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70662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0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包括底板、边墙、冠梁和围护桩,底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块边墙,底板和两块边墙共同构成U型结构;围护桩设置有两排,每排围护桩分别设置在两块所述边墙的外侧;每排围护桩的顶部分别承接所述冠梁;冠梁靠近边墙的一侧设有外凸部,边墙的外侧壁上设有内凹部,每个外凸部与对应的边墙的内凹部配合连接,以使边墙抵抗竖向浮力;两个连接梁,用于分别连接对应所述边墙与所述阻挡块,以使所述边墙抵抗横向受力和竖向承压受力;并能够保证防水层不间断敷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敞口复合结构能够在不设抗拔桩和承压桩的情况下保证结构承受水平和竖向承压、抗浮受力,该结构简单、施工便捷、结构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
技术介绍
在高层建筑、市政道路及地铁等地下空间开发工程中,地下到地面过渡段通常采用U型槽敞口的结构形式。U型槽结构主要由钢筋混凝土底板和边墙组成,其主要工作机理是,通过边墙承受水土压力,通过边墙、底板自重及附属设施自重抵抗地下水浮力,从而保持结构的稳定性,确保结构正常使用。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U型槽敞口段应无覆土压重,仅靠自重往往不能满足抗浮要求,需要采取抗浮措施,设置抗拔桩,通过主体结构自重和土体对抗拔桩的侧摩阻力共同抵抗地下水的浮力作用。但是抗拔桩的设置改变了U型主体结构的受力模式,使得结构底板产生应力集中现象,易引发桩头局部渗漏水。当U型槽边墙高度较高时,为抵抗边墙外侧水土压力,通常采用增大边墙厚度或采用内支撑的方法。增大边墙厚度到一定程度时需耗费大量钢筋和混凝土,此种方法经济性较差;而采用两边墙间加内支撑的方法会降低U型槽净高,影响使用效果,在U型槽内宽较大时无法实现。因此,边墙较高时,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在不设抗拔桩和承压桩的情况下保证U型槽敞口段结构竖向受力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包括底板、边墙、冠梁和围护桩,其中,所述底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块边墙、且两块所述边墙平行设置,所述底板和两块所述边墙共同构成U型结构;所述围护桩设置有两排,每排所述围护桩分别设置在两块所述边墙的外侧、且与对应所述边墙的外侧壁接触;每排所述围护桩的顶部分别承接一根所述冠梁;每个所述冠梁靠近所述边墙的一侧设有外凸部,每个所述边墙的外侧壁上设有内凹部,每个所述外凸部与对应的所述边墙的内凹部凹凸配合连接,以使所述边墙抵抗竖向浮力。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两块阻挡块,分别与对应所述冠梁上远离所述边墙的一侧侧面抵接;两个连接梁,用于分别连接对应所述边墙与所述阻挡块,以使所述边墙抵抗横向受力。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冠梁靠近所述边墙的一侧伸出对应所述围护栏的部分构成所述外凸部,所述外凸部与对应的所述边墙的外侧壁上的内凹部凹凸嵌合。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凸部嵌入所述内凹部的深度为100~200m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冠梁远离所述边墙的一侧侧面与对应所述围护栏的外侧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梁与对应所述阻挡块连接构成L型结构,并由混凝土浇筑一体成型。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梁设置在所述冠梁的顶部,且所述连接梁的底面与所述冠梁的顶面贴合,所述阻挡块与所述冠梁远离所述边墙的一侧侧面抵接,以使所述边墙抵抗横向受力和竖向承压受力。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阻挡块包括与所述冠梁抵接的抵触面、以及与所述抵触面相对的外侧面;所述抵触面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为300~500mm,所述抵触面到外侧面的宽度为300~500mm;所述连接梁的底面到顶面的宽度为300~500mm。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冠梁为混凝土浇筑形成的长方体型结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防水层,所述底板的底部、两个所述边墙的外侧壁上、以及所述冠梁的顶部分别设有一层防水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是通过在边墙的外侧设置冠梁,冠梁与边墙通过凹凸配合结构嵌合,限制边墙竖直方向的移动,使边墙抵抗竖向受力,从而使敞口复合结构抵抗向上的浮力,在不设抗拔桩和承压桩的情况下保证U型槽敞口段结构承受竖向受力,该结构简单、施工便捷、结构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2-边墙;3-围护栏;4-冠梁;5-阻挡块;6-连接梁;7-防水层;21-内凹部;41-外凸部;51-抵触面;52-外侧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参考图1和图2,包括底板1、两块边墙2、两排围护栏3、和两块冠梁4。所述底板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块边墙2、且两块所述边墙2平行设置,所述底板1和两块所述边墙2共同构成U型结构;所述围护桩3设置有两排,每排所述围护桩3分别设置在两块所述边墙2的外侧、且与对应所述边墙2的外侧壁接触;每排所述围护桩3的顶部分别承接一根所述冠梁4;每个所述冠梁4靠近所述边墙2的一侧设有外凸部41,每个所述边墙2的外侧壁上设有内凹部21,每个所述外凸部41与对应的所述边墙2的内凹部21凹凸配合连接,以使所述边墙2抵抗竖向浮力。具体地,两块边墙2竖直设置在所述底板1上,且两者保持相互平行,两块边墙2与所述底板1构成U型槽结构,该结构设置在地面下,作为高层建筑、市政道路及地铁等地下空间开发工程中,地下过渡到地面的敞口段,敞口段通过边墙、底板自重及附属设施自重抵抗地下水浮力。两排围护栏3分别设置在两块边墙2的外侧,且每排围护栏3分别与对应边墙2的外侧壁接触,围护栏3对边墙2起到支撑维护的作用,同时用于承接冠梁4。每排围护栏3的顶部分别承接一根冠梁4,冠梁4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可为圆柱型或长方体型,在此不作限制。每根冠梁4在靠近对应边墙2的一侧设有外凸部41,边墙2的外侧壁(即靠近对应冠梁4的一侧侧面)设有内凹部21,边墙2的内凹部21与冠梁4的外凸部41凹凸配合连接,为方便凹凸连接,内凹部21设置在围护栏3的上方。外凸部41可为设置在冠梁4侧边的外凸块,内凹部21为与外凸块嵌合的凹槽;外凸部41还可为冠梁4的一部分,冠梁4靠近边墙2的一侧伸出对应所述围护栏3的部分构成所述外凸部41,内凹部21为凹槽,所述外凸部41与对应的所述内凹部21凹凸嵌合,此时,冠梁4优选为长方体型,如图1所示。敞口段会经常承受来自地下水向上的浮力而造成结构不稳定,本技术的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是通过在边墙2的外侧设置冠梁4,冠梁4由围护栏3承接,冠梁4与对应边墙2通过凹凸配合结构嵌合,可以限制边墙2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使边墙2抵抗竖向受力,从而使敞口复合结构抵抗向上的浮力,在不设抗拔桩和承压桩的情况下保证U型槽敞口段结构能够竖向受力,保证结构的稳定性,该结构简单、施工便捷、结构安全可靠。作为本技术的一种较优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包括底板1、两块边墙2、两排围护栏3、两块冠梁4、两块阻挡块5和两个连接梁6。底板1、两块边墙2、两排围护栏3和两块冠梁4分别如上所述,在此不多赘述。两块阻挡块5,分别与对应所述冠梁4上远离所述边墙2的一侧侧面抵接;两个连接梁6,用于分别连接对应所述边墙2与所述阻挡块5,以使所述边墙2抵抗横向受力,阻挡块5和连接梁6连接形成的结构还可承重在冠梁4的顶部,以对底板1和边墙2起到承压的作用。具体地,连接梁6的一端浇筑固定在对应所述边墙2的外侧壁上,连接梁6的另一端固定在阻挡块5上,可与所述阻挡块5的顶部或侧部固定连接。阻挡块5与对应所述冠梁4上远离边墙2的一侧侧面抵接,在浇筑时,连接梁6、边墙2和阻挡块5可通过混凝土浇筑为一体。阻挡块5与冠梁4抵接,可以限制边墙2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边墙、冠梁和围护桩,其中,所述底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块边墙、且两块所述边墙平行设置,所述底板和两块所述边墙共同构成U型结构;所述围护桩设置有两排,每排所述围护桩分别设置在两块所述边墙的外侧、且与对应所述边墙的外侧壁接触;每排所述围护桩的顶部分别承接一根所述冠梁;每个所述冠梁靠近所述边墙的一侧设有外凸部,每个所述边墙的外侧壁上设有内凹部,每个所述外凸部与对应的所述边墙的内凹部凹凸配合连接,以使所述边墙抵抗竖向浮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边墙、冠梁和围护桩,其中,所述底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块边墙、且两块所述边墙平行设置,所述底板和两块所述边墙共同构成U型结构;所述围护桩设置有两排,每排所述围护桩分别设置在两块所述边墙的外侧、且与对应所述边墙的外侧壁接触;每排所述围护桩的顶部分别承接一根所述冠梁;每个所述冠梁靠近所述边墙的一侧设有外凸部,每个所述边墙的外侧壁上设有内凹部,每个所述外凸部与对应的所述边墙的内凹部凹凸配合连接,以使所述边墙抵抗竖向浮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块阻挡块,分别与对应所述冠梁上远离所述边墙的一侧侧面抵接;两个连接梁,用于分别连接对应所述边墙与所述阻挡块,以使所述边墙抵抗横向受力。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靠近所述边墙的一侧伸出对应所述围护栏的部分构成所述外凸部,所述外凸部与对应的所述边墙的外侧壁上的内凹部凹凸嵌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U型槽敞口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凸部嵌入所述内凹部的深度为100~200mm。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浪波刘汉凯周全能郭全元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