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凯专利>正文

一种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05887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袋,药材成分按照重量比包括,人参0.5‑1,三七0.5‑1,茯苓0.5‑1,巴戟天0.5‑1,黑附子0.25‑1,炮姜0.5‑1,小茴香0.5‑2,肉桂0.5‑1,杏仁0.5‑1,蒲公英0.5‑1,白扁豆0.5‑1;本药方疗效好、见效快,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可以较大幅度减轻湿寒引起多种疾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另外药方置于药袋中,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一个药袋可连续使用3到4天,省心省力,使用2到3包以后既能取的显效,对治疗湿寒所引起的慢性疾病实属理想的调理疗法之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袋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配方,具体地说是一种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
技术介绍
“人体湿寒”是中医常见的病症问题,目前西医治疗常用消炎,脱水利尿等法,疗效当时不错,但许多湿寒人群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有许多患者多方求医问药而难以痊愈,有的须长期服药,在治疗湿寒所致疾病的漫长过程中,患者产生毒副作用,如有的西药对肝,肾有损害,长期服药患者要承受沉重的医药负担,而有的新特药价格昂贵,一般患者更难以接受,目前中医治疗大多是以内服祛除湿寒的中药,,这些药物经过胃吸收,肝代谢,所剩药量难以达到治疗驱湿的目的,或者是内服驱湿的药食同源的中药茶类,这些药食同源类虽然可以长期饮用,但是驱除湿寒远远小于人体每天产生的湿寒。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成本低,加工工艺简单,使用方便,疗效好,无副作用的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袋,药材成分按照重量比包括:人参0.5-1,三七0.5-1,茯苓0.5-1,巴戟天0.5-1,黑附子0.25-1,炮姜0.5-1,小茴香0.5-2,肉桂0.5-1,杏仁0.5-1,蒲公英0.5-1,白扁豆0.5-1。一种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袋,药材成分按照重量以克计重包括:人参0.5g-1g,三七0.5g-1g,茯苓0.5g-1g,巴戟天0.5g-1g,黑附子0.25g-1g,炮姜0.5g-1g,小茴香0.5g-2g,肉桂0.5g-1g,杏仁0.5g-1g,蒲公英0.5g-1g,白扁豆0.5g-1g。作为优选方案的一种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袋,药材成份按重量比配比包括,人参0.7,三七0.5,茯苓0.5,巴戟天0.5,黑附子0.3,炮姜0.5,小茴香1,肉桂0.7,杏仁0.6,蒲公英0.8,白扁豆0.5。将药材加工泡制粉碎后混合装入布袋中。疗效好、见效快,临床验证80例,总有效率达93.7%,许多受寒凉引起的胃痛及拉肚子在使用本品后30分钟疼痛减轻,6小时止泻,女性月经量少及痛经在使用本品以后当月正常,男性前列腺肥大增生在使用2月以后化验室检查正常,甘油三脂增高患者在使用2月以后检查恢复正常水平。大便糖稀不成型及舌苔肥、白患者使用15天以后逐步正常,小腹寒凉患者在使用1天以后逐步症状消失,男性阴囊潮湿患者在使用半月后正常,性功能有所改善。另外药袋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一个药袋可连续使用3到4天,省心省力,使用2到3包以后既能取的显效,对治疗湿寒所引起的慢性疾病实属理想的调理疗法之一。本药袋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可以较大幅度减轻湿寒引起多种疾病患者的经济负担。为了提高湿寒引起的多种症状的疗效,不少医家曾在药物的联用和剂量的增加等方面作出有益的探讨,本专利技术人试着从另一个途径,既充分发掘某些中草药固有的治病潜能,以较小剂量进行穴位外治,这是一种思路和疗法的创新。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袋,药材成分按照重量比包括,人参0.5-1,三七0.5-1,茯苓0.5-1,巴戟天0.5-1,黑附子0.25-1,炮姜0.5-1,小茴香0.5-2,肉桂0.5-1,杏仁0.5-1,蒲公英0.5-1,白扁豆0.5-1。在上述药材配比基础上最优配方按重量比选择为:人参0.7,三七0.5,茯苓0.5,巴戟天0.5,黑附子0.3,炮姜0.5,小茴香1g,肉桂0.7,杏仁0.6,蒲公英0.8,白扁豆0.5。按照以上配比将药材选好后加工泡制粉碎后混合装入布袋中。以每个药袋的药材按照重量以克计重包括:人参0.5g-1g,三七0.5g-1g,茯苓0.5g-1g,巴戟天0.5g-1g,黑附子0.25g-1g,炮姜0.5g-1g,小茴香0.5g-2g,肉桂0.5g-1g,杏仁0.5g-1g,蒲公英0.5g-1g,白扁豆0.5g-1g。每个药袋中最优选配方以克计重包括:人参0.7g,三七0.5g,茯苓0.5g,巴戟天0.5g,黑附子0.3g,炮姜0.5g,小茴香1g,肉桂0.7g,杏仁0.6g,蒲公英0.8g,白扁豆0.5g。中医外治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原则,运用除药物内服以外的各种不同方法,将药物通过敷、贴、涂、搽、洗、熏、灌、塞、点、熨、压、泡等方法,作用于人体的皮肤、孔窍、穴位等不同的部位,使药物通过局部的直接透皮吸收,缓慢进入血脉经络,逐步输布全身,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解毒辟秽等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我国古代的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就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外治方法,用来治疗多种急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记载的283方中,外治方多于内服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及明代的<本草纲目>、<串雅>等均记载了大量的外治方法,特别是清代名医吴师机的外治专著<理瀹骈文>中,就提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本药方作用于脐部,也是一种常用的外治法。脐,既神厥穴,属任脉,背后与督脉相对应。任脉与督脉互为表里,一为阴脉之海,总督诸阴;一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共理人体百脉。脐又为冲脉循行之地,冲为经脉之海。任、督、冲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共串联五脏六腑、四肢百骼、五官六窍、皮肉筋膜,无处不到。现代医学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口,局部无皮下脂肪,表层角质层最薄,其外皮与筋膜直接相连。脐周又有丰富的静脉网与门静脉联网,其屏障功能最弱。故脐有较强而迅速的吸收能力和良好的感受、传导功能。当药物施治于脐部时,通过神经的反射和传导,改善了内脏及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和抗病能力,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比如本方中小茴香具有穿透性好挥发快特点及其散寒能力强,及其降低血脂等特点,能取代麝香来作用于脐部,经济实用。炮姜穿透性好,又有附子无姜不热的中医原理及其干姜守而不走的效果所以运用之后效果更好,人参温和,党参阴柔,故而取其人参已利于驱湿,人参配以附子为降其毒性,应其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所以人参在此起一中和作用。蒲公英脱水利尿配以白扁豆加强其脱水效果及其增强散寒排湿,杏仁既有润肺又有润肠作用,配以提高大肠蠕动排泄功效。使用时将上述药材加工泡制粉碎后混合装入布袋中,密封袋口,既成成品,使用时将药袋由胶布固定。使药袋贴紧肚脐部(神厥穴)。一个药袋使用3到4天,一天24小时使用。以上药物性味,药理作用:人参:甘;微温;补气固脱,健脾益肺,养血生津。三七:甘;温;活血化淤,消肿定痛。茯苓:甘;谈、平;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巴戟天:辛、甘;微温;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黑附子:辛、甘;大热;回阳救逆、散寒除湿。炮姜:苦、辛;热;温中散寒、温经止血。小茴香:辛、温;中焦有寒;恶心呕吐、腹部冷痛。肉桂:大热;辛、甘;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杏仁:苦;温;祛痰止咳、平喘润肠、降低胆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袋,其特征在于:药材成分按照重量比包括,人参0.5‑1,三七0.5‑1,茯苓0.5‑1,巴戟天0.5‑1,黑附子0.25‑1,炮姜0.5‑1,小茴香0.5‑2,肉桂0.5‑1,杏仁0.5‑1,蒲公英0.5‑1,白扁豆0.5‑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理人体湿寒的外敷药袋,其特征在于:药材成分按照重量比包括,人参0.5-1,三七0.5-1,茯苓0.5-1,巴戟天0.5-1,黑附子0.25-1,炮姜0.5-1,小茴香0.5-2,肉桂0.5-1,杏仁0.5-1,蒲公英0.5-1,白扁豆0.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理人体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凯
申请(专利权)人:王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