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装置及枕头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2028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装置及枕头,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检测在枕头的同一区域内压力变化的频率,标记为第一变化频率;检测枕头所受压力区域变化的频率,标记为第二变化频率;根据第一变化频率和第二变化频率判断人体的睡眠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通过检测头部原地运动的频率和头部移动的频率,可以更精准的通过头部的运动判断人体睡眠的状态,提高睡眠状态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装置及枕头
本专利技术属于睡眠产品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装置及枕头。
技术介绍
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项生理活动。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睡眠的质量好坏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睡眠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能力,增强自身抵抗力,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而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加速,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睡眠质量也在逐步下降。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居民睡眠障碍的患病率高达42.7%,中国居民的失眠发生率高达38%,目前已明确属于睡眠障碍的疾病多达80余种。国内睡眠市场除了普通的床垫、枕头等寝具以外,还有一些加强睡眠质量的保健类产品以及治疗睡眠障碍的医疗产品。市场上还有很多睡眠管理、睡眠监测类的智能硬件及移动应用产品,但是此类产品多为手环类产品,通过手臂的运动量来检测睡眠的状态,使得检测结果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通过手臂的运动量检测睡眠状态,检测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检测在枕头的同一区域内压力变化的频率,标记为第一变化频率;检测枕头所受压力区域变化的频率,标记为第二变化频率;S20:根据所述第一变化频率和所述第二变化频率判断人体的睡眠状态。进一步地,步骤S20包括:若所述第一变化频率大于3次/10min、且大于6次/30min,所述第二变化频率大于或者等于2次/30min,则判断人体睡眠状态为快速眼球运动状态;若所述第一变化频率小于3次/10min、小于6次/30min、且大于2次/30min,所述第二变化频率小于2次/30min,则判断人体睡眠状态为浅睡状态;若所述第一变化频率为1-2次/30min,所述第二变化频率小于2次/30min,则判断人体睡眠状态为轻睡状态;若所述第一变化频率为0-1次/30min,所述第二变化频率为0次/30min,则判断人体睡眠状态为深睡状态;若所述第一变化频率为0次/30min,所述第二变化频率为0次/30min,则判断人体睡眠状态为极度深睡状态。进一步地,枕头沿其长度方向划分为多个依次排列的压力检测区域。进一步地,步骤S10中,检测在枕头的同一区域内压力变化包括如下步骤:头部枕于枕头时,检测各个压力检测区域是否出现形变信号,具有形变信号的区域即为受压区域;若该受压区域的形变信号减弱或者消失后又重新检测到形变信号,则判断枕头在该受压区域内出现压力变化。进一步地,在步骤S10中,检测枕头所受压力区域变化包括如下步骤:头部枕于枕头时,检测各个压力检测区域是否出现形变信号,具有形变信号的区域即为受压区域;若受压区域的形变信号减弱或者消失,且相邻压力检测区域检测出现形变信号,则判断枕头所受压力区域出现变化。进一步地,在步骤S10之前,根据人体的体重及压力承载模块的材质预设各个压力检测区域内的初始压力值。进一步地,检测压力检测区域是否出现形变信号包括如下步骤:根据初始压力值计算预设变化值的大小;若压力检测区域内的压力变化达到所述预设变化值时,则判断该压力区域出现形变信号。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装置,包括:压力承载模块,内部填充有气体或者液体,用于支撑人体的头部;压力调节模块,用于在睡眠之前,根据人体的体重和所述压力承载模块的材质调节所述压力承载模块的内部压力;压力检测模块,用于在头部枕于枕头上时,检测枕头的各个区域是否出现形变信号。进一步地,所述压力检测模块包括:形变感应单元,与所述压力承载模块连通,用于检测所述压力承载模块的压力变化,并将压力变化转化为移动行程;控制单元,与所述压力调节模块电连接,用于判断所述移动行程是否为形变信号。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枕头,包括上述的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装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装置及枕头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通过检测在枕头同一区域的压力变化频率判断头部在特定时间内同一区域内运动的次数,通过检测枕头所受压力区域的变化判断头部在特定时间内变换位置的次数,从而综合得出头部原地运动的频率和头部移动的频率,可以更精准的通过头部的运动判断人体睡眠的状态,提高睡眠状态检测的准确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枕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承载模块和压力检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现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进行说明。该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检测在枕头的同一区域内压力变化的频率,标记为第一变化频率;检测枕头所受压力区域变化的频率,标记为第二变化频率;S20:根据第一变化频率和第二变化频率判断人体的睡眠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人体进入睡眠之前(未与枕头接触之前),枕头上没有承受头部重量所述带来的压力,但是枕头的各个区域具有初始压力值,首先通过系统设定或者系统检测出该初始压力值;当人体进入睡眠时(头部与枕头接触),与头部接触的区域压力增大,头部保持不动时,该区域的压力值为工作压力值。检测枕头在同一区域内的压力变化,可以工作压力值为基准;检测枕头所受压力区域变化时,可以初始压力值为基准。另外,第一变化频率为在特定时间段内,同一区域的压力变化的次数,即头部在同一个区域的运动次数;第二变化频率为在特定时间段内,枕头所受压力区域变化的次数;即头部从其中一个区域移动至其他区域的次数。由于次数为整数,所以第一变化频率和第二变化频率以特定的时间段为单位时间,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0:检测在枕头的同一区域内压力变化的频率,标记为第一变化频率;检测枕头所受压力区域变化的频率,标记为第二变化频率;S20:根据所述第一变化频率和所述第二变化频率判断人体的睡眠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0:检测在枕头的同一区域内压力变化的频率,标记为第一变化频率;检测枕头所受压力区域变化的频率,标记为第二变化频率;S20:根据所述第一变化频率和所述第二变化频率判断人体的睡眠状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0包括:若所述第一变化频率大于3次/10min、且大于6次/30min,所述第二变化频率大于或者等于2次/30min,则判断人体睡眠状态为快速眼球运动状态;若所述第一变化频率小于3次/10min、小于6次/30min、且大于2次/30min,所述第二变化频率小于2次/30min,则判断人体睡眠状态为浅睡状态;若所述第一变化频率为1-2次/30min,所述第二变化频率小于2次/30min,则判断人体睡眠状态为轻睡状态;若所述第一变化频率为0-1次/30min,所述第二变化频率为0次/30min,则判断人体睡眠状态为深睡状态;若所述第一变化频率为0次/30min,所述第二变化频率为0次/30min,则判断人体睡眠状态为极度深睡状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枕头沿其长度方向划分为多个依次排列的压力检测区域。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识别人体睡眠状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中,检测在枕头的同一区域内压力变化包括如下步骤:头部枕于枕头时,检测各个压力检测区域是否出现形变信号,具有形变信号的区域即为受压区域;若该受压区域的形变信号减弱或者消失后又重新检测到形变信号,则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胜曾骄阳曾灵芝陈俊达陈道蓉严天华
申请(专利权)人:渝新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曾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