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4052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换热装置,至少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一连接部、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部分第一换热部与第一连接部的一侧连通,至少部分第二换热部与第二连接部的另一侧连通,第一换热部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换热部连通,另一部分第一换热部与第一集流管连通,第一集流管和第一连接部设置于第一换热部的相同一端,换热装置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有利于降低换热装置的加工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

技术介绍
换热器作为热交换器件,应用于众多热交换领域,其中平行流道换热器具有制冷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平行流换热器主要有微通道扁管、散热翅片和集流管组成,用以加强换热器与空气侧的换热效率。平行流道换热器可以设置至少两层换热区,另外,同层换热区也可以至少设置两个流程,以增加换热介质的流通路径,换热介质的换热流程较长有利于换热介质的热量或冷量释放。多个换热层之间一般采用折弯方式,换热层折弯处使扁管产生变形,折弯处也不能安装翅片,换热层的折弯减小了有效换热面积。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有利于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至少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并行设置,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二换热部至少包括第三换热区,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若干并行设置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通腔,相邻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连通腔相对不连通,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第一接口部和第二接口部,所述第二换热区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部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区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部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区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换热区连通,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换热区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相同一端,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换热区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区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区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区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换热装置内设置第一连接部,以实现不同换热层之间的连通,有利于提高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换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图2是一种换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换热装置的正视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换热装置的一侧视示意图;图5是图2所示换热装置的另一侧视示意图;图6是图2所示换热装置的又一的侧视示意图;图7是第一连接件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图8是第一连接件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图9是图2沿A-A的截面示意图;图10是一种换热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正视示意图;图11是一种换热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后视示意图;图12是一种换热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正视示意图;图13是图3中的第一集流管沿B-B的截面示意图;图14是一种换热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示意图;图15是一种换热装置的第六实施例示意图;图16是图15中第一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图17是图16中第一连接件沿D-D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9,具体请参阅图1,一种换热装置,至少包括第一换热部21、第二换热部22和第一连接部23,第一换热部21和第二换热部22并行设置或者说大致平行设置,第一换热部21包括第一换热区211和第二换热区212,第一换热区211和第二换热区212大致在同一平面,第二换热部至少包括第三换热区221,第一连接部23包括若干第一连通腔,以及第一接口部2313和第二接口部2314,其中,第一接口部的接口与第一连通腔连通,第二接口部的接口与第一连通腔连通,或者说第一接口部的接口能够通过第一连通腔与第二接口部的接口连通,第二换热区212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23的第一接口部连通,第三换热区221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部23的第二接口部连通,第一换热区212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23与第三换热区221连通。第一接口部和第二接口部可以是相应接口的壁,也可以是与第一连接件一体形成或焊接固定的带孔凸起。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集流组11和第二集流组12,第一集流组11至少包括第一集流管111,第二集流组12至少包括第二集流管121和第三集流管122,第一集流管111、第二集流管121和第三集流管122大致平行设置,其中,第二集流管121和第三集流管122相对固定,固定方式包括焊接。第一集流管111设置于第一换热部21的第一端,具体地,第一集流管111设置于第一换热区211的第一端,第一集流管111与第一换热区211的第一端连通。第二集流管121设置于第一换热部的第二端,或者说第二集流管121设置于第一集流管的相对一端,又或者说第二集流管设置于第一换热区211的第二端和第二换热区212的第二端,第一换热部21的第二端与第二集流管121连通,或者说第一换热区211的第二端与第二集流管121连通,第二换热区212的第二端与第二集流管121连通,可以知道,第一换热区211能够通过第二集流管121与第二换热区212连通。在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方向,第一集流管111的长度小于第二集流管121的长度,或者说第一集流管111的长度与第一连接部的长度之和大致等于第二集流管的长度。第三集流管122设置于第二换热部的第二端,具体地,第三集流管设置于第三换热区221的第二端,或者说,第三集流管122相对第一连接部21设置于第三换热区的相对一端,第三集流管与第三换热区的第二端连通,或者说第三集流管122与第二换热部22的第二端连通。在上文所述以及下文所述的“大致”指在数量上存在正负5%以内的误差,如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大致平行,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存在夹角,夹角为5°,仍认为二者平行。在上文及所述以及下文所述的连通,指直接连通,若通过第三者连通,则认为相对不连通。第一集流管111和第一连接部23均设置于第一换热部21的第一端,具体地,第一集流管111设置于第一换热区的第一端,第一连接部设置于第二换热区的第一端,在第一换热部所在区域,在与第一集流管的轴线垂直方向,第一集流管111至第二集流管121的距离大致等于第一连接部23至第二集流管121的距离,第一集流管至第二集流管的距离指二者轴线之间的距离,第一连接部至第二集流管的距离指二者轴线的距离,上述轴线仅包括在换热装置实体内部分,不包括换热装置实体外的延伸部分。可以知道,第一集流管111至第二集流管121的距离也可以大于或小于第一连接部23至第二集流管121的距离,换热装置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的换热长度或者换热装置根据需要设置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的换热长度比,以达到最佳换热效果或者适应换热装置的安装空间。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在第一换热部21所在区域,第一集流管至第二集流管的方向或者第二集流管至第一集流管的方向为换热长度方向,或者说第一集流管的轴线的垂直方向为换热长度方向。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连通口(未标号)和第二连通口(未标号),第一连通口设置于第一集流管,第二连通口设置于第三集流管,第一连通口可以是换热介质进口,相应地,第二连通口可以是换热介质出口;或者,第一连通口可以是换热介质出口,相应地,第二连通口可以是换热介质进口。换热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连通管31和第二连通管32,其中,第一连通管31与第一集流管111连通,第二连通管32与第三集流管122连通,第一连通口设置于第一连通管31,第二连通口设置于第一连通管32,可以知道,第二连通口也可以与第二连通管32连通,相应地,第一连通口与第一连通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至少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并行设置,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二换热部至少包括第三换热区,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若干并行设置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通腔,相邻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连通腔相对不连通,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第一接口部和第二接口部,所述第二换热区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部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区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部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区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换热区连通,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换热区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相同一端,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换热区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区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区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区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至少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并行设置,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区和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二换热部至少包括第三换热区,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若干并行设置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通腔,相邻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连通腔相对不连通,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第一接口部和第二接口部,所述第二换热区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部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区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部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区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换热区连通,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换热区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相同一端,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换热区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区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区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区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连接主体部,所述第一接口部和所述第二接口部设置于所述连接主体部的壁,所述第一接口部和相应所述第二接口部的纵向轴线大致在同一直线,所述第一接口部的纵向轴线与所述连接主体部的纵向轴线大致平行或垂直;所述各个连接主体部的壁相对隔离相应所述各个第一连通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若干第一连通通道,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若干第二连通通道,所述第二换热区的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一端与相应所述第一接口部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区的第二连通通道的第一端与相应所述第二接口部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区的第一连通通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三换热区的第二连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区的第一连通通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区的第二连通通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区的第一连通通道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区的第二连通通道连通,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三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换热区的第二连通通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集流管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大致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区的第一连通通道的长度和所述第三换热区的第二连通通道的长度大致相等,所述第一连接部至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距离大于、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一集流管至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件,所述第一换热件包括所述第一换热区的第一连通通道和所述第三换热区的第二连通通道,所述第二换热区的第一连通通道和所述第三换热区的第二连通通道为分立结构;或所述第二换热区的第一连通通道和所述第三换热区的第二连通通道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换热区的第一连通通道和所述第三换热区的第二连通通道相对不连通,所述第一换热件还包括第一缺口和/或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分所述第一换热件的第一端为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接口部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接口部连通,所述第二缺口分所述第一换热件的第二端为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第四连接端与所述第三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接口部和所述第二接口部间隔设置或所述第一接口部与所述第二接口部在所述连主体部的壁连通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三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集流管与所述第三换热区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三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相对固定;或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三集流管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