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酯薄膜发热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00947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1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聚酯薄膜发热片,包括聚酯薄膜片、导电发热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通电发热后热密度大,且导电发热层2各处发热均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热转换率高达98%,电镀于聚酯薄膜上的导电发热层可长时间浸泡于水中,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柔韧性好,可适用于各种异形及任意凹凸面的加热器具,还可根据不同加热的需求改变导电发热层的形状与大小,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安全;聚酯薄膜耐高温的温度是220℃,所述导电发热层耐高温的温度是20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用于200℃以下的任何加热,本装置通过聚酯薄膜作为载体,安全可靠,防漏电性能优良,并且采用微薄的镍铜电阻丝组合,自身重量轻且薄,使装置柔软性好,适用性强。

A Polyester Film Heating Table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olyester film heating sheet, which comprises a polyester film sheet and a conductive heating layer; the utility model has simple structure, high heat density after electrification and heating uniformly in all parts of the conductive heating layer 2, and the heat conversion rat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as high as 98%. The conductive heating layer plated on the polyester film can be immersed in water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flexibility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good. The utility model is suitable for heating appliances with various profiles and arbitrary concave and convex surfaces, and can also change the shape and size of the conductive heating layer according to different heating requirements, with low manufacturing cost, convenient and safe use; the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ce temperature of the polyester film is 220 C, the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ce temperature of the conductive heating layer is 200 C, and the utility model can be used for any heating below 200 C. The device passes through the polyester film. As a carrier, it is safe and reliable, and has excellent anti-leakage performance. It uses a combination of thin nickel-copper resistor wires. It has light weight and thin weight, which makes the device flexible and adapt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酯薄膜发热片
本技术涉及发热片,具体是一种聚酯薄膜发热片。
技术介绍
目前,生活与生产中,使用的发热材料大部分是传统的发热丝、碳化硅和较先进的PTC加热元件,这些加热材质一般体积、硬度较高、质地硬脆、使用寿命短,还有就是目前的发热片,发热密度不均匀,并且现有的加热结构很难满足曲面的加热,尤其是在一些需要精密控制加热的零件上面,现有的加热结构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满足节能与提高热效率的要求。目前常规的电加热片利用云母板(云母片)良好的绝缘性能和其耐高温性能,它以云母板(片)为骨架和绝缘层,辅以镀锌板或不锈钢板作支持保护,可做成板状、片状、圆柱状、圆锥状、筒状、圆圈状等各种型状的加热器件,但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一些如使用寿命、适用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酯薄膜发热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聚酯薄膜发热片,包括聚酯薄膜片、导电发热层,所述导电发热层电镀于所述聚酯薄膜片上,所述导电发热层设置为“U”字形线路,所述导电发热层两端分别设置有正极接点与负极接点;所述聚酯薄膜片具有两个对称的圆弧角和两个对称的直角,圆弧角的角度为45°,在直角内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导电发热层上设置有防氧化层,所述防氧化层为绝缘防氧化层;所述聚酯薄膜片包括聚酯薄膜载体和镍铜电阻丝,所述镍铜电阻丝固定安装在聚酯薄膜载体上,所述聚酯薄膜载体和镍铜电阻丝的总厚度为0.3mm,且聚酯薄膜载体和镍铜电阻丝之间的厚度比为2:1,在聚酯薄膜载体和镍铜电阻丝之间填充有环氧树脂层,且在镍铜电阻丝外表面还包覆有一层环氧树脂层,所述环氧树脂层外表偶棉上包裹有ZS红外辐射涂料层;所述镍铜电阻丝与所述导电发热层串联连接;所述聚酯薄膜载体上表面具有镍铜电阻丝滑槽,所述镍铜电阻丝嵌入聚酯薄膜载体上表面0.1mm,且固定在镍铜电阻丝滑槽内;所述镍铜电阻丝呈同心圆形分布在聚酯薄膜载体上、导电发热层下方,相邻的镍铜电阻丝之间的间距为0.5mm,并且在同一直径方向上相邻镍铜电阻丝之间的间距误差在0.1mm内;在聚酯薄膜载体底面依次覆盖有衬底热熔胶层和纺织物层。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聚酯薄膜片上还设有连接导热片,所述连接导热片上覆盖热熔胶。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环氧树脂层的厚度为0.2mm。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衬底热熔胶层的厚度为1mm,且衬底热熔胶层与纺织物层通过热压方式固定。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ZS红外辐射涂料层主要的原料成分为SiC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通电发热后热密度大,且导电发热层2各处发热均匀,本技术的热转换率高达98%,电镀于聚酯薄膜上的导电发热层可长时间浸泡于水中,且本技术的柔韧性好,可适用于各种异形及任意凹凸面的加热器具,还可根据不同加热的需求改变导电发热层的形状与大小,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安全;聚酯薄膜耐高温的温度是220℃,所述导电发热层耐高温的温度是200℃,本技术可用于200℃以下的任何加热,本装置通过聚酯薄膜作为载体,安全可靠,防漏电性能优良,并且采用微薄的镍铜电阻丝组合,自身重量轻且薄,使装置柔软性好,适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向剖视图。图中1-聚酯薄膜片,2-导热发电层,3-正极接电,4-负极接电,5-圆弧角,6-焊接孔,7-第一定位孔,8-第二定位孔,9-聚酯薄膜载体,10-镍铜电阻丝,11-环氧树脂层,12-ZS红外辐射涂料层,13-镍铜电阻丝滑槽,14-衬底热熔胶层,15-纺织物层,16-连接导热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聚酯薄膜发热片,包括聚酯薄膜片1、导电发热层2,所述导电发热层2电镀于所述聚酯薄膜片1上,所述导电发热层2设置为“U”字形线路,所述导电发热层2两端分别设置有正极接点3与负极接点4;正极接点3与负极接点4上均开设有焊接孔;所述聚酯薄膜片1具有两个对称的圆弧角5和两个对称的直角,圆弧角的角度为45°,在直角内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7和第二定位孔8,第一定位孔7和第二定位孔8方便生产安装时进行定位;所述导电发热层2上设置有防氧化层,所述防氧化层为绝缘防氧化层,可有效的防止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氧化,影响使用寿命;所述聚酯薄膜片1包括聚酯薄膜载体9和镍铜电阻丝10,所述镍铜电阻丝10固定安装在聚酯薄膜载体9上,所述聚酯薄膜载体9和镍铜电阻丝10的总厚度为0.3mm,且聚酯薄膜载体9和镍铜电阻丝10之间的厚度比为2:1,在聚酯薄膜载体9和镍铜电阻丝10之间填充有环氧树脂层11,且在镍铜电阻丝10外表面还包覆有一层环氧树脂层11,所述环氧树脂层11外表偶棉上包裹有ZS红外辐射涂料层12;所述镍铜电阻丝10与所述导电发热层2串联连接;所述聚酯薄膜载体9上表面具有镍铜电阻丝滑槽13,所述镍铜电阻丝10嵌入聚酯薄膜载体9上表面0.1mm,且固定在镍铜电阻丝滑槽13内;所述镍铜电阻丝10呈同心圆形分布在聚酯薄膜载体9上、导电发热层2下方,相邻的镍铜电阻丝10之间的间距为0.5mm,并且在同一直径方向上相邻镍铜电阻丝10之间的间距误差在0.1mm内;在聚酯薄膜载体9底面依次覆盖有衬底热熔胶层14和纺织物层15;所述聚酯薄膜片1上还设有连接导热片16,所述连接导热片16上覆盖热熔胶;具体的,所述环氧树脂层11的厚度为0.2mm;具体的,ZS红外辐射涂料层12主要的原料成分为SiC粉;具体的,所述衬底热熔胶层14的厚度为1mm,且衬底热熔胶层14与纺织物层15通过热压方式固定;本技术结构简单,通电发热后热密度大,且导电发热层2各处发热均匀,本技术的热转换率高达98%,电镀于聚酯薄膜1上的导电发热层2可长时间浸泡于水中,且本技术的柔韧性好,可适用于各种异形及任意凹凸面的加热器具,还可根据不同加热的需求改变导电发热层2的形状与大小,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安全;聚酯薄膜1耐高温的温度是220℃,所述导电发热层2耐高温的温度是200℃,本技术可用于200℃以下的任何加热。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装置通过聚酯薄膜作为载体,安全可靠,防漏电性能优良,并且采用微薄的镍铜电阻丝组合,自身重量轻且薄,使装置柔软性好,适用性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酯薄膜发热片,包括聚酯薄膜片、导电发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发热层电镀于所述聚酯薄膜片上,所述导电发热层设置为“U”字形线路,所述导电发热层两端分别设置有正极接点与负极接点;所述聚酯薄膜片具有两个对称的圆弧角和两个对称的直角,圆弧角的角度为45°,在直角内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导电发热层上设置有防氧化层,所述防氧化层为绝缘防氧化层;所述聚酯薄膜片包括聚酯薄膜载体和镍铜电阻丝,所述镍铜电阻丝固定安装在聚酯薄膜载体上,所述聚酯薄膜载体和镍铜电阻丝的总厚度为0.3mm,且聚酯薄膜载体和镍铜电阻丝之间的厚度比为2:1,在聚酯薄膜载体和镍铜电阻丝之间填充有环氧树脂层,且在镍铜电阻丝外表面还包覆有一层环氧树脂层,所述环氧树脂层外表偶棉上包裹有ZS红外辐射涂料层;所述镍铜电阻丝与所述导电发热层串联连接;所述聚酯薄膜载体上表面具有镍铜电阻丝滑槽,所述镍铜电阻丝嵌入聚酯薄膜载体上表面0.1mm,且固定在镍铜电阻丝滑槽内;所述镍铜电阻丝呈同心圆形分布在聚酯薄膜载体上、导电发热层下方,相邻的镍铜电阻丝之间的间距为0.5mm,并且在同一直径方向上相邻镍铜电阻丝之间的间距误差在0.1mm内;在聚酯薄膜载体底面依次覆盖有衬底热熔胶层和纺织物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酯薄膜发热片,包括聚酯薄膜片、导电发热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发热层电镀于所述聚酯薄膜片上,所述导电发热层设置为“U”字形线路,所述导电发热层两端分别设置有正极接点与负极接点;所述聚酯薄膜片具有两个对称的圆弧角和两个对称的直角,圆弧角的角度为45°,在直角内侧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导电发热层上设置有防氧化层,所述防氧化层为绝缘防氧化层;所述聚酯薄膜片包括聚酯薄膜载体和镍铜电阻丝,所述镍铜电阻丝固定安装在聚酯薄膜载体上,所述聚酯薄膜载体和镍铜电阻丝的总厚度为0.3mm,且聚酯薄膜载体和镍铜电阻丝之间的厚度比为2:1,在聚酯薄膜载体和镍铜电阻丝之间填充有环氧树脂层,且在镍铜电阻丝外表面还包覆有一层环氧树脂层,所述环氧树脂层外表偶棉上包裹有ZS红外辐射涂料层;所述镍铜电阻丝与所述导电发热层串联连接;所述聚酯薄膜载体上表面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亮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力可电热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