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臂支承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3017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对支承托架赋予充分的支承强度,并且能够谋求紧凑化。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的支承托架(20)的上部从车外侧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外侧面(11a)接合。另外,后底板横梁(3)的端部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相比向下方延伸,支承托架(20)的下部在比该下侧面(11c)靠下方的位置与后底板横梁(3)的端部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架臂支承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悬架臂支承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悬架臂支承构造,公知有一种悬架臂支承构造,其在配置于下纵梁后端部的支承托架的车宽方向外侧,轴支承悬架臂(拖曳臂)的前端部(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该悬架臂支承构造具备将下纵梁的后端部和在该下纵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后侧车架连结的外伸叉架。另外,该悬架臂支承构造具备在外伸叉架的下方从后侧车架侧朝向下纵梁侧延伸的横梁的延长部。并且,所述支承托架的上表面与外伸叉架的靠下纵梁的下表面连接,所述支承托架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与横梁的延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连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26614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不过,在以往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中,如前所述,支承托架的车宽方向内侧仅由横梁的延长部支承。因此,为了对支承托架赋予充分的支承强度,存在横梁的延长部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变大的倾向。另外,若该延长部大型化,则易成形性会被阻碍。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悬架臂支承构造,能够对支承托架赋予充分的支承强度,并且能够谋求紧凑化。解决上述课题的悬架臂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支承托架,其供后悬架装置的悬架臂安装;后侧车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横梁,其与所述后侧车架交叉地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后侧车架具备:外侧面,其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内侧面,其位于所述外侧面的车宽方向内侧;和下侧面,其将所述外侧面和所述内侧面连结,所述支承托架的上部配置于比所述外侧面靠车外侧的位置,并且从车宽方向与所述外侧面接合,所述横梁的端部与所述下侧面相比向下方延伸,所述支承托架的下部在比所述下侧面靠下方的位置与所述横梁的端部接合。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对支承托架赋予充分的支承强度、并且能够谋求紧凑化的悬架臂支承构造。附图说明图1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悬架臂支承构造的车身后部的局部仰视图。图2是图1中的II部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图4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到的支承托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是从后斜下方仰视的支承托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6是表示螺母托架的变形例的与图3相对应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下纵梁1a下纵梁的后部1b后部内侧面(内侧面)2后侧车架3后底板横梁(横梁)4后悬架装置5底板6保险杠横梁9前后延伸部10车身11倾斜部11a后侧车架的外侧面11b后侧车架的内侧面11c后侧车架的下侧面12横梁主体13倾斜托架20支承托架21托架主体21a穿插孔21b上缘凸缘21c前缘凸缘22螺母托架22a板螺母(螺母)22b上下凸缘22c缘部凸缘23连结托架23c贯穿孔24三点接合部41拖曳臂(悬架臂)42扭力梁43拖曳臂的前端部44橡胶衬套接头44a内筒44b外筒44c橡胶弹性体45螺栓46悬架弹簧D接合方向L基准线S1主体面S2接合面具体实施方式对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详细地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具有将后悬架装置的悬架臂的前端部支承于车身侧的支承托架。以下,在对车身的后部构造进行说明之后,对支承托架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相对于车轴呈左右对称构造的一对支承托架中的、配置于左侧的支承托架进行说明。省略配置于右侧的支承托架的具体说明。<车身的后部构造>图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身的后部构造的局部仰视图,图2是图1中的II部的局部放大图。此外,在图1和图2中,出于作图的方便,后悬架装置4以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与从落座于车辆的驾驶员观察到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一致。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身10具备:下纵梁1,其在车身10的两侧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后侧车架2,其从下纵梁1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后底板横梁3(横梁),其将后侧车架2的后述的倾斜部11彼此连结;以及后悬架装置4。下纵梁1分别将分别配置于车宽方向内外的下纵梁内部件(省略图示)和下纵梁外部件(省略图示)接合而形成为空心,在该下纵梁1的内侧配置有下纵梁加强件(省略图示)。另外,虽未图示,但下纵梁1延伸到车身前部的仪表板下部件附近。在这样的下纵梁1彼此之间配置有构成车室的底板面的底面板5。后侧车架2主要由倾斜部11和前后延伸部9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前后延伸部9具有矩形的闭合截面构造。该前后延伸部9配置于接下来说明的倾斜部11的后方,在比下纵梁1靠内侧的位置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前后延伸部9以与车轴大致平行的方式大致水平地延伸。在前后延伸部9的后端部分别经由保险杠横梁延伸部(省略图示)连接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6的两端部后表面。此外,在图1中,附图标记7a是后底面板,附图标记7b是顶托加强件(jackupstiffener),附图标记7c是端横梁。倾斜部11的后端部与这样的前后延伸部9的前端部连接,该倾斜部11在截面观察中呈向上方敞开的帽形状。对于该倾斜部11的截面形状,与支承托架20的说明一起随后详细地说明。倾斜部11的前端部在下纵梁1的车宽方向内侧以在前后方向上与下纵梁1的后端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与下纵梁1的后端部连接。另外,倾斜部11在车身10的仰视时以随着从与下纵梁1连接的前端部趋向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逐渐移位的方式倾斜地延伸,与前后延伸部9的前端部连接。另外,车身10的侧视时的图示省略,但倾斜部11以随着从与下纵梁1之间的连接部趋向后方而逐渐朝向下方的方式(以朝向图1的纸面的近前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与前后延伸部9的前端部连接。后底板横梁3(横梁)以与后侧车架2交叉地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本实施方式中的后底板横梁3构成为主要具备横梁主体12和倾斜托架13。横梁主体12以将倾斜部11的后部彼此连结的的方式沿着底面板5的下表面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本实施方式中的横梁主体12以在其与底面板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闭合截面的方式在截面观察中具有向上方敞开的帽形状。并且,利用与帽形状的凸缘部相对应的凸缘而通过焊接等与底面板5的下表面接合。横梁主体12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通过焊接等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11b连接。倾斜托架13分别配置于横梁主体12的两端部。倾斜托架13从与横梁主体12连接的基端部侧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通过焊接等连接于后侧车架2(倾斜部11)的下侧面11c和支承托架20。对于该倾斜托架13,与支承托架20的说明一起随后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后悬架装置4具备:左右一对的拖曳臂41(悬架臂),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扭力梁(torsionbeam)42,其将该左右一对的拖曳臂41沿车宽方向连接。这些拖曳臂41和扭力梁42以在俯视时呈大致H形状的方式连接成一体。支承未图示的后轮的拖曳臂41的后端部经由悬架弹簧46和未图示的减振器与车身侧连接。如图2所示,拖曳臂41的前端部43经由橡胶衬套接头44利用螺栓45安装于支承托架20。此外,该支承托架20如后述那样安装于车身10侧。拖曳臂41的前端部43呈在内侧具有橡胶衬套接头44的圆筒形状。橡胶衬套接头44构成为主要具备:内筒44a,其供螺栓45穿插;外筒44b,其配置于内筒44a的外侧;和橡胶弹性体44c,其填充于内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架臂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承托架,其供后悬架装置的悬架臂安装;后侧车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横梁,其与所述后侧车架交叉地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后侧车架具备:外侧面,其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内侧面,其位于所述外侧面的车宽方向内侧;和下侧面,其将所述外侧面和所述内侧面连结,所述支承托架的上部配置于比所述外侧面靠车外侧的位置,并且从车宽方向与所述外侧面接合,所述横梁的端部与所述下侧面相比向下方延伸,所述支承托架的下部在比所述下侧面靠下方的位置与所述横梁的端部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05 JP 2017-1108451.一种悬架臂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承托架,其供后悬架装置的悬架臂安装;后侧车架,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横梁,其与所述后侧车架交叉地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后侧车架具备:外侧面,其沿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内侧面,其位于所述外侧面的车宽方向内侧;和下侧面,其将所述外侧面和所述内侧面连结,所述支承托架的上部配置于比所述外侧面靠车外侧的位置,并且从车宽方向与所述外侧面接合,所述横梁的端部与所述下侧面相比向下方延伸,所述支承托架的下部在比所述下侧面靠下方的位置与所述横梁的端部接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托架具备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下侧面接合的上下凸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臂支承构造,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井敦志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