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电梯与爬架一体化运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922103 阅读:6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施工电梯与爬架一体化运行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是通过高位附墙组件将现有技术中相互独立的施工电梯和爬架有机结构为一体;将用于支撑施工电梯的主标准节经高位附墙组件与爬架连接,使施工电梯在爬架外侧运行;不受爬架的影响,从而实现施工电梯的提升高度可超越爬架的覆盖范围运行至爬架上方的建筑主体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改变了现有施工电梯在主体结构未封顶前不能直接到达施工操作面的现状,具有电梯笼可直接进入任意楼层的特点。提高了施工效率,极大的减少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施工电梯与爬架一体化运行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施工电梯与爬架一体化运行系统,属于施工电梯与爬架组合施工

技术介绍
现有的施工电梯和爬架是两种独立的施工装备。高层建筑中使用的非常普遍。爬架是安装在建筑主体周围的,在建筑主体封顶前,施工电梯受爬架的影响,不能上升至爬架围护的楼层范围及以上位置,只能升至爬架下方2~3层的位置。因此,施工人员乘坐施工电梯也只能到达爬架下方2~3层的位置,还需要攀爬4~6层甚至更高楼层才能到达施工操作面,非常不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某些工程中,在爬架上开有一个槽使施工电梯可以提升至爬架覆盖楼层内,但施工电梯仍不能运行至顶部,原因是施工电梯附墙为每2-3层设置一个附着,在不满足下一次附墙安装高度时,施工电梯仍不能完成加节,施工电梯的可运行高度仍滞后于整体施工工作面的提高。因此现有技术仍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电梯与爬架一体化运行系统及装置,以使施工电梯与爬架成为一个整体,施工电梯上部附墙结构可以与爬架同步爬升或下降,施工电梯可运行至爬架覆盖楼层,施工电梯最高可运行至爬架顶部的模板支护工作面,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施工电梯与爬架一体化运行系统,是通过高位附墙组件将现有技术中相互独立的施工电梯和爬架有机结构为一体;将用于支撑施工电梯的主标准节经高位附墙组件与爬架连接,使施工电梯在爬架外侧运行;不受爬架的影响,从而实现施工电梯的提升高度可超越爬架的覆盖范围运行至爬架上方的建筑主体结构。其中,所述施工电梯采用双电梯笼结构,两个电梯笼分别位于主标准节相对的两侧;并将现有的电梯配重调整至电梯笼内部。其中,所述施工电梯上的电梯门采用下侧内翻板门,并在翻版门两侧焊接扶手作为翻转门时的把手及翻板门打开后的防护栏;同时在爬架与施工电梯的内翻板门对应位置设置爬架通道门。具体的,该系统包括主标准节;主标准节的俯视形状为正方形结构;主标准节相对的两侧面设有施工电梯;主标准节另一侧面(即除前述相对的两侧面外另外两侧面中任意一侧面)经高位附墙组件与辅助标准节连接,辅助标准节与爬架连接;爬架上设有提升设备,提升设备与辅助标准节上的挂钩连接。前述系统中,所述主标准节经一组标准附墙架与结构层楼板连接。前述系统中,所述高位附墙组件包括一组经螺栓于主标准节连接的连接臂;连接臂另一端伸出主标准节经螺栓与片式标准节连接;片式标准节经一组滚动附墙与辅助标准节连接。前述系统中,所述辅助标准节经活动附墙座和斜拉杆与结构层楼板或墙板连接。前述系统中,所述爬架上设有防坠齿条;防坠齿条处设有防坠卡管,防坠齿条一侧设有附着回顶装置。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改变了现有施工电梯在主体结构未封顶前不能直接到达施工操作面的现状,具有电梯笼可直接进入任意楼层的特点。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高位附墙组件,将施工电梯与爬架两种设备进行结合,实现了施工电梯直升操作面的特点,解决了现有工程项目中,施工电梯可运行高度滞后于施工作业面提升的施工难题,提高了施工效率,极大的减少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高位附墙组件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2中滚动附墙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3的三维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1的俯视图;图6是图5中高位附墙组件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施工电梯笼与爬架结构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标准节,2-标准附墙架,3-施工电梯,4-高位附墙组件,5-爬架,6-结构层楼板,7-支模楼层,8-连接臂,9-片式标准节,10-滚动附墙,11-辅助标准节,12-挂钩,13-活动附墙座,14-斜拉杆,15-爬架通道门,16-防坠卡管,17-滚轮组,18-附着回顶装置,19-电梯笼运行齿条,20-防坠齿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施工电梯与爬架一体化运行系统,其实施结构如图1~7所示,该系统是通过高位附墙组件4将现有技术中相互独立的施工电梯3和爬架5有机结构为一体;将用于支撑施工电梯3的主标准节1经高位附墙组件4与爬架5连接,使施工电梯3在爬架5外侧运行;不受爬架5的影响,从而实现施工电梯3的提升高度可超越爬架5的覆盖范围运行至爬架5上方的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电梯3采用双电梯笼结构,两个电梯笼分别位于主标准节1相对的两侧;并将现有的电梯配重调整至电梯笼内部。施工电梯3上的电梯门采用下侧内翻板门,并在翻版门两侧焊接扶手作为翻转门时的把手及翻板门打开后的防护栏;同时在爬架5与施工电梯3的内翻板门对应位置设置爬架通道门15。施工电梯3与爬架5连接为整体结构,施工电梯3上部的附墙结构可以与爬架5同步爬升或下降,施工电梯笼可运行至爬架结构层,最高可运行至爬架顶部的支模楼层7面。具体的,如图1~7所示,该装置包括主标准节1;主标准节1的俯视形状为正方形结构;主标准节1相对的两侧面设有施工电梯3;主标准节1另一侧面经高位附墙组件4与辅助标准节11连接,辅助标准节11与爬架5连接;爬架5上设有提升设备,提升设备与辅助标准节11上的挂钩12连接。主标准节1为施工电梯标准配件尺寸为650×650×1508mm,通过螺栓相互紧固,安装工艺与常规施工电梯相同。主标准节1经一组标准附墙架2与结构层楼板6连接。标准附墙架2为V型附墙架,安装工艺与常规施工电梯相同,根据建筑结构层高按三层或两层一附着形式进行安装。高位附墙组件4穿过爬架5与结构主体进行附着,同时可与爬架5同步升降。高位附墙组件4包括一组经螺栓于主标准节1连接的连接臂8;连接臂8另一端伸出主标准节1经螺栓与片式标准节7连接;片式标准节7经一组滚动附墙10与辅助标准节11连接。辅助标准节11经活动附墙座13和斜拉杆14与结构层楼板6或墙板连接。爬架5上设有防坠齿条20;防坠齿条20处设有防坠卡管16,防坠齿条20一侧设有附着回顶装置18。实施例1:本实施例主要是为了克服建筑工程主体施工阶段施工电梯3滞后于建筑施工工作面的问题,使施工电梯3与爬架5成为一个整体,电梯上部的附墙结构可以与爬架5同步爬升或下降,施工电梯3的梯笼可运行至爬架5所覆盖的结构层,最高可运行至爬架5顶部的支模楼层7。本实施例由主标准节1、标准附墙架2、施工电梯3、高位附墙组件4、爬架5组合而成;高位附墙组件5可越过爬架5与建筑主体进行附着,同时也可与爬架5同步升降。与施工电梯3连接的主标准节1为施工电梯标准配件,尺寸为650×650×1508mm,通过螺栓相互紧固,安装工艺与常规施工电梯相同。标准附墙架2为V型附墙架,安装工艺与常规施工电梯相同,根据建筑结构层高按三层或两层一附着形式进行安装。施工电梯3的电梯笼可采用SC型施工电梯笼进行改造,将电梯门改为内翻板门,电梯的配重安装于梯笼内部。高位附墙组件4由一组连接臂8、片式标准节9、滚动附墙10、辅助标准节11、活动附墙座13和斜拉杆14组成;连接臂8安装于主标准节1上,片式标准节9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连接臂8上。活动附墙座13安装于结构层楼板6上,辅助标准节11与活动附墙座13之间由滚轮组17及一套防坠卡管16进行约束,且辅助标准节11和活动附墙座13均安装于爬架5骨架内侧。滚动附墙10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施工电梯与爬架一体化运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是通过高位附墙组件将现有技术中相互独立的施工电梯和爬架有机结构为一体;将用于支撑施工电梯的主标准节经高位附墙组件与爬架连接,使施工电梯在爬架外侧运行;不受爬架的影响,从而实现施工电梯的提升高度可超越爬架的覆盖范围运行至爬架上方的建筑主体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施工电梯与爬架一体化运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是通过高位附墙组件将现有技术中相互独立的施工电梯和爬架有机结构为一体;将用于支撑施工电梯的主标准节经高位附墙组件与爬架连接,使施工电梯在爬架外侧运行;不受爬架的影响,从而实现施工电梯的提升高度可超越爬架的覆盖范围运行至爬架上方的建筑主体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电梯与爬架一体化运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电梯采用双电梯笼结构,两个电梯笼分别位于主标准节相对的两侧;并将现有的电梯配重调整至电梯笼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电梯与爬架一体化运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电梯上的电梯门采用下侧内翻板门,并在翻版门两侧焊接扶手作为翻转门时的把手及翻板门打开后的防护栏;同时在爬架与施工电梯的内翻板门对应位置设置爬架通道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电梯与爬架一体化运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标准节(1);主标准节(1)的俯视形状为正方形结构;主标准节(1)相对的两侧面设有施工电梯(3);主标准节(1)另一侧面经高位附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力勋令狐延董艺夏翔赵伟程江楚杰杨锐袁峰王春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建四局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特威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广州达蒙安防科技有限公司中建钢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