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避让立体车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3432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2:57
无避让立体车库,它涉及立体车库技术领域。它包含导轨、装置板、移动轮、液压电机、液压马达、齿轮泵、电机、回转齿轮、升降柱、液压缸、升降块、燕尾销、立柱框架、载车板、顶升座、燕尾槽、传动链条,所述导轨中端位置上方设置有装置板,装置板下方前后位置各设置有一对移动轮,且移动轮均设置在导轨外侧,装置板上表面中后端位置设置有液压电机,液压电机上方设置有液压马达,液压电机前方设置有齿轮泵,齿轮泵前方设置有电机。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出入库管理方便,省时省力,配置灵活,合理利用有效空间,提高场地利用率,无避让取车,节约停车空间,增加停车数量,解决了停车难、取车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避让立体车库
本技术涉及立体车库
,具体涉及无避让立体车库。
技术介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收入大幅度上升,在大中城市涌现出了一大批白领、金领阶层,他们由于工作或者生活的需要,购买小汽车是必然趋势。我国城市道路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交通发展是停车问题日益恶化的重要原因。我国的人均道路面积、道路网密度、道路占地率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城市的停车设施建设普遍不足,尤其市中心情况更是严重,是导致停车难的主要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无避让立体车库,出入库管理方便,省时省力,配置灵活,车库规模可大可小,合理利用有效空间,提高场地利用率,能够运用有限的动力合理分配动力分配方式,从而达到能源有效利用,两层停车,做到不用移动下层车辆而取出上层车辆的无避让取车,节约停车空间,增加停车数量,解决了停车难、取车难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导轨1、装置板2、移动轮3、液压电机4、液压马达5、齿轮泵6、电机7、回转齿轮8、升降柱9、液压缸10、升降块11、燕尾销12、立柱框架13、载车板14、顶升座15、燕尾槽16、传动链条17,所述导轨1中端位置上方设置有装置板2,装置板2下方前后位置各设置有一对移动轮3,且移动轮3均设置在导轨1外侧,装置板2上表面中后端位置设置有液压电机4,液压电机4上方设置有液压马达5,液压电机4前方设置有齿轮泵6,齿轮泵6前方设置有电机7,液压电机4后端上方设置有回转齿轮8,液压马达5与回转齿轮8啮合,回转齿轮8上方设置有升降柱9,升降柱9内部设置有液压缸10,升降柱9外部套接有升降块11,液压缸10驱动端设置在升降块11内部下端,升降块11左侧设置有燕尾销12,升降柱9左右侧均设置有立柱框架13,立柱框架13上设置有载车板14,载车板14内侧设置有顶升座15,顶升座15上端内部设置有燕尾槽16,移动轮3与液压电机4驱动端通过传动链条17连接,齿轮泵6与液压缸10连接。所述导轨1与地面、立柱框架13底端均与地面通过螺栓101固定连接。所述装置板2与移动轮3通过连接板21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立柱框架13底部能停放一辆车,载车板14上能停放一辆车,当车辆需要停放在载车板14上时,液压马达5带动回转齿轮8转动,实现旋转功能,电机7带动齿轮泵6,齿轮泵6带动液压缸10驱动端,液压缸10驱动端带动升降块11在升降柱9上升降,完成垂直运动,液压电机4通过传动链条17带动移动轮3前后移动,燕尾销12与燕尾槽16的配合,能够抬起载车板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出入库管理方便,省时省力,配置灵活,车库规模可大可小,合理利用有效空间,提高场地利用率,能够运用有限的动力合理分配动力分配方式,从而达到能源有效利用,两层停车,做到不用移动下层车辆而取出上层车辆的无避让取车,节约停车空间,增加停车数量,解决了停车难、取车难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对应图1的左视图。图3是对应图1的主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导轨1、装置板2、移动轮3、液压电机4、液压马达5、齿轮泵6、电机7、回转齿轮8、升降柱9、液压缸10、升降块11、燕尾销12、立柱框架13、载车板14、顶升座15、燕尾槽16、传动链条17、螺栓101、连接板21。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导轨1、装置板2、移动轮3、液压电机4、液压马达5、齿轮泵6、电机7、回转齿轮8、升降柱9、液压缸10、升降块11、燕尾销12、立柱框架13、载车板14、顶升座15、燕尾槽16、传动链条17,所述导轨1中端位置上方设置有装置板2,装置板2下方前后位置各设置有一对移动轮3,且移动轮3均设置在导轨1外侧,装置板2上表面中后端位置设置有液压电机4,液压电机4上方设置有液压马达5,液压电机4前方设置有齿轮泵6,齿轮泵6前方设置有电机7,液压电机4后端上方设置有回转齿轮8,液压马达5与回转齿轮8啮合,回转齿轮8上方设置有升降柱9,升降柱9内部设置有液压缸10,升降柱9外部套接有升降块11,液压缸10驱动端设置在升降块11内部下端,升降块11左侧设置有燕尾销12,升降柱9左右侧均设置有立柱框架13,立柱框架13上设置有载车板14,载车板14内侧设置有顶升座15,顶升座15上端内部设置有燕尾槽16,移动轮3与液压电机4驱动端通过传动链条17连接,齿轮泵6与液压缸10连接。所述导轨1与地面、立柱框架13底端均与地面通过螺栓101固定连接。通过螺栓101固定连接,使导轨1、立柱框架13能够稳固的设置在地面上,防止倒塌等情况发生。所述装置板2与移动轮3通过连接板21连接。连接板21的设置,起到连接装置板2与移动轮3的作用。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立柱框架13底部能停放一辆车,载车板14上能停放一辆车,当车辆需要停放在载车板14上时,液压马达5带动回转齿轮8转动,实现旋转功能,电机7带动齿轮泵6,齿轮泵6带动液压缸10驱动端,液压缸10驱动端带动升降块11在升降柱9上升降,完成垂直运动,液压电机4通过传动链条17带动移动轮3前后移动,燕尾销12与燕尾槽16的配合,能够抬起载车板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出入库管理方便,省时省力,配置灵活,车库规模可大可小,合理利用有效空间,提高场地利用率,能够运用有限的动力合理分配动力分配方式,从而达到能源有效利用,两层停车,做到不用移动下层车辆而取出上层车辆的无避让取车,节约停车空间,增加停车数量,解决了停车难、取车难的问题。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导轨(1)、装置板(2)、移动轮(3)、液压电机(4)、液压马达(5)、齿轮泵(6)、电机(7)、回转齿轮(8)、升降柱(9)、液压缸(10)、升降块(11)、燕尾销(12)、立柱框架(13)、载车板(14)、顶升座(15)、燕尾槽(16)、传动链条(17),所述导轨(1)中端位置上方设置有装置板(2),装置板(2)下方前后位置各设置有一对移动轮(3),且移动轮(3)均设置在导轨(1)外侧,装置板(2)上表面中后端位置设置有液压电机(4),液压电机(4)上方设置有液压马达(5),液压电机(4)前方设置有齿轮泵(6),齿轮泵(6)前方设置有电机(7),液压电机(4)后端上方设置有回转齿轮(8),液压马达(5)与回转齿轮(8)啮合,回转齿轮(8)上方设置有升降柱(9),升降柱(9)内部设置有液压缸(10),升降柱(9)外部套接有升降块(11),液压缸(10)驱动端设置在升降块(11)内部下端,升降块(11)左侧设置有燕尾销(12),升降柱(9)左右侧均设置有立柱框架(13),立柱框架(13)上设置有载车板(14),载车板(14)内侧设置有顶升座(15),顶升座(15)上端内部设置有燕尾槽(16),移动轮(3)与液压电机(4)驱动端通过传动链条(17)连接,齿轮泵(6)与液压缸(10)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导轨(1)、装置板(2)、移动轮(3)、液压电机(4)、液压马达(5)、齿轮泵(6)、电机(7)、回转齿轮(8)、升降柱(9)、液压缸(10)、升降块(11)、燕尾销(12)、立柱框架(13)、载车板(14)、顶升座(15)、燕尾槽(16)、传动链条(17),所述导轨(1)中端位置上方设置有装置板(2),装置板(2)下方前后位置各设置有一对移动轮(3),且移动轮(3)均设置在导轨(1)外侧,装置板(2)上表面中后端位置设置有液压电机(4),液压电机(4)上方设置有液压马达(5),液压电机(4)前方设置有齿轮泵(6),齿轮泵(6)前方设置有电机(7),液压电机(4)后端上方设置有回转齿轮(8),液压马达(5)与回转齿轮(8)啮合,回转齿轮(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文理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