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4807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5:13
显示装置包含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第一保护层、第一接着层、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具有显示部、驱动元件部与连接部。连接部连接显示部与驱动元件部。第一保护层设置于邻近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一表面。第一接着层设置于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与第一保护层之间。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设置在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连接部与第一接着层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显示装置连接部的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使得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连接部与第一接着层彼此不黏着,因此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上的连接部与第一保护层和第一接着层可各自独立顺应弯折应力产生形变,而互不影响,因此能提高显示装置的产品良率与效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尤指一种可挠式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科技的发展,显示装置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现今显示技术中,可挠式显示装置由于具有高轻巧性、耐冲击性、可挠曲性、可穿戴性与携带方便等优异特性,目前已俨然成为新一代前瞻显示技术。然而,显示装置的弯折部分容易因形变产生的应力导致结构破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其包含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第一保护层、第一接着层、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具有显示部、驱动元件部与连接部。连接部连接显示部与驱动元件部。第一保护层设置于邻近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一侧。第一接着层设置于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与第一保护层之间。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设置在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连接部与第一接着层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具有条状图案、网状图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连接部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从该第一侧延伸至该第二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连接部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未延伸到达该连接部的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保护层在相对于该连接部的另一表面上具有凹凸轮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其更包括:一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具有一显示部、一驱动元件部与连接该显示部与该驱动元件部的一连接部,设置于邻近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相对于该第一保护层的另一表面;一第二接着层,设置于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与该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之间;及一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设置在该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连接部与该第二接着层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与该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彼此对应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与该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彼此交错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更包括:一第二保护层;一第三接着层,设置于该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与该第二保护层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保护层在相对于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连接部的另一表面上具有凹凸轮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包括粉末。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包括氟树脂、硅树脂、压克力树脂、环氧树脂、或上述的组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包括导电材料,该导电材料包含金属、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铝锌、氧化铝铟、氧化铟、氧化镓、氧化铟镓锌、纳米碳管、纳米银、或上述的组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是对该第一接着层进行一改质处理步骤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更包括一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设置在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驱动元件部与该第一接着层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其中,更包括一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其中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更具有一周边区,该周边区围绕该显示部,该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设置在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周边区与该第一接着层之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连接部的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使得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连接部与第一接着层彼此不黏着,因此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上的连接部与第一保护层和第一接着层可各自独立顺应弯折应力产生形变,而互不影响,特别是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不会因为第一保护层与第一接着层弯折产生的形变应力牵扯而破坏电路结构,因此能提高显示装置的产品良率与效能。附图说明图1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上视图。图3绘示图1的显示装置于弯折状态时的剖面图。图4绘示图1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图5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图6A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图6B绘示图6A的显示装置的连接部其第一接着层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的上视图。图7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连接部其第一接着层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的上视图。图8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连接部其第一接着层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的上视图。图9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连接部其第一接着层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的上视图。图10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连接部其第一接着层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的上视图。图11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连接部其第一接着层与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的上视图。图12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图13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图14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图15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图16绘示图15的显示装置于展平状态时的上视图。其中,附图标记:102、202、302、402、502、602、702、802、902、1002、1402、1502:显示装置108: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10、1510: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02A:第一部102B:连接部102C:第二部104:第一保护层106:第一接着层1510D:周边区110A、160A:显示部110B、160B:连接部110C、160C:驱动元件部117:离型膜156:第二接着层158、1408、1508: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160: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166:第三接着层174:第二保护层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D3:第三方向S1:第一侧S2:第二侧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专利技术,在附图中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范围。本文参考作为理想化实施例的示意图的截面图来描述示例性实施例。因此,可以预期到作为例如制造技术及/或公差的结果的图示的形状变化。因此,本文所述的实施例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如本文所示的区域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例如由制造导致的形状偏差。例如,示出或描述为平坦的区域通常可以具有粗糙及/或非线性特征。此外,所示的锐角可以是圆的。因此,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并且它们的形状不是旨在示出区域的精确形状,并且不是旨在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以下以一些实施例做说明。须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并非显示出所有可能的实施例,未于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其他实施态样也可能可以应用。再者,图式上的尺寸比例并非按照实际产品等比例绘制。因此,说明书和图示内容仅作叙述实施例用,而非作为限缩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用。另外,实施例中的叙述,例如细部结构、工艺步骤和材料应用等等,仅为举例说明用,并非对本专利技术欲保护的范围做限缩。实施例的步骤和结构细节可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内根据实际应用工艺的需要而加以变化与修饰。以下是以相同/类似的符号表示相同/类似的元件做说明。请参照图1,其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2于展平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显示装置102包含沿第一方向D1配置的第一保护层104、第一接着层106、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108与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第一接着层106黏着在第一保护层104与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之间。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110包含沿第二方向D2配置的显示部110A、连接部110B与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包含:一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具有一显示部、一驱动元件部与一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该显示部与该驱动元件部;一第一保护层,设置于邻近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一侧;一第一接着层,设置于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与该第一保护层之间;及一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设置在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连接部与该第一接着层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6.01 TW 107118970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包含:一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具有一显示部、一驱动元件部与一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该显示部与该驱动元件部;一第一保护层,设置于邻近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一侧;一第一接着层,设置于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与该第一保护层之间;及一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设置在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连接部与该第一接着层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具有条状图案、网状图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连接部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从该第一侧延伸至该第二侧。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连接部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该第一无黏着性材料层未延伸到达该连接部的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保护层在相对于该连接部的另一表面上具有凹凸轮廓。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具有一显示部、一驱动元件部与连接该显示部与该驱动元件部的一连接部,设置于邻近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相对于该第一保护层的另一表面;一第二接着层,设置于该第一可挠性元件基板与该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之间;及一第二无黏着性材料层,设置在该第二可挠性元件基板的该连接部与该第二接着层之间。7.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宗柯聪盈谢坤龙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