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吻合用自锁带及应用其的人工血管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3637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1 2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血管吻合用自锁带及应用其的人工血管组件,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的丝线(或丝带)打结固定人工血管的套环时操作不便、不易调整,且锁定效果不稳定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血管吻合用自锁带,包括:壳体,转轴,棘爪,弹性回位件,软质带;壳体设有用于与软质带连接的轴体,用于穿设转轴的配合孔,用于分别与棘爪和弹性回位件配合的第一、第二孔柱;转轴设有沿轴向分布的轴向槽,转轴的一端设有沿圆周分布的圆周齿、另一端或与圆周齿相同的一端设有操作部;软质带的一端与壳体的轴体连接、另一端由轴向槽穿过,并通过操作部带动转轴转动,以完成软质带的收紧,且棘爪在弹性回位件的带动下完成对转轴的锁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血管吻合用自锁带及应用其的人工血管组件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血管吻合用自锁带及应用其的人工血管组件。
技术介绍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心血管外科诞生以来,主动脉疾病一直困扰着心血管外科医师。主动脉疾病如主动脉瘤特别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起病急,病程进展快,病情复杂,死亡率极高。绝大多数主动脉瘤包括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用人工大血管取代病变的动脉。由于绝大部分病变主动脉组织严重水肿,脆性高,使得人工大血管与患者病变主动脉吻合的手术操作极复杂,技术难度大,吻合口极易出血,吻合时间比较长,这样使得深低温停循环(DHCA)时间延长,极易发生缺血性脑损伤或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直到目前为止,主动脉瘤的手术依然是心血管外科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手术,仅能在为数不多的心脏中心开展。如何减少主动脉吻合时间,减少吻合口出血的几率,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主动脉瘤患者的外科治疗成功率,是国内外心血管外科专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心血管外科医师尝试利用一种非缝合的方法进行主动脉吻合,以减少吻合时间,降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此种非缝合方法即非缝式人工血管腔内移植法(suturelessintraluminalgraft,SIG),是将两端带有套环的人工血管分别置入主动脉两断端的内部,然后在主动脉外对应于套环的部位进行扎带结扎,以完成固定吻合。然而,以往的技术都是使用脐带线并由医生在现场进行打结固定,打结固定的力量不可控,丝线过细力量过大容易对血管产生切割效应,力量小可能产生滑脱,漏血形成假性动脉瘤。后有人使用具有一定宽度的丝带进行打结固定,虽然避免了切割效应但是打结的强度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操作者人为的影响,而且一旦打结完成丝带会紧密贴合到血管上导致医生很难解脱重新调整。此外,丝线需要多圈环绕,医生视野和操作方向要垂直于血管的轴线才可能让丝线或带是最短距离的环绕,长期使用就会产生滑脱的风险,主动脉手术的医生的视野和操作空间相当有限,主动脉从心脏发出后有一个斜向后的主动脉弓,所以想满足最利于打结位置是很困难,尤其是涉及主动脉弓部断口的结扎,这也是该技术一直不能广泛推广的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管吻合用自锁带及应用其的人工血管组件,以解决现有的丝线(或丝带)打结固定人工血管的套环时操作不便、不易调整,且锁定效果不稳定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血管吻合用自锁带,包括:壳体,转轴,棘爪,弹性回位件,以及软质带;所述壳体带有用于与所述软质带连接的轴体,所述壳体设有用于穿设所述转轴的配合孔,所述壳体设有用于与所述棘爪配合的第一孔柱,所述壳体设有用于与所述弹性回位件配合的第二孔柱;所述转轴上设有沿轴向分布的轴向槽,所述转轴的一端设有沿圆周分布的圆周齿,所述转轴的另一端或与所述圆周齿相同的一端设有操作部;所述软质带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所述轴体连接,所述软质带的另一端由所述转轴的所述轴向槽穿过,并通过所述转轴的所述操作部带动所述转轴转动,以完成所述软质带的收紧,且所述棘爪在所述弹性回位件的带动下完成对所述转轴的锁定。其中,所述弹性回位件为压簧。可选地,所述弹性回位件为压片。具体地,所述转轴的所述操作部为孔槽。可选地,所述转轴的所述操作部为凸起。实际应用时,所述软质带由高分子纤维织造而成。其中,所述软质带的表面加有止血药物和/或消炎药物。具体地,所述壳体、所述转轴、所述棘爪和所述弹性回位件均为金属材料;或,所述壳体、所述转轴、所述棘爪和所述弹性回位件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为金属材料。可选地,所述壳体、所述转轴、所述棘爪和所述弹性回位件均为高分子材料;或,所述壳体、所述转轴、所述棘爪和所述弹性回位件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为高分子材料。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血管吻合用自锁带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提供的血管吻合用自锁带中,包括:壳体,转轴,棘爪,弹性回位件,以及软质带;其中,壳体带有用于与软质带连接的轴体,壳体设有用于穿设转轴的配合孔,壳体设有用于与棘爪配合的第一孔柱,壳体设有用于与弹性回位件配合的第二孔柱;具体地,转轴上设有沿轴向分布的轴向槽,转轴的一端设有沿圆周分布的圆周齿,转轴的另一端或与圆周齿相同的一端设有操作部;使用时,软质带的一端与壳体的轴体(预先)连接,软质带的另一端由转轴的轴向槽穿过,并通过转轴的操作部带动转轴转动,以完成软质带的收紧,且棘爪在弹性回位件的带动下完成对转轴的锁定。由此分析可知,本技术提供的血管吻合用自锁带,使用方便,可以通过器械在狭小的空间内进行操作,锁定效果稳定,且锁定直径可调节的范围较大;此外,血管吻合用自锁带的整体体积较小,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小;并且,其软质带部分对血管的贴服效果好,不易漏血;同时,软质带的压力分布均匀,对血管组织的损伤小。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人工血管组件,包括:设置有套环的人工血管,以及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人工血管外侧并对应所述套环处的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血管吻合用自锁带。所述人工血管组件与上述血管吻合用自锁带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血管吻合用自锁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血管吻合用自锁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血管吻合用自锁带中壳体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血管吻合用自锁带中壳体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血管吻合用自锁带中转轴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血管吻合用自锁带中一种转轴与棘爪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血管吻合用自锁带中另一种转轴与棘爪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血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转轴;3-棘爪;4-弹性回位件;5-软质带;11-轴体;12-配合孔;13-第一孔柱;14-第二孔柱;21-轴向槽;22-圆周齿;23-操作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血管吻合用自锁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转轴,棘爪,弹性回位件,以及软质带;所述壳体带有用于与所述软质带连接的轴体,所述壳体设有用于穿设所述转轴的配合孔,所述壳体设有用于与所述棘爪配合的第一孔柱,所述壳体设有用于与所述弹性回位件配合的第二孔柱;所述转轴上设有沿轴向分布的轴向槽,所述转轴的一端设有沿圆周分布的圆周齿,所述转轴的另一端或与所述圆周齿相同的一端设有操作部;所述软质带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所述轴体连接,所述软质带的另一端由所述转轴的所述轴向槽穿过,并通过所述转轴的所述操作部带动所述转轴转动,以完成所述软质带的收紧,且所述棘爪在所述弹性回位件的带动下完成对所述转轴的锁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管吻合用自锁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转轴,棘爪,弹性回位件,以及软质带;所述壳体带有用于与所述软质带连接的轴体,所述壳体设有用于穿设所述转轴的配合孔,所述壳体设有用于与所述棘爪配合的第一孔柱,所述壳体设有用于与所述弹性回位件配合的第二孔柱;所述转轴上设有沿轴向分布的轴向槽,所述转轴的一端设有沿圆周分布的圆周齿,所述转轴的另一端或与所述圆周齿相同的一端设有操作部;所述软质带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所述轴体连接,所述软质带的另一端由所述转轴的所述轴向槽穿过,并通过所述转轴的所述操作部带动所述转轴转动,以完成所述软质带的收紧,且所述棘爪在所述弹性回位件的带动下完成对所述转轴的锁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吻合用自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回位件为压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吻合用自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回位件为压片。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血管吻合用自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所述操作部为孔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颖李飞杜庆庆杨凡韩乌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华脉泰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