的连接实现防碰撞装置11与吸能装置12的连接;防碰撞装置11包括通槽111、连接柱112、防碰撞壳体113、缓冲带114、减震垫115和减震弹簧116,其中,防碰撞壳体113的内部设置有通槽111,通槽111的内部一侧设置有连接柱112,且通槽111的内部另一侧设置有减震垫115,连接柱112共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柱112之间设置有缓冲带114,减震垫115的内部设置有减震弹簧116;吸能装置12包括吸能块121、吸能板122和吸能材料层123,其中,吸能板122的内部左右两侧分别对称嵌入设置有吸能块121,连接柱112与缓冲带114之间通过连接件限位连接,为了方便固定缓冲带114,吸能板122远离吸能块121的一侧边设置有吸能材料层123;固定装置13包括固定副板131、固定主板133和容纳腔134,其中,固定主板133的内部设置有容纳腔134,容纳腔134的内侧表面设置有橡胶层,为了方便对未使用状态下的固定副板131进行限位,容纳腔134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副板131,固定副板131远离固定主板133的一侧边设置有拉手135,为了方便拉取固定副板131,固定副板131和固定主板133的内部均贯穿设置有限位螺丝孔132,为了方便连接固定,固定副板131共设置有两个,两个固定副板131成左右对立位置设置,为了方便两边固定,容纳腔134的左右两端分别对称设置有挡块136,挡块136靠近容纳腔134的一侧边设置有第二磁石1361,固定副板131的底端设置有限位块1311,限位块1311靠近第二磁石1361的一侧边设置有第一磁石1312,第一磁石1312与第二磁石1361的连接实现固定副板131与容纳腔13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三轮车用后防碰撞装置,包括后防碰撞装置(1)、防碰撞装置(11)、吸能装置(12)和固定装置(13),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碰撞装置(1)包括防碰撞装置(11)、吸能装置(12)和固定装置(13),其中,所述吸能装置(12)的一侧设置有防碰撞装置(11),且吸能装置(12)的另一侧设置有固定装置(13);所述防碰撞装置(11)靠近吸能装置(12)的一侧边设置有限位螺钉(110),所述限位螺钉(110)共设置有四个,所述吸能装置(12)的四角均设置有固定绳(124),所述限位螺钉(110)与固定绳(124)之间的连接实现防碰撞装置(11)与吸能装置(12)的连接;所述防碰撞装置(11)包括通槽(111)、连接柱(112)、防碰撞壳体(113)、缓冲带(114)、减震垫(115)和减震弹簧(116),其中,所述防碰撞壳体(113)的内部设置有通槽(111),所述通槽(111)的内部一侧设置有连接柱(112),且通槽(111)的内部另一侧设置有减震垫(115),所述连接柱(112)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柱(112)之间设置有缓冲带(114),所述减震垫(115)的内部设置有减震弹簧(116);所述吸能装置(12)包括吸能块(121)、吸能板(122)和吸能材料层(123),其中,所述吸能板(122)的内部左右两侧分别对称嵌入设置有吸能块(121),所述吸能板(122)远离吸能块(121)的一侧边设置有吸能材料层(123);所述固定装置(13)包括固定副板(131)、固定主板(133)和容纳腔(134),其中,所述固定主板(133)的内部设置有容纳腔(134),所述容纳腔(134)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副板(131),所述固定副板(131)共设置有两个,所述容纳腔(134)的左右两端分别对称设置有挡块(136),所述挡块(136)靠近容纳腔(134)的一侧边设置有第二磁石(1361),所述固定副板(131)的底端设置有限位块(1311),所述限位块(1311)靠近第二磁石(1361)的一侧边设置有第一磁石(1312),所述第一磁石(1312)与第二磁石(1361)的连接实现固定副板(131)与容纳腔(134)的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三轮车用后防碰撞装置,包括后防碰撞装置(1)、防碰撞装置(11)、吸能装置(12)和固定装置(13),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碰撞装置(1)包括防碰撞装置(11)、吸能装置(12)和固定装置(13),其中,所述吸能装置(12)的一侧设置有防碰撞装置(11),且吸能装置(12)的另一侧设置有固定装置(13);所述防碰撞装置(11)靠近吸能装置(12)的一侧边设置有限位螺钉(110),所述限位螺钉(110)共设置有四个,所述吸能装置(12)的四角均设置有固定绳(124),所述限位螺钉(110)与固定绳(124)之间的连接实现防碰撞装置(11)与吸能装置(12)的连接;所述防碰撞装置(11)包括通槽(111)、连接柱(112)、防碰撞壳体(113)、缓冲带(114)、减震垫(115)和减震弹簧(116),其中,所述防碰撞壳体(113)的内部设置有通槽(111),所述通槽(111)的内部一侧设置有连接柱(112),且通槽(111)的内部另一侧设置有减震垫(115),所述连接柱(112)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柱(112)之间设置有缓冲带(114),所述减震垫(115)的内部设置有减震弹簧(116);所述吸能装置(12)包括吸能块(121)、吸能板(122)和吸能材料层(123),其中,所述吸能板(122)的内部左右两侧分别对称嵌入设置有吸能块(121),所述吸能板(122)远离吸能块(121)的一侧边设置有吸能材料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彦立郭美菊朱嘉宣徐行荣凌祖治周亮
申请(专利权)人:商丘市白天鹅车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