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大功率燃料电池传热均温的液冷式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3299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8: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大功率燃料电池传热均温的液冷式模块;主要由燃料电池电堆、冷却液流道、超薄均温板、蓄液箱、循环液体泵和加热装置组成;蓄液箱、循环液体泵、加热装置通过冷却液流道依次串联,形成传热均温循环回路;冷却液流道穿过多个间隔设置的燃料电池电堆的超薄均温板的冷凝端;膜电极的两侧分别设有超薄均温板,多个膜电极和超薄均温板交替设置;超薄均温板的空腔体设置在壳体中,至少从壳体的一端伸出壳体,空腔中设有吸液芯和工质;壳体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分别设有空气流道或氢气流道。本发明专利技术工质把热量传到超薄均温板冷凝段,通过冷却液把热量带走,达到电堆均温散热的效果,始终保持电堆在良好的温度下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大功率燃料电池传热均温的液冷式模块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料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高电流密度燃料电池传热均温的液冷式独立单元模块系统。
技术介绍
燃料电池被称之为继水电、火电和核电之后能持续产生电力的第四种连续发电方式,有着传统的火力发电难以比拟的诸多技术上的优点,它不经历热机卡诺循环过程而直接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再通过电机来驱动车辆,当用内燃机带动发电机时,其效率仅为30%~40%;而燃料电池的效率可达50%~60%,其突出优点是减少污染排放,对于氢燃料电池,发电后的产物只有水,可实现零污染。所以燃料电池动力装置在环保与节能两方面的优势均极其突出。PEMFC在低温快速启动、比功率能量转换效率等方面的优越性能使其成为运载工具的首选电源,由于电解质采用高分子膜,具有构造简单、启动快、常温工作的优势,最适宜为汽车等交通工具提供无污染的动力电源。而PEMFC燃料电池的散热是影响燃料电池性能、寿命和运行安全的主要因素,也是下一代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重点之一。伴随着PEMFC化学反应生成电能的同时,还有部分化学能转化成热量,再加上电堆向外部输出电能时,由于自身内部也会产生极化热、欧姆热等热量,其中40%~50%的能量耗散将会产生热能,这些热能在PEMFC电堆内部积累导致电堆温度不断升高。温度对PEMFC性能的影响十分显著,PEMFC在运行中不断产生热量,如不及时排出多余的热量,其内部将逐渐升温,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电化学反应速度和质子在电解质膜内的传递速度,获得更大的电流,电池性能变好,但温度过高将使质子交换膜脱水,不满足膜的湿润条件,其电导率下降,电池性能变差,当温度接近100℃时,由于PEMFC采用的是聚合物电解质,质子膜的强度将下降,此时,如不及时降温,膜会出现微孔,使得氢气进入空气系统,危及运行安全,而且如果电池组件中的温度达到水的沸点,电池膜组件中的水呈气态,不利于膜电极内维持必要的润湿水分。当电池内部温度过低时,输出电压将下降,电池组整体性能恶化。因此,维持PEMFC内部正常电化学反应的温度应保持在60~80℃,电堆内部要求各部分温度基本一致,以保证其工作性能。电流密度在0.7A/cm2以下的燃料电池采用风冷方式,可以基本满足冷却散热要求;冷却以上0.7A/cm2以上的高电流密度燃料电池,需要采用液冷方式进行冷却,才能满足高电流密度的散热要求。常规的燃料电池冷却方式有冷却液循环排热、空气冷却和液体蒸发冷却、空冷加蒸发冷却。这类系统由于需要风机、泵、换热器、加热器、管线以及其它附件而使结构过于庞大、复杂,同时它也使系统的投资增加。所以现有传统散热设备及冷却方法用于燃料电池的冷却,肯定不是最佳选择。目前大多数高电流密度电堆基本是用传统的冷却液(如冷却水)通过冷却板直接进入电堆中进行散热,这种散热方式冷却水流通阻力大,不利于散热,且循环液体泵的功率较高,大大消耗了燃料电池的净输出功率。中国技术专利CN203812974U公开了阵列热管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热管理结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103715441A公开了基于阵列热管相变传热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热管理方法,但是该类现有技术存在有如下的问题:1、基于燃料电池功率和尺寸的考虑,因此每个燃料电池单元做的非常薄,每个双极板厚度约为1~3mm。但是上述现有专利技术中在每个电池单元中插入安装一个铜制工作板,并将普通圆形热管安装在工作板内达到散热目的,这样会大大增加电堆的总体尺寸。2、上述现有专利技术中热管采用普通圆管,普通圆形热管与工作板之间接触面积较小,换热效率不高,不能将大量的热量及时从燃料电池内部排出,严重影响电堆的正常工作。3、上述现有专利技术中热管是独立散热的,不能保持每根热管具有相同的温度,且热管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样会使双极板面上的温度分布不均温,温度梯度较大,影响电堆的工作状况,严重时会损害电堆的使用寿命。4、上述现有专利技术中热管蒸发端与冷凝端成90°~120°角度,这样会增加热管内相工质的流动阻力,严重影响热管换热效率,可行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换热效率高、保证燃料电池均衡运行的用于电流密度在0.7A/cm2以上的大功率燃料电池传热均温的液冷式模块。本专利技术将超薄均温板的功能和普通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功能集成在一起,设计成具有复合表面功能的超薄均温板,是一种特殊双极板;该均温板中间为蒸发端,作为电堆的双极板,既能够起到分隔反应气体,并通过流场将反应气体导入到燃料电池中,收集并传导电流;而且又具有均温板的功能,将聚集在双极板表面的热流迅速扩散到大面积的冷凝表面上,从而促进热量的散发,降低双极板表面的热流密度,起到均温散热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利用均温板优良的导热性及热流方向的可逆性将燃料电池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或低温时需要加热保温的热量通过均温板来进行传递,达到电堆均温散热的效果,使电堆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条件下运行。本专利技术既能够有效解决燃料电池低温启动的问题,也能够将大功率电堆产生的大量热量及时排出,极大提高燃料电池的工作性能及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相比于常规热管来说,超薄均温板是二维平板散热,具有更大的蒸发面积和散热面积,适用于轻薄紧凑和散热面积较大的使用环境,有利于将点热源均温到大面积的蒸发基板上;由于超薄均温板厚度和体积都大幅度下降,将其与燃料电池的双极板集成,将大大缩小燃料电池的尺寸,同时使燃料电池系统结构更加简单。冷却水管道也是针对均温板的布置方式进行了个性化的设计,在管道中由多层隔板,每隔层分别对应安装超薄均温板,这样可以对每个电池单元进行单独的热控制,若其中一块单电池在在工作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过低),可以通过控制其所在冷却管道的隔层内冷却水的流量来调节电池单元的温度,使其达到最佳的工作状况。本专利技术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大功率燃料电池传热均温的液冷式模块,主要由燃料电池电堆、冷却液流道、超薄均温板、蓄液箱、循环液体泵和加热装置组成;加热装置安装在冷却液流道的进液端;蓄液箱、循环液体泵、加热装置通过冷却液流道依次串联,形成传热均温循环回路;冷却液流道穿过多个间隔设置的燃料电池电堆的超薄均温板的冷凝端;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包括端盖、膜电极、超薄均温板,膜电极的两侧分别设有超薄均温板,多个膜电极和超薄均温板交替设置,最外层的超薄均温板与端盖连接;所述超薄均温板包括壳体、空腔体、吸液芯和工质;空腔体设置在壳体中,至少从壳体的一端伸出壳体,空腔中设有吸液芯和工质;壳体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分别设有空气流道或氢气流道;空气流道或氢气流道分别与膜电极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连接;壳体及与壳体连接的空腔体部分构成超薄均温板蒸发端,空腔体伸出壳体部分构成超薄均温板冷凝端;超薄均温板的总体厚度不超过2mm。优选地,所述的空腔体从壳体的两端伸出。优选地,设置在燃料电池电堆中的冷却液流道制成矩形结构,矩形结构内设有多个隔板层,每个超薄均温板冷凝端设置在冷却液流道的一个矩形结构中,冷却液流道在超薄均温板冷凝端外的部分为圆形管道。优选地,所述的工质选择丙酮、乙醇和去离子水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的吸液芯由玻璃纤维、烧结的金属颗粒、丝网或超轻多孔泡沫金属制成。烧结的金属颗粒优选为颗粒直径在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大功率燃料电池传热均温的液冷式模块,其特征在于主要由燃料电池电堆、冷却液流道、超薄均温板、蓄液箱、循环液体泵和加热装置组成;加热装置安装在冷却液流道的进液端;蓄液箱、循环液体泵、加热装置通过冷却液流道依次串联,形成传热均温循环回路;冷却液流道穿过多个间隔设置的燃料电池电堆的超薄均温板的冷凝端;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包括端盖、膜电极、超薄均温板,膜电极的两侧分别设有超薄均温板,多个膜电极和超薄均温板交替设置;所述超薄均温板包括壳体、空腔体、吸液芯和工质;空腔体设置在壳体中,至少从壳体的一端伸出壳体,空腔中设有吸液芯和工质;壳体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分别设有空气流道或氢气流道;空气流道或氢气流道分别与膜电极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连接;壳体及与壳体连接的空腔体部分构成超薄均温板蒸发端,空腔体伸出壳体部分构成超薄均温板冷凝端;超薄均温板的总体厚度不超过2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大功率燃料电池传热均温的液冷式模块,其特征在于主要由燃料电池电堆、冷却液流道、超薄均温板、蓄液箱、循环液体泵和加热装置组成;加热装置安装在冷却液流道的进液端;蓄液箱、循环液体泵、加热装置通过冷却液流道依次串联,形成传热均温循环回路;冷却液流道穿过多个间隔设置的燃料电池电堆的超薄均温板的冷凝端;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包括端盖、膜电极、超薄均温板,膜电极的两侧分别设有超薄均温板,多个膜电极和超薄均温板交替设置;所述超薄均温板包括壳体、空腔体、吸液芯和工质;空腔体设置在壳体中,至少从壳体的一端伸出壳体,空腔中设有吸液芯和工质;壳体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分别设有空气流道或氢气流道;空气流道或氢气流道分别与膜电极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连接;壳体及与壳体连接的空腔体部分构成超薄均温板蒸发端,空腔体伸出壳体部分构成超薄均温板冷凝端;超薄均温板的总体厚度不超过2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大功率燃料电池传热均温的液冷式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腔体从壳体的两端伸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大功率燃料电池传热均温的液冷式模块,其特征在于:设置在燃料电池电堆中的冷却液流道制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弃非刘家威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