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换热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7619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1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换热设备,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翅片,所述多个翅片间隔设置;多个换热管,延伸于所述翅片表面或者形成于所述翅片内用以流通冷媒;其中,在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的翅片部分上设置有窗片及/或桥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提高所述翅片与所述换热气流的换热量及换热效率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换热设备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及换热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换热管一般为垂直穿设于翅片中,换热管通过胀管技术与翅片固定连接,换热管与翅片之间仅能通过换热管与翅片的连接处进行热交换,换热管和翅片之间的接触热阻较大,导致换热管与翅片之间换热量及换热效率较低。同时,通过胀管技术连接的换热管与翅片之间还是会存在间隙,也会降低换热管与翅片之间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管与翅片之间换热量及换热效率较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翅片,所述多个翅片间隔设置;换热管,延伸于所述翅片表面或者形成于所述翅片内;其中,在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的翅片部分上设置有窗片或桥片。优选地,所述窗片及/或桥片沿所述换热管长度延伸方向排布。优选地,所述窗片在所述翅片长度方向的长度为L1,两所述窗片在所述翅片长度方向的间距为L2,所述L1与所述L2的比值介于0.8-1.2之间;所述窗片在所述翅片宽度方向的宽度为D1,两所述窗片在所述翅片宽度方向的间距为D2,所述D1与所述D2的比值介于0.8-1.2之间。优选地,所述多个换热管与所述翅片一体成型并凸设于所述翅片上;或者所述换热管焊接于所述翅片表面上。优选地,相邻的两所述翅片通过所述窗片或桥片抵接。优选地,所述翅片上的所述窗片或桥片的顶端与相邻所述翅片表面焊接固定。优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翅片长度方向上一端的单边集流管,所述单边集流管包括流入通道及流出通道,所述流入通道及流出通道分别设置于所述翅片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流入通道和所述流出通道。优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双边集流管,所述双边集流管包括流入管和流出管,所述流入管、流出管分别设置于所述翅片长度方向上相对的两端;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流入管和所述流出管。优选地,所述翅片及换热管的材料均为石墨。优选地,所述翅片表面设置有疏水层。优选地,所述翅片之间等间距平行设置。优选地,所述换热管包括多个沿所述翅片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段,多个所述直线段之间的间距相同。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换热设备,其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优选地,所述换热设备为空调器、冰箱或者除湿器。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使所述换热管形成于所述翅片内,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使得所述换热管任意部位均与所述翅片接触,从而使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翅片的换热面积最大化,也使得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翅片的换热量和换热效率最大化;(2)所述换热管被所述翅片包围,所述换热管不易泄露冷媒,可靠性和安全性更有保障;(3)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翅片通过一体成型,制造更简单;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使所述换热管延伸于所述翅片表面,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翅片之间形成一长条状的接触部位,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翅片之间通过长条状的接触部位进行热交换,能够增大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翅片的换热面积,进而提高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翅片的换热量及换热效率;进一步地,所述窗片及/或桥片为设置于所述翅片任意表面的凸起结构,换热气流经过所述翅片表面,所述窗片及/或桥片能够扰动空气,同时所述窗片及/或桥片也能与换热气流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所述翅片与所述换热气流的换热量及换热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翅片与换热管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翅片与换热管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翅片与换热管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翅片与换热管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翅片与换热管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翅片与换热管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翅片与换热管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换热管所在位置的厚度与所述翅片厚度之比与空气侧压力损失的关系变化图;图10为本技术换换热管之间的翅片部分所占面积与所述换热管所在位置所占面积之比与翅片换热效率的关系变化图;图11为本技术集流管、翅片与换热管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集流管、翅片与换热管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集流管、翅片与换热管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翅片与换热管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翅片与换热管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换热器与翅片管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在相同条件下,风速与换热量的关系变化图;图17为本技术换热器与翅片管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在相同条件下,风速与空气侧换热系数的关系变化图;图18为本技术换热器与翅片管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在相同条件下,风速与空气侧压降的关系变化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换热器32流出通道10翅片33流入管20换热管34流出管21流入端40窗片/桥片22流出端41斜面段23流入端42平行段24流出端50连接部30集流管51通孔31流入通道60导流管43桥洞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提出了一种换热器100,所述换热器100包括多个翅片10、换热管20及至少一集流管30。所述多个翅片10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翅片10上至少设置有一所述换热管20,所述换热管20形成于所述翅片10内或者延伸于所述翅片10表面;所述翅片10设置于所述集流管30上,且所述换热管20与所述集流管30相互连通。其中,所述集流管30用于传送冷媒,冷媒经所述集流管30被传送至所述换热管20内;所述换热管20用于与所述翅片10进行热量交换,从而提升或者降低所述翅片10温度;所述翅片10用于与所述翅片10周围气体进行热量交换,从而提升或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翅片,所述多个翅片间隔设置;换热管,延伸于所述翅片表面或者形成于所述翅片内;其中,在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的翅片部分上设置有窗片或桥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翅片,所述多个翅片间隔设置;换热管,延伸于所述翅片表面或者形成于所述翅片内;其中,在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的翅片部分上设置有窗片或桥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片及/或桥片沿所述换热管长度延伸方向排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窗片在所述翅片长度方向的长度为L1,两所述窗片在所述翅片长度方向的间距为L2,所述L1与所述L2的比值介于0.8-1.2之间;所述窗片在所述翅片宽度方向的宽度为D1,两所述窗片在所述翅片宽度方向的间距为D2,所述D1与所述D2的比值介于0.8-1.2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换热管与所述翅片一体成型并凸设于所述翅片上;或者所述换热管焊接于所述翅片表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所述翅片通过所述窗片或桥片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上的所述窗片或桥片的顶端与相邻所述翅片表面焊接固定。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哲旺北本学陈新厂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