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6767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3 14: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开关,其耐久性及静音性高。该开关具备:壳体(10);固定触点侧端子(20),其具有固定部(22);可动触点侧端子(30);可动接触片(40),其具有主体部(41)、可动部(42)及施力部(43),与可动触点侧端子(30)连接;操作部(50);第一弹性部(70),其在可动部(42)离开固定部(22)时,与可动接触片(40)接触而弹性变形;第二弹性部(80),其具有在可动部(42)和固定部(22)之间与可动部(42)相对且以可动部(42)可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接触部(81),在可动部(42)接近固定部(22)而与接触部(81)接触时弹性变形,并且将固定触点侧端子(20)和可动触点侧端子(30)电连接。

switch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witch with high durability and silence. The switch has: a shell (10); a fixed contact side terminal (20), which has a fixed part (22); a movable contact side terminal (30); a movable contact sheet (40), which has a main part (41), a movable part (42) and a force applying part (43), and is connected with a movable contact side terminal (30); an operating part (50); a first elastic part (70), which contacts with a movable contact sheet (40) when the movable part (42) leaves the fixed part (22). The second elastic part (80) has a contact part (81) which is relative to the movable part (42) and contactable with the movable part (42) between the movable part (42) and the fixed part (22), and elastic deformation when the movable part (42) approaches the fixed part (22) and contacts the contact part (81),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s the fixed contact side terminal (20) and the movable contact side terminal (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开关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速动机构的开关。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有速动式的开关。该开关具备:共通固定端子、与共通固定端子连接且具有可动触点的可动端子、具有与可动触点常接触的常闭触点的常闭固定端子、具有可与可动触点连接的常开触点的常开固定端子、对可动端子施力且可使其施力方向反转的螺旋弹簧。在上述开关中,通过以常闭触点及常开触点和可动触点相互滑动接触的方式构成,由此,实现常闭触点及常开触点和可动触点不发生碰撞而不产生碰撞音,从而具备静音性的速动(snapaction)式开关。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10654号公报但是,在上述开关中,由于以常闭触点及常开触点和可动触点相互滑动接触的方式构成,所以可动触点、常闭触点及常开触点的磨损比较剧烈,有时难以得到所期望的耐久性。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高一种耐久性及静音性高的开关。本专利技术之一方式的开关具备:壳体,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并固定于所述壳体,而且,具有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固定部;可动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并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排列配置,而且,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以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壳体;可动接触片,其具有:主体部,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而且,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连接,并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向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延伸;可动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而且,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可接近及离开地相对配置;施力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而且,可对所述可动部进行施力,且可将对所述可动部的施力方向切换为,所述可动部接近所述固定部的接近方向或所述可动部离开所述固定部的离开方向;操作部,其至少一部分露出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并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收纳部,以可与所述可动接触片接触且可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并且与往复移动连动而切换所述施力部的施力方向,使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接近或离开;第一弹性部,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且在可动部通过施力部的作用力离开固定部时,与所述可动接触片接触而在所述离开方向上弹性变形;第二弹性部,其具有在所述接近方向的所述可动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与所述可动部相对,且以所述可动部可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接触部,该第二弹性部固定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或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在所述可动部通过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接近所述固定部并与所述接触部接触时,在所述接近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将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和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电连接。根据所述方式的开关,具备:第一弹性部,其在可动部通过施力部的作用力离开固定部时,与可动接触片接触而在离开方向上弹性变形;第二弹性部,其在可动部通过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接近固定部并与接触部接触时,在接近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将固定触点侧端子和可动触点侧端子电连接。由此,除能够降低可动部与第二弹性部的接触部接触时的冲击力以外,还能够降低可动部离开第二弹性部的接触部时的冲击力,因此,能够降低在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接近或离开时产生的碰撞音。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开关的静音性。另外,由于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可接近及离开地相对配置,因此,与可动部和固定部滑动接触的开关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耐久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开关的拆下罩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用于对图1的开关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图;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面图;图5是图1的开关的第一弹性部的立体图;图6是图1的开关的第二弹性部的立体图;图7是接着图3的用于对图1的开关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图;图8是沿着图7的VII-VII线的剖面图;图9是接着图7的用于对图1的开关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图;图10是沿着图9的X-X线的剖面图;图11是具备图1的开关的鼠标的平面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的拆下罩及操作部的状态的侧面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的拆下罩及操作部的状态的侧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开关10壳体11基座111第一矩形面112第二矩形面113第一端部114第二端部12罩121内面13收纳部14操作孔20固定触点侧端子21端子部22固定部221突起30可动触点侧端子31端子部311第一端子部312第二端子部32第一壁部33第二壁部34第三壁部341突起40可动接触片41主体部411第一贯通孔412第二贯通孔415连接部分416接触点417中间部分42可动部43板簧部431第一端部432第二端部50操作部51下端部52上端部60辅助端子61端子部62支承部70第一弹性部71弹性部主体72突出部73突起部80第二弹性部81接触部82基部821贯通孔83连结部831第一连结部832第二连结部833中间部84间隙85可动触点部86基部87连结部90第三弹性部91弹性突起部92弹性臂部921纵向部件922横向部件100鼠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按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方向或位置的术语(例如,包含“上”、“下”、“右”、“左”、“端”、“侧”在内的术语),但那些术语都是为便于参照附图来理解本专利技术而使用的,不是通过那些术语的意思来限定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范围。另外,下面的说明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一种例示,并非有意限制本专利技术、其适用物或其用途。进而,附图都是示意性的附图,各尺寸的比率等不一定与实际的一致。(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1具备:在内部具有收纳部13的绝缘性壳体10、固定于壳体10的导电性的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导电性的可动触点侧端子30、操作部50。另外,如图2所示,开关1具备:配置于收纳部13的导电性的可动接触片40、配置于收纳部13且固定于壳体10的第一弹性部70、配置于收纳部13且固定于固定触点侧端子20的第二弹性部80。操作部50以至少一部分露出在壳体10的外部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收纳部13的方式配置。如图1所示,壳体10由大致长方体状的基座11和覆盖该基座11的与厚度方向(即,图1的上下方向)相对的一对面中的一个面即第一矩形面111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罩12构成。即,收纳部13由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和罩12形成。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即,图2的X方向)的第一端部113固定有可动触点侧端子30,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部114固定有辅助端子60。另外,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可动触点侧端子30及辅助端子60之间固定有固定触点侧端子20。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可动触点侧端子30及辅助端子60相互沿基座11的长度方向排列配置,且以相互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于基座11。在罩12的与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相对的面(即,图1的上面)上设有可将操作部50插入的大致矩形的操作孔14。该操作孔14沿基座11的厚度方向(即,图2的Z向)贯通罩12。如图2所示,固定触点侧端子20具有:从壳体10的外部延伸到壳体10的收纳部13的板状端子部21、与端子部21连结且配置于收纳部13的固定部22。端子部21以其板面与基座11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式配置,沿着基座11的厚度方向,从壳体10的外部朝向与第一矩形面111相对的第二矩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开关,具备:壳体,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并固定于所述壳体,而且,具有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固定部;可动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并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排列配置,而且,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以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壳体;可动接触片,其具有:主体部,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而且,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连接,并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向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延伸;可动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而且,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可接近及离开地相对配置;施力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而且,可对所述可动部进行施力,且可将对所述可动部的施力方向切换为,所述可动部接近所述固定部的接近方向或所述可动部离开所述固定部的离开方向;操作部,其至少一部分露出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并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收纳部,以可与所述可动接触片接触且可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并且与往复移动连动而切换所述施力部的施力方向,使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接近或离开;第一弹性部,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且在可动部通过施力部的作用力离开固定部时,与所述可动接触片接触而在所述离开方向上弹性变形;第二弹性部,其具有在所述接近方向的所述可动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与所述可动部相对,且以所述可动部可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接触部,该第二弹性部固定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或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在所述可动部通过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接近所述固定部并与所述接触部接触时,在所述接近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将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和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22 JP 2017-1225081.一种开关,具备:壳体,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并固定于所述壳体,而且,具有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固定部;可动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并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排列配置,而且,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以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壳体;可动接触片,其具有:主体部,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而且,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连接,并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向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延伸;可动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而且,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可接近及离开地相对配置;施力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而且,可对所述可动部进行施力,且可将对所述可动部的施力方向切换为,所述可动部接近所述固定部的接近方向或所述可动部离开所述固定部的离开方向;操作部,其至少一部分露出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并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收纳部,以可与所述可动接触片接触且可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并且与往复移动连动而切换所述施力部的施力方向,使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接近或离开;第一弹性部,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且在可动部通过施力部的作用力离开固定部时,与所述可动接触片接触而在所述离开方向上弹性变形;第二弹性部,其具有在所述接近方向的所述可动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与所述可动部相对,且以所述可动部可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接触部,该第二弹性部固定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或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在所述可动部通过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岸成信井尻芳则仲真美子
申请(专利权)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