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877637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7: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致变色装置,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装置,其包括:第一电极层、设置在第一电极层上的第一电致变色层、设置在第一电致变色层上的电解质层、设置在电解质层上的第二电致变色层、和设置在第二电致变色层上的第二电极层,其中所述电致变色装置包括第一辅助电极层和第二辅助电极层,所述第一辅助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层各自设置在介于其间有所述电解质层的彼此对置的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和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各自的相对表面上,以及所述第一辅助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层各自包括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电极部分和用于使电极部分绝缘的绝缘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致变色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致变色装置。本申请要求基于于2016年5月9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6-0056310号的优先权的权益,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装置是指利用当电致变色材料引起电化学氧化或还原反应时出现的可逆颜色变化的元件。虽然这样的电致变色装置具有响应速度慢的缺点,但是即使以小成本也可以制造具有大面积的装置,并且最重要地,其具有功耗低的优点。因此,电致变色装置已经在各种领域例如智能窗、智能镜、电子纸或下一代建筑窗材料中引起关注。常规的电致变色装置通过包括第一电极(例如ITO电极)、设置在第一电极上的电致变色层、设置在电致变色层上的电解质层、设置在电解质层上的离子存储层和设置在离子存储层上的第二电极(例如ITO电极)而形成。电致变色层和/或离子存储层可以包含电致变色材料,其中颜色可以根据施加的电压而变化。此外,还可以在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一侧上设置由玻璃或聚合物树脂形成的透明基础材料。为了克服常规电致变色装置的低反应速率,需要引入具有低电阻的透明电极。特别地,常规ITO电极由于高电阻而引起在大面积电致变色装置中发生的由电压降引起的变色反应速率差异,作为克服这一点的技术,积极开发了具有低电阻的透明电极,例如金属网或OMO。此外,开发了各种类型的辅助电极以提高电致变色装置的反应速率。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提高反应速率来高速驱动的电致变色装置。此外,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金属从辅助电极中溶出(elution)的电致变色装置。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装置,其包括:第一电极层、设置在第一电极层上的第一电致变色层、设置在第一电致变色层上的电解质层、设置在电解质层上的第二电致变色层、和设置在第二电致变色层上的第二电极层,其中所述电致变色装置包括第一辅助电极层和第二辅助电极层,所述第一辅助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层各自设置在介于其间有所述电解质层的彼此对置的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和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各自的相对表面上,以及所述第一辅助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层各自包括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电极部分和用于使电极部分绝缘的绝缘部分。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装置,其包括:第一电极层、设置在第一电极层上的第一电致变色层、设置在第一电致变色层上的电解质层、设置在电解质层上的第二电致变色层、和设置在第二电致变色层上的第二电极层,其中所述电致变色装置包括第一辅助电极层和第二辅助电极层,所述第一辅助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层各自设置在介于其间有所述电解质层的彼此对置的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各自的相对表面上,以及所述第一辅助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层各自包括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电极部分和用于使电极部分绝缘的绝缘部分。有益效果如上所述,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有关的电致变色装置具有以下效果。通过使一对辅助电极面对或者将它们错开布置,电致变色装置可以具有提高的反应速率,从而具有可以高速驱动的优点。此外,可以通过绝缘防止金属从辅助电极中溶出。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案有关的电致变色装置的概念图。图2为示出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案有关的电致变色装置的概念图。图3为示出第二辅助电极层的概念图。图4至图8为用于说明辅助电极层的金属溶出的分析结果。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电致变色装置。此外,无论附图标记如何,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被给予相同或相应的组件,将省略其多余说明,并且为了方便说明,可以放大或缩小所示的每个组成构件的尺寸和形状。图1为示出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案有关的电致变色装置的概念图,图2为示出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案有关的电致变色装置的概念图。参照图1,与第一实施方案有关的电致变色装置(100)包括第一电极层(130)、设置在第一电极层(130)上的第一电致变色层(150)、设置在第一电致变色层(150)上的电解质层(170)、设置在电解质层(170)上的第二电致变色层(160)、和设置在第二电致变色层(160)上的第二电极层(140)。此外,附图标记110表示其上设置有第一电极层(130)的第一基底,附图标记120表示其上设置有第二电极层(140)的第二基底。此外,电致变色装置(100)包括各自设置在介于其间有电解质层(170)的彼此对置的第一电致变色层(150)和第二电致变色层(160)各自的相对表面上的第一辅助电极层(190)和第二辅助电极层(180)。参照图2,与第二实施方案有关的电致变色装置(200)包括第一电极层(130)、设置在第一电极层(130)上的第一电致变色层(150)、设置在第一电致变色层(150)上的电解质层(170)、设置在电解质层(170)上的第二电致变色层(160)、和设置在第二电致变色层(160)上的第二电极层(140)。此外,电致变色装置(200)包括各自设置在介于其间有电解质层(170)的彼此对置的第一电极层(130)和第二电极层(140)各自的相对表面上的第一辅助电极层(190)和第二辅助电极层(180)。参照图1和图2,第一实施方案的电致变色装置(100)与第二实施方案的电致变色装置(200)的区别仅在于形成第一辅助电极层(190)和第二辅助电极层(180)的位置。即,在图1和图2中,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的组件相同。第一基底(110)和第二基底(120)可以由玻璃或聚合物树脂(例如PET、PES等)形成。第一电极层(130)和第二电极层(140)是用于向电致变色层(150、170)提供电荷的组件,其中第一电极层(130)和第二电极层(140)各自可以通过包含以下的任一种来形成:选自ITO(铟锡氧化物)、FTO(氟掺杂的锡氧化物)、AZO(铝掺杂的锌氧化物)、GZO(镓掺杂的锌氧化物)、ATO(锑掺杂的锡氧化物)、IZO(铟掺杂的锌氧化物)、NTO(铌掺杂的钛氧化物)、ZnO、OMO(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CTO的透明导电氧化物;银(Ag)纳米线;金属网;或OMO(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第一电极层(130)和第二电极层(140)各自为透明电极层,可以通过包含具有高光透射率、低薄层电阻和抗渗透性的材料来形成,并且可以由电极板形状构成。形成各电极层(150、170)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任何已知的方法而没有限制。例如,可以通过诸如溅射或印刷(丝网印刷、凹版印刷、喷墨印刷等)的方法在玻璃基础层上形成包含透明导电氧化物颗粒的薄膜电极层。由此制备的电极层在真空方法的情况下的厚度可以在10nm至500nm的范围内,而在印刷方法的情况下的厚度可以在0.1μm至20μm的范围内。在一个实例中,包括电极层的电致变色装置的可见光透射率可以为70%至95%。此外,第一电致变色层(150)可以包含变色材料,所述变色材料具有与包含在第二电致变色层(160)中的电致变色材料的显色特性互补的显色特性。互补的显色特性是指可以使电致变色材料着色的反应类型彼此不同的情况,例如,其意指当在第二电致变色层(160)中使用氧化性变色材料时,在第一电致变色层(150)中使用还原性变色材料的情况。由于在第一电致变色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致变色装置,包括:第一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上的第一电致变色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上的电解质层;设置在所述电解质层上的第二电致变色层;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上的第二电极层,其中所述电致变色装置包括第一辅助电极层和第二辅助电极层,所述第一辅助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层各自设置在介于其间有所述电解质层的彼此对置的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和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各自的相对表面上,以及所述第一辅助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层各自包括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电极部分和用于使所述电极部分绝缘的绝缘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5.09 KR 10-2016-00563101.一种电致变色装置,包括:第一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上的第一电致变色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上的电解质层;设置在所述电解质层上的第二电致变色层;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上的第二电极层,其中所述电致变色装置包括第一辅助电极层和第二辅助电极层,所述第一辅助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层各自设置在介于其间有所述电解质层的彼此对置的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和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各自的相对表面上,以及所述第一辅助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层各自包括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电极部分和用于使所述电极部分绝缘的绝缘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辅助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层形成为金属网或金属条图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辅助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层各自包括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电极部分和围绕所述电极部分以使所述电极部分绝缘的绝缘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装置,其中所述绝缘部分由树脂材料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装置,其中所述绝缘部分由丙烯酸酯或环氧系树脂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装置,其中所述绝缘部分还包含无机填料或无机填充剂。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装置,其中所述绝缘部分的宽度为5mm或更小,厚度为2mm或更小。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装置,其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东炫林枪润李守熙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LG化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