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系统以及空调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74299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送风系统以及空调器,所述送风系统安装于空调器上,包括贯穿于空调器前后两侧面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包括位于空调器后侧面的引风口,连通空调器内部风道的出风口,以及位于空调器前侧面的送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道的所述引风口处设置有可控制所述送风风道背部进风风量大小的风栅;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送风系统。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可调节开合角度的风栅,进一步实现了引流风的动态调节,从而使从空调中送出的混合风风温根据人体需要调节,更灵活且更具有市场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送风系统以及空调器
本技术属于空调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有效调节混合风温度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现有立式空调送风时,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直接在内部风扇的作用下、从空调上开设的出风口吹出,且所吹出的风全部是热交换风。一般的,在热交换器与出风口之间不设置额外的送风装置。这种空调送风的一个缺点是由于送出风全部是热交换风,风量较少,室内风循环速度慢;另一个缺点是送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所吹出的凉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用户感觉不舒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3604163B中公开了一种立式空调,该立式空调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前面板、后背板、左右两侧面板,所述前面板、后面板及左右两侧面板限定所述室内机的内部风道,在所述前面板上开设有混合风出口,在所述后背板上、与所述混合风出口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处设置有以曲线旋转方式打开/关闭该非热交换风进口的挡板;在所述后背板上、位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边缘外侧的周向方向上设置有若干固定部,在所述后背板上、位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下方位置处设置有转动部,所述挡板上对应设置有若干固定配合部和转动配合部,所述挡板及所述后背板通过所述转动配合部及所述转动部转动装配,在所述挡板关闭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时,所述挡板及所述后背板通过所述固定配合部及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上述现有专利,其通过在在非热交换风进口处设置以曲线旋转方式打开/关闭非热交换风进口的挡板,进一步实现非热交换风的进出,但是,该种方式下,只能单一的选择开启或关闭,而无法调节空心腔体引流截面的大小即无法调节非热交换风风量的大小,无法动态调节非热交换风的风量大小,进而导致无法调节混合风的风温,较为单一,不具有市场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送风系统以及空调器,该技术通过设置可调节开合角度的风栅,进一步实现了引流风的动态调节,从而使从空调中送出的混合风风温根据人体需要调节,更灵活且更具有市场实用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送风系统,安装于空调器上,包括贯穿于空调器前后两侧面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包括位于空调器后侧面的引风口,连通空调器内部风道的出风口,以及位于空调器前侧面的送风口,所述送风风道的所述引风口处设置有可控制所述送风风道背部进风风量大小的风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风栅包括多个设置于所述送风风道上的风栅叶片,可安装所述风栅叶片的固定板,以及可限定所述风栅叶片转动角度的活动板,所述风栅叶片活动安装于所述活动板上,所述活动板上设置有齿牙;所述风栅连接有风栅调节装置,以调节所述风栅在所述送风风道内的开合面积;当多个所述风栅叶片完全打开时,自所述引风口处的进风风量最小;当多个所述风栅叶片完全收起时,自所述引风口处的进风风量最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风栅调节装置包括可与所述齿牙啮合的主动齿轮,以及可带动所述主动齿轮转动的电机。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风栅包括设置于所述送风风道内的第一旋转轴,以及可在所述第一旋转轴带动下转动的风栅叶片,所述第一旋转轴连接有可驱动所述第一旋转轴转动的风栅调节装置;所述风栅叶片旋转至与所述送风风道径向平行时,自所述引风口处的进风风量最小;当所述风栅叶片旋转至与所述送风风道径向垂直时,自所述引风口处的进风风量最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风栅包括设置于所述送风风道内的两个第二旋转轴,每个所述第二旋转轴均安装有可在所述第二旋转轴带动下转动的风栅叶片;所述风栅调节装置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旋转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风栅包括可与所述送风风道内表面贴合的风栅叶片,以及可带动所述风栅叶片向空调器后侧面移动并脱离所述送风风道的第一连杆,以带动所述风栅叶片远离与遮挡所述送风风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风栅包括两个设置于所述送风风道内的风栅叶片,每个所述风栅叶片均安装有第二连杆,以分别带动所述风栅叶片远离或遮挡所述送风风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送风风道的所述送风口处安装有可相对于所述送风口上下移动的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连接有可驱动所述导风装置上下移动的驱动装置。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上安装有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送风系统。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室内机包括机身,可绕所述机身旋转的机头,以及可带动所述机头相对于所述机身转动的旋转部,所述机头上安装所述送风系统。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机身上形成有进风口,所述出风口位于机头上,所述机身内部对应于所述进风口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的上部设置有蒸发器,所述旋转部上形成有与所述送风口贯通的出风通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旋转部包括与所述机身固定连接的旋转件,以及可驱动所述旋转件旋转的动力件,所述旋转件内形成有所述出风通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动力件包括可提供动力的驱动件,以及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从动件,所述从动件安装于所述旋转件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从动件为齿圈、皮带或链条的其中之一种。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机头的中部中空,以形成所述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的送风口处形成有导风板,以调节送风方向。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机头上设置有可驱动导风板上下移动的导风板驱动装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机头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的其中一种形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本技术的送风系统,通过在送风系统的引风口处设置可调节开合角度的风栅,进一步控制了引流风的风量大小,从而实现了引流风的动态调节,进而使从空调中送出的混合风风温可根据人体需要调节,更灵活且更具有市场实用性;2、本技术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的送风系统,可根据人体需要调节引流风风量的大小,进而调控吹到人体上的实际温度,更人性化智能化。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送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风栅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风栅第一种实施例的分解图;图4为具有第一种实施例风栅空调器的示意图;图5为具有第二种实施例风栅空调器的示意图;图6为具有第三种实施例风栅空调器的示意图;图7为具有第四种实施例风栅空调器的示意图;图8为具有第五种实施例风栅空调器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空调器的内部剖视图;图10为图9中A的局部放大图。以上各图中:1、引风口;2、送风口;3、出风口;4、风栅;41、风栅叶片;42、固定板;43、活动板;431、齿牙;44、前板;441、主动齿轮;442、电机;45、后板;46、第一旋转轴;47、第二旋转轴;48、第一连杆;49、第二连杆;5、机身;51、进风口;52、风扇;53、蒸发器;6、机头;7、旋转部;71、旋转件;72、驱动件;73、传动件;74、螺旋部;75、叶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具体描述。然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送风系统,安装于空调器上,包括贯穿于空调器前后两侧面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包括位于空调器后侧面的引风口,连通空调器内部风道的出风口,以及位于空调器前侧面的送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道的所述引风口处设置有可控制所述送风风道背部进风风量大小的风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送风系统,安装于空调器上,包括贯穿于空调器前后两侧面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包括位于空调器后侧面的引风口,连通空调器内部风道的出风口,以及位于空调器前侧面的送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道的所述引风口处设置有可控制所述送风风道背部进风风量大小的风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栅包括多个设置于所述送风风道上的风栅叶片,可安装所述风栅叶片的固定板,以及可限定所述风栅叶片转动角度的活动板,所述风栅叶片活动安装于所述活动板上,所述活动板上设置有齿牙;所述风栅连接有风栅调节装置,以调节所述风栅在所述送风风道内的开合面积;当多个所述风栅叶片完全打开时,自所述引风口处的进风风量最小;当多个所述风栅叶片完全收起时,自所述引风口处的进风风量最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栅调节装置包括可与所述齿牙啮合的主动齿轮,以及可带动所述主动齿轮转动的电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栅包括设置于所述送风风道内的第一旋转轴,以及可在所述第一旋转轴带动下转动的风栅叶片,所述第一旋转轴连接有可驱动所述第一旋转轴转动的风栅调节装置;所述风栅叶片旋转至与所述送风风道径向平行时,自所述引风口处的进风风量最小;当所述风栅叶片旋转至与所述送风风道径向垂直时,自所述引风口处的进风风量最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栅包括设置于所述送风风道内的两个第二旋转轴,每个所述第二旋转轴均安装有可在所述第二旋转轴带动下转动的风栅叶片;所述风栅调节装置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旋转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栅包括可与所述送风风道内表面贴合的风栅叶片,以及可带动所述风栅叶片向空调器后侧面移动并脱离所述送风风道的第一连杆,以带动所述风栅叶片远离与遮挡所述送风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运勇曾晓程王建华章吉泽朱云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