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仁东专利>正文

滑板车用转向复位机构及滑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3030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滑板车用转向复位机构及滑板车,滑板车用转向复位机构,包括:轮架、设置于车架上的两个安装柱、分别安装于各安装柱上的两个复位件、开设于车架上的转向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轮架上的受力柱,所述轮架与车架转动连接,所述受力柱从所述转向通孔中穿出,两个所述复位件分别抵靠于受力柱的两侧面,所述受力柱处于两个复位件之间;转向时,施加转向作用力以改变车架的姿态,使车架与轮架之间产生相对转动,实现转向;撤去转向作用力后,复位件作用于受力柱上使轮架恢复至初始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巧妙,两个复位件分别抵靠于受力柱的两侧面,受力柱处于两个复位件之间,则只要中间位置的受力柱发生偏转,则会受到复位件的作用力,使受力柱恢复至初始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滑板车用转向复位机构及滑板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滑板车用转向复位机构及滑板车。
技术介绍
滑板车,如儿童滑板车,前轮为两个,后轮为一个,两个前轮为转向轮。现有的滑板车的转向复位机构结构复杂,转向不灵敏,复位效果不明显,使用不方便,复位结构使用寿命不长,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向复位机构及滑板车,结构巧妙,转向灵活,能可靠复位,使用方便,操作简捷。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滑板车用转向复位机构,包括:轮架、设置于车架上的两个安装部、安装于各安装部上的复位件、开设于车架上的转向通孔、以及,设置于所述轮架上的受力柱,所述轮架与车架转动连接,所述受力柱从所述转向通孔中穿出,所述受力柱处于复位件之间,所述复位件抵靠于受力柱的两侧面;转向时,施加转向作用力以改变车架的姿态,使车架与轮架之间产生相对转动,实现转向;撤去转向作用力后,复位件作用于受力柱上使轮架恢复至初始位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受力柱处于复位件之间,复位件抵靠于受力柱的两侧面,相对于受力柱为两个,复位件处于受力柱之间的现有方案,一方面,现有方案需在车架上开设两个供受力柱转向的转向通孔,对于车架的结构强度有很大影响,因车架前部一般既起承载作用,又起转向控制作用,采用现有方案会使得车架更脆弱,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现有方案对于车架的加工要求更高,结构更复杂,安装加工均存在较大不便。而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案,受力柱可为一个,处于复位件之间,对于车架的开孔要求减少,可有效提高车架强度,且无需再在该位置设置其他结构的加强筋用于增强车架强度,加工更简便。且现有的方案中,复位件处于受力柱之间,在受力柱发生相对移动时,复位件使受力柱恢复至初始位置的作用力,为沿受力柱转动半径的切向分力,另一分力为沿受力柱转动半径的径向向外的分力,对于轮架及车架而言,起拉伸作用,会更容易使车架及轮架产生松动,不利于安全使用。而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案,受力柱处于复位件之间,在受力柱发生相对移动时,复位件使受力柱恢复至初始位置的作用力,为沿受力柱转动半径的切向分力,另一分力为沿受力柱转动半径的径向向内的分力,对于轮架及车架而言,起压紧作用,不会使车架及轮架产生松动,有利于复位机构的寿命的延长。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向通孔处于两个安装部之间的靠中或靠前或靠后位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受力柱从转向通孔中穿过,对于转向通孔处于两个安装部之间的靠中的方案,受力柱只要在转向通孔中发生相对移动,则复位件作用于受力柱的力,绝大部分为使受力柱回复至初始位置的沿受力柱转动半径的切向分力,转向复位效果极佳;而且,初始状态下的转向通孔与两安装部约呈直线分布,对于整体结构的设置更为紧凑合理,使得整体结构强度增强,使用寿命增长。而若受力柱处于两安装柱的靠前或靠后位置,三者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关系,则同样能满足转向复位效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向通孔为一个或两个,所述受力柱的个数与转向通孔的个数相对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向通孔的个数和受力柱的个数相当,当转向通孔为一个时,受力柱从转向通孔中穿出,仅开设一个转向通孔,对于车架而言,整体结构更牢固,稳定,加工简单。当转向通孔为两个时,两个转向通孔分别处于车架与轮架转动连接的转轴的相对两侧,具体的,不转向的情况下,一个转向通孔位于车架靠前位置,另一个转向通孔位于车架靠后位置,设置两个受力柱的方案,一定程度可增强复位及转动限位的效果,当然,在满足受力柱处于复位件的条件下,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多个受力柱的设置,也应理解为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轮架与车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车架上开设有供转轴穿过的第一通孔,轮架上开设有供转轴穿过的第二通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轮架与车架之间转动连接的具体方式,一方面可保证两者转动可靠,稳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通孔处于转向通孔的前侧或后侧位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通孔为转轴穿过的通孔,处于转向通孔的前侧位置,一方面,使得受力柱处于靠后位置,整体结构更为紧凑,转向复位效果明显。而第一通孔若处于转向通孔的后方,则转动点靠后,转动时整体重心更稳定,结构更稳定牢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位件为两个或一体成型的一个。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复位件为两个,分别安装于安装部上,有利于分别作用于受力柱的两侧,使转向复位效果明显。而一体型的一个复位件,实为将两个复位件作成一个的方案,如将两个单扭簧制成双扭簧等,同样能达到转向复位效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为安装柱或安装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部为安装柱时,柱形的安装柱从车架表面凸出设置,复位件如扭簧,扭簧的簧圈套在安装柱上,便于安装及复位;安装部为安装槽时,安装槽从车架表面向内凹陷地设置成凹槽,复位件如扭簧的簧圈放置在安装槽内,扭簧一末端与车架固定连接,另一末端抵靠于受力柱上,同样能达到复位作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位件为扭簧,扭簧的一末端抵靠于车架上,另一末端抵靠于受力柱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复位件为扭簧,两扭簧作用于受力柱上,有利于受力柱的复位。当然,可采用其他形式或结构的能达到本专利技术目的复位件,也应理解为在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内。扭簧抵靠于受力柱的末端可呈钩状或直线状。钩状的扭簧末端可使受力柱在转动过程中,受力更明显,也难于脱离扭簧末端的抵靠作用,使连接更稳定牢靠。而直线状的扭簧末端,使受力柱转动更顺畅,复位更方便。两扭簧的末端尺寸足够长,以便转动过程中不脱离于抵靠受力柱。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向通孔为扇环形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扇环形状的转向通孔,使得受力柱以第一通孔为转动中心发生转动时,受力柱的运行轨迹为弧状,而转向通孔为扇环形状,可与受力柱的运动轨迹相匹配,转动安全可靠。且转向通孔的两侧边缘一定程度上可对受力柱进行限位,有利于转动限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有支撑架,支撑架的后部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于车架下部,支撑架的前部转动连接于轮架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架的设置有利于整体结构的稳定。车架、轮架与支撑架具有一共同的转轴。三者具有一共同的转轴,使得转向更为灵敏,复位效果更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受力柱上可拆卸地安装有用于防止复位件脱落的限位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件可采用垫片加紧固螺钉的方案,有利于复位件的安装,且使其免于脱落,安全方便且简单。滑板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滑板车用转向复位机构,还包括车架和方向杆,所述方向杆安装于车架上,所述轮架及车架上均安装有车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板车的结构紧凑,使用寿命延长,转向复位效果明显,安全可靠,操作方便,便于大范围推广应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转向复位机构及滑板车的优点之处至少有:安装柱、复位件、受力柱及转向通孔的位置设置合理巧妙,受力柱处于复位件位置之间,结构紧凑合理,转向后复位效果极佳。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转向复位机构及包括该转向复位机构的滑板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转向复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转向复位机构的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滑板车用转向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架(28)、设置于车架上的两个安装部、安装于各安装部上的复位件、开设于车架上的转向通孔(156)、以及,设置于所述轮架(28)上的受力柱(281),所述轮架(28)与车架转动连接,所述受力柱(281)从所述转向通孔(156)中穿出,所述受力柱(281)处于复位件之间,所述复位件抵靠于受力柱(281)的两侧面;转向时,施加转向作用力以改变车架的姿态,使车架与轮架之间产生相对转动,实现转向;撤去转向作用力后,复位件作用于受力柱上使轮架恢复至初始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滑板车用转向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架(28)、设置于车架上的两个安装部、安装于各安装部上的复位件、开设于车架上的转向通孔(156)、以及,设置于所述轮架(28)上的受力柱(281),所述轮架(28)与车架转动连接,所述受力柱(281)从所述转向通孔(156)中穿出,所述受力柱(281)处于复位件之间,所述复位件抵靠于受力柱(281)的两侧面;转向时,施加转向作用力以改变车架的姿态,使车架与轮架之间产生相对转动,实现转向;撤去转向作用力后,复位件作用于受力柱上使轮架恢复至初始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用转向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通孔(156)处于两个安装部之间的靠中或靠前或靠后位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用转向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通孔(156)为一个或两个,所述受力柱(281)的个数与转向通孔(156)的个数相对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用转向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轮架(28)与车架通过转轴(29)转动连接,车架上开设有供转轴(29)穿过的第一通孔(157),轮架(28)上开设有供转轴(29)穿过的第二通孔(282)。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板车用转向复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仁东
申请(专利权)人:胡仁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