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5818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3 1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轴结构,适于连接两物件,以使两物件通过转轴结构而相对旋转。转轴结构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第三构件以及弹性组件。第一构件与第三构件分别对应组装于所述两物件。第二构件枢接于第一构件并以一轴相对于第一构件旋转。第三构件枢接于第二构件并以该轴相对于第二构件旋转。在第一状态时,第二构件收纳于第一构件的凹部,在第二状态时,第二构件随第三构件以该轴旋转并至少局部移出凹部。弹性组件连接第一构件与第三构件,弹性组件恒驱动第三构件以带动第二构件移入凹部而维持第一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轴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轴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科技产业日益发达,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notebook,NB)、平板电脑(tabletPC)与智能手机(smartphone)等电子产品已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电子装置的型态与使用功能越来越多元,便利性与实用性让这些电子装置更为普及,其可依据使用者需求而用于不同用途。其中,部分呈现平板状的电子装置,例如平板电脑,其机体本身无法调整使用角度,故其可搭配支撑架使用而调整使用角度,例如是站立于桌面上。举例而言,常见的支撑架例如是以配置在电子装置上的保护盖所构成,其中保护盖大致上由两块平板与转轴结构所构成,且两平板可通过转轴结构相对旋转。如此,当保护盖配置在电子装置的背面时,两平板构成平面,而不影响电子装置的使用,例如不影响使用者手持电子装置的手感,或者不影响电子装置放置在桌面上。当使用者欲将电子装置立于桌面上时,保护盖的下板可相对于电子装置往外掀开而作为支撑架。换言之,保护盖的下板可往外掀开作为支撑架,而电子装置以其底部与支撑架作为支撑点呈现倾斜状态。然而,当使用者操作电子装置时,例如是以手指按压电子装置的荧幕时,使用者所施加的外力传递至保护盖上的转轴结构,而使作为支撑架的下板远离电子装置的底部并朝向上板弯折。此时,转轴结构容易产生破坏。换言之,电子装置的操作方式容易使转轴结构产生损坏。此外,当作为支撑架的下板不需使用时,使用者还需另将下板盖回电子装置的背面。此举亦增加其操作方式的复杂度。另外,现有无段式转轴虽能让支撑架停止于任意展开位置,其利用的是转轴构件彼此间紧配而产生的摩擦力,而此举即会因使用次数增加产生构件磨损,进而造成摩擦力的衰退。同时,为让构件之间产生摩擦力达预设值,意即代表着构件本身的精度与组装精度皆须达到一定标准,此举反而造成制程良率降低以及成本增加等负面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轴结构,其具有较佳的适用性及耐受性。本专利技术的转轴结构,适于连接两物件,以使两物件通过转轴结构而相对旋转。转轴结构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第三构件以及弹性组件。第一构件与第三构件分别对应组装于所述两物件。第二构件枢接于第一构件并以一轴相对于第一构件旋转。第三构件枢接于第二构件并以该轴相对于第二构件旋转。在第一状态时,第二构件收纳于第一构件的凹部,在第二状态时,第二构件随第三构件以该轴旋转并至少局部移出凹部。弹性组件连接第一构件与第三构件,弹性组件恒驱动第三构件以带动第二构件移入凹部而维持第一状态。基于上述,转轴结构通过第一构件与第三构件分别组装于两物件,第二构件枢接第一构件且第三构件枢接第二构件,其中构件之间的枢接轴为同轴,因此得以通过所述构件枢转展开或枢转收阖而产生的扇形枢转运动,让两物件产生相对旋转。再者,弹性组件恒驱动第三构件以带动第二构件枢转收阖,以让物件展开之际得以达到自动复位的效果。此举让所述构件通过松配合便能达到所需的枢转运动,而能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同时也能提高构件的耐受性。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电子装置中转轴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图2转轴结构的侧视图;图4是图2转轴结构的爆炸图;图5是图2转轴结构于另一状态的示意图;图6是图5转轴结构的侧视图;图7与图8分别是图2转轴结构的局部剖视图。附图标号说明:50:电子装置52:荧幕54:支撑架56:背板100:转轴结构110:第一构件111:主部件112:从部件113:延伸部114:固定部115:凹部116:第一轨道120:第二构件122:第一导柱124:第二轨道126:凸部130:第三构件132:第二导柱140:弹性组件141:弹性件142:抵接件143:连接件144:调整件150:止挡件152:基部154:自由端154a:顶部154b:底部A1:轴E1:第一端E2:第二端E3:第三端E4:第四端g1:间隙θ:角度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电子装置中转轴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图2转轴结构的侧视图。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50例如是平板电脑,包括机体、支撑架54与转轴结构100,其中机体进一步地区分为彼此背对的荧幕52与背板56,转轴结构100与支撑架54设置在背板56处,如图1所示,通过转轴结构100而让支撑架54得以相对于背板56以角度θ展开,如图1所示,电子装置50得以通过支撑架54达到对机体的支撑,而随着角度θ不同,也存有不同的使用状态,因此得以提高电子装置50的适用性。在此并未限制角度θ的范围。在另一未显示状态,支撑架54能相对于背板56展开角度至180度,即让支撑架54叠合至背板56的状态。图4是图2转轴结构的爆炸图。请同时参考图2至图4,转轴结构100包括第一构件110、第二构件120、第三构件130与弹性组件140,需先说明的是,在图3中显示图1的背板56与支撑架54,以利后续描述转轴结构的运动模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构件110组装于机体的背板56,第三构件130组装于支撑架54,而第二构件120枢接于第一构件110,第三构件130枢接于第二构件120,且第二构件120能以轴A1相对于第一构件110枢转,第三构件130同以轴A1相对于第二构件120枢转。图5是图2转轴结构于另一状态的示意图。图6是图5转轴结构的侧视图。请同时参考图2至图6,其中图2、图3用以显示转轴结构100处于第一状态,即是尚未旋转的状态,此时背板56与支撑架54是如图1显示处于同一平面(背板56及虚线轮廓的支撑架54),亦即支撑架54尚未相对于机体展开。相对地,图5与图6用以显示转轴结构100处于第二状态,即是已经旋转的状态,此时背板56与支撑架54是如图1显示产生相对弯折(背板56及实线轮廓的支撑架54),亦即支撑架54已相对于机体展开角度θ。当然,在此并未限制角度θ的范围,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一旦将支撑架54相对于机体展开(非闭阖)时,便会视为第二状态。请再参考图3,详细而言,第一构件110包括主部件111与从部件112、延伸部113与固定部114,其中主部件111具有凹部115以及设置在凹部115的第一轨道116,其中第一轨道116呈现以轴A1(显示于图3、图6)为中心的弧形结构。第二构件120呈偶件(couples)结构配置,其具有位在外部(外侧面)的第一导柱122以及位在内部(内侧面)的第二轨道124,第二轨道124呈现以轴A1为中心的弧形结构。第一导柱122可移动地插设于第一轨道116以沿第一轨道116移动。第三构件130的局部具有第二导柱132,可移动地插设于第二轨道124以沿第二轨道124移动,且使所述局部位于呈偶件结构的第二构件120之间。请再参考图2与图3,在第一状态时,结合后的第一构件110、第二构件120与第三构件130是呈彼此叠置的状态,且第一轨道116与第二轨道124彼此局部重合,如图3所示,第一轨道116及第二轨道124同以轴A1作为其环绕中心,因此当支撑架54受力而相对于背板56展开时,第三构件130也通过第二导柱132在第二轨道124移动而能带动第二构件120,使其第一导柱122在第一轨道1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轴结构,适于连接两物件,以使所述两物件通过所述转轴结构而相对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结构包括:第一构件,组装于所述两物件的其中之一;第二构件,枢接于所述第一构件,所述第二构件以一轴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旋转;第三构件,组装于所述两物件的其中之另一,所述第三构件枢接于所述第二构件,所述第三构件以所述轴相对于所述第二构件旋转,在一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构件收纳于所述第一构件的一凹部内,在一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构件随所述第三构件以所述轴旋转并至少局部移出所述凹部;以及弹性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三构件,所述弹性组件恒驱动所述第三构件以带动所述第二构件移入所述凹部而维持所述第一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轴结构,适于连接两物件,以使所述两物件通过所述转轴结构而相对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结构包括:第一构件,组装于所述两物件的其中之一;第二构件,枢接于所述第一构件,所述第二构件以一轴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旋转;第三构件,组装于所述两物件的其中之另一,所述第三构件枢接于所述第二构件,所述第三构件以所述轴相对于所述第二构件旋转,在一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构件收纳于所述第一构件的一凹部内,在一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构件随所述第三构件以所述轴旋转并至少局部移出所述凹部;以及弹性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三构件,所述弹性组件恒驱动所述第三构件以带动所述第二构件移入所述凹部而维持所述第一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包括:连接件,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固定地连接所述第三构件;以及弹性件,具有一第三端与一第四端,所述第三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构件,所述第二端随所述弹性件变形与否而与所述第四端同步移动,且所述第三端位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第四端之间,以在所述第三构件移离所述第一状态所处位置时,所述第一端远离所述第三端,而使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端同步朝向所述第三端移动以变形所述弹性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构件的一延伸部;抵接件,套设于所述延伸部以使所述弹性件抵接在第一构件与所述抵接件之间;以及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三构件与所述抵接件,以在非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三构件通过所述连接件而带动所述抵接件,并变形所述弹性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还包括:调整件,可调整地套设于所述延伸部,以使所述抵接件结构接触于所述调整件与所述弹性件之间,所述调整件沿所述延伸部调整位置,以调整所述抵接件在所述延伸部上的位置以及所述弹性件的变形程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具有一第一轨道,所述第二构件具有一第一导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贤郭彦麟
申请(专利权)人: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