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0007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所述离合机构用于控制阀门执行机构,包括:外壳,固定于所述外壳内旋转的锥齿外圈,所述锥齿外圈的锥齿与执行机构内部齿轮啮合相连;贯穿所述外壳且固定于所述外壳内旋转的内星轮轴,所述内星轮轴的端部活动安装于所述锥齿外圈的内部,所述内星轮轴设有贯穿其内部调节离合机构手电操作的离合切换部,所述离合切换部在内星轮轴来回滑动以改变其端部与所述锥齿外圈内部的契合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离合器无论处于何种状态,都能确保电动控制的优先性,防止切换时出现卡死、打齿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
本技术涉及执行
,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驱动阀门动作的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
技术介绍
执行机构使用液体、气体、电力或其它能源并通过电机、气缸或其它装置将其转化成驱动作用。基本的执行机构用于把阀门驱动到全开或全关的位置,以便驱动控制阀的执行机构能够精确的使阀门达到任何位置。然而,在电动执行机构领域中,主流产品中的电动控制和手动控制是依靠一个离合器来选择切换,这种离合器主要有两种结构:拨盘式离合机构与滑块式离合机构。其中,拨盘式离合机构是借助一个手动操作的切换杆来推动一个拨盘,拨盘将电动端脱离,与手动端连接,以此实现手电切换,该结构最主要问题是当反向扭矩作用在输出端时,容易出现切换杆卡死,不能正常切换的问题。滑块式离合机构由于是手动驱动蜗杆,所以不存在卡死的问题,但其连接需要人工推入,脱离时依靠内部的压缩弹簧复位,所以手动旋转时必须克服弹簧力来动作,操作不方便,此外当电机未完全停转时,人工推入手轮会造成打齿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动执行机构驱使阀门时,采用离合器切换手动控制与电动控制操作不便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所述离合机构用于控制阀门执行机构,包括:外壳,固定于所述外壳内旋转的锥齿外圈,所述锥齿外圈的锥齿与执行机构内部齿轮啮合相连;贯穿所述外壳且固定于所述外壳内旋转的内星轮轴,所述内星轮轴的端部活动安装于所述锥齿外圈的内部,所述内星轮轴设有贯穿其内部调节离合机构手电操作的离合切换部,所述离合切换部在内星轮轴来回滑动以改变其端部与所述锥齿外圈内部的契合状态。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离合切换部包括离合切换杆,所述离合切换杆设置于所述内星轮轴的内部来回滑动切换手动控制状态。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离合切换杆的端部设有离合爪,所述离合爪采用紧定螺钉与垫圈相配合固定于所述离合切换杆的端部形成T型结构。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锥齿外圈内部设有爪盘,所述爪盘内设有滚柱槽、封闭槽与开放槽,所述封闭槽和开放槽沿轴向相邻布置,且其轴向对称设置为两组;所述滚柱槽轴向设置于爪盘内,且两个所述滚柱槽关于两组所述封闭槽及开放槽轴向对称。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内星轮轴靠近其端部的的外壁上设有双扁形结构。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爪盘内每个滚柱槽内对称设置一个滚柱。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滚柱的外圆面一端与所述内星轮轴的双扁形结构相接触,其另一端与所述锥齿外圈内孔表面相接触。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套于所述内星轮轴外壁的挡圈与油封,所述挡圈与油封相挡接。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套于所述内星轮轴的外壁的第一O型圈。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离合切换杆通过第二O型圈来回滑动于所述内星轮轴内。如上所述,本技术的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离合切换部调节其内部的离合切换杆的前后伸缩距离,可改变所述离合切换部的端部与所述锥齿外圈内部的契合状态,当所述离合切换杆拉伸时,其端部被拉入爪盘开放槽内,使得内星轮轴、滚柱与锥齿外圈之间形成有效的契合角,内星轮轴通过扭矩传递关系将滚柱压入契合面从而带动锥齿外圈旋转;当所述离合切换杆缩回时,其端部被推入至爪盘的封闭槽,使得内星轮轴、滚柱与锥齿外圈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契合角,内星轮轴通过扭矩传递关系带动离合切换杆端部与爪盘空转,无论离合器处于何种状态,都能确保电动控制的优先性,防止切换时出现卡死、打齿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实施例1的剖视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实施例2的剖视图;图3显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中爪盘的结构示意图;图4显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中内星轮轴的结构示意图;图5显示为图2中的一种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BB剖视图;图6显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正常状态图;图7显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连接状态图;图8显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脱离状态图。元件标号说明:1离合切换杆2第一O型圈3内星轮轴4第一挡圈5油封6第二O型圈7外壳8轴承9第三O型圈10第二挡圈11第一轴承12锥齿外圈13第二轴承14第三轴承15螺钉16垫圈17离合爪18爪盘19平键20滚柱21紧定螺钉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8。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实施例1的剖视图,所述离合机构用于控制阀门执行机构,包括:外壳7,固定于所述外壳7内旋转的锥齿外圈12,所述锥齿外圈12的锥齿与执行机构内部齿轮啮合相连;贯穿所述外壳7且固定于所述外壳7内旋转的内星轮轴3,所述内星轮轴3的端部活动安装于所述锥齿外圈12的内部,所述内星轮轴3设有贯穿其内部调节离合机构手电操作的离合切换部,所述离合切换部在内星轮轴3来回滑动以改变其端部与所述锥齿外圈12内部的契合状态。具体地,如图1、2所示,所述内星轮轴3的端部采用轴承配合设置于所述锥齿外圈12内,离合切换杆贯穿于所述内星轮轴3内;所述爪盘18安装于锥齿外圈12的内部,所述爪盘18通过轴承套套设于内星轮轴3外壁,所述离合切换部的端部与锥齿外圈12内部的爪盘18相配合,用于实现离合机构的手电切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星轮轴3外壁一端设有与外部手轮相配合的平键19,所述锥齿外圈12的锥齿与执行机构内部齿轮啮合相连,通过电动控制方式驱动锥齿外圈12旋转,从而实现手动控制。其中,通过手动调节离合切换部在内星轮轴3内部的伸缩距离以实现改变离合切换部端部与锥齿外圈12内部的契合关系,从而实现控制手电控制方式的切换。请参照图1与2,所述离合切换部包括离合切换杆1,所述离合切换杆1设置于所述内星轮轴3的内部来回滑动以切换手动控制状态;所述离合切换杆1的端部设有离合爪17,所述离合爪17采用螺钉15与垫圈16相配合固定于所述离合切换杆1的端部形成T型结构;所述内星轮轴3靠近该端部的的外壁上设有双扁形结构,该双扁形结构与滚柱槽相匹配,当离合切换杆处于拉伸状态时,由于T型结构端部由封闭槽滑动至开放槽,在该T型结构端部的挤压下,滚柱槽内的滚柱分别与内星轮轴、锥齿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机构用于控制阀门执行机构,包括:外壳,固定于所述外壳内旋转的锥齿外圈,所述锥齿外圈的锥齿与执行机构内部齿轮啮合相连;贯穿所述外壳且固定于所述外壳内旋转的内星轮轴,所述内星轮轴的端部活动安装于所述锥齿外圈的内部,所述内星轮轴设有贯穿其内部调节离合机构手电操作的离合切换部,所述离合切换部在内星轮轴来回滑动以改变其端部与所述锥齿外圈内部的契合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机构用于控制阀门执行机构,包括:外壳,固定于所述外壳内旋转的锥齿外圈,所述锥齿外圈的锥齿与执行机构内部齿轮啮合相连;贯穿所述外壳且固定于所述外壳内旋转的内星轮轴,所述内星轮轴的端部活动安装于所述锥齿外圈的内部,所述内星轮轴设有贯穿其内部调节离合机构手电操作的离合切换部,所述离合切换部在内星轮轴来回滑动以改变其端部与所述锥齿外圈内部的契合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切换部包括离合切换杆,所述离合切换杆设置于所述内星轮轴的内部来回滑动切换手动控制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切换杆的端部设有离合爪,所述离合爪采用螺钉与垫圈相配合固定于所述离合切换杆的端部形成T型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双向超越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齿外圈内部设有爪盘,所述爪盘内设有滚柱槽、封闭槽与开放槽,所述封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巧向学院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