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回收利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12348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8: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结构,包括:蓄水池和多个雨水收集过滤装置;排水沟的底部设置有多个雨水收集过滤装置,每个所述雨水收集过滤装置包括:集雨水腔,集雨水腔上设有雨水进入口,雨水进入口上设有杂物过滤部,集雨水腔的内部设有杂质过滤部,杂质过滤部处于雨水进入口的下方,通过杂质过滤部过滤后的水体进入一过滤水输入管的水流进入部;每个过滤水输入管的水流排出部与蓄水池连通;蓄水池下部与池体地下输水管的进水口连通,池体地下输水管上设置过滤网膜。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雨水经过三次过滤变成再生水加以利用,可大大节省水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雨水回收利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结构。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工农业发展需水量日益增多,以及我国人口高峰期即将来临,水资源缺乏问题正变的越来越严重。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降雨量占来水量的比重很大,但是城区雨水利用量比较少,大部分都汇入排水管道排掉了,如果能把这部分排掉的水收集利用起来,可大大节省水资源。另外,通过储水地下结构的优化,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使收集到的雨水可以自流,无需泵送,可节省电能,降低碳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有推广和借鉴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结构,设置于地下,且用于回收排水沟中的雨水;所述雨水回收利用结构,包括:蓄水池和多个雨水收集过滤装置;所述排水沟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所述雨水收集过滤装置,每个所述雨水收集过滤装置包括:集雨水腔,所述集雨水腔上设有与所述排水沟的底部连通的雨水进入口,所述雨水进入口上设有用于过滤水体的杂物过滤部,所述集雨水腔的内部设有用于过滤水体的杂质过滤部,所述杂质过滤部处于所述雨水进入口的下方;所述集雨水腔中插入一过滤水输入管,所述过滤水输入管的水流进入部处于所述杂质过滤部的下方;每个所述过滤水输入管的水流排出部与所述蓄水池连通;所述蓄水池下部与池体地下输水管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池体地下输水管上设有用于过滤水体的过滤网膜。优选地,所述杂质过滤部的横截面的结构与所述集雨水腔的内壁的结构相同,所述杂质过滤部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级配碎石层、中粗砂层和细砂层,所述过滤水输入管设置于所述细砂层的下方;所述过滤水输入管的伸入所述集雨水腔中的区段的管壁上设有供水体流通的多个通孔,所有的所述通孔构成所述过滤水输入管的水流进入部;所述杂质过滤部还包括无纺土工布,所述无纺土工布包覆于所述过滤水输入管的伸入所述集雨水腔中的区段的外部。进一步地,所述级配碎石层中集料的平均粒径5~15mm;所述中粗砂层中集料的平均粒径大于等于0.35mm;所述细砂层中集料的平均粒径0.35~0.25mm。优选地,所述杂物过滤部为网状过滤挡板。优选地,所述蓄水池包括相连通的池体上方结构和池体下方结构,所述池体下方结构的尺寸小于所述池体上方结构的尺寸。进一步地,所述池体下方结构的外部设有容纳仓室。进一步地,所述池体上方结构的顶面为地面平台;所述池体上方结构的上部的周边设有回填覆土,所述回填覆土上种植植物。优选地,所述池体地下输水管上设有一中间连通口,所述中间连通口与一自来水管道连通,所述自来水管道上设有自来水控制阀,所述池体地下输水管上设有过滤水控制阀和手动阀门;所述过滤水控制阀处于所述池体地下输水管的进水口与所述中间连通口之间,所述手动阀门处于所述池体地下输水管的出水口与所述中间连通口之间。优选地,所述的雨水回收利用结构,还包括:控制器和水位监测装置,所述水位监测装置设置于所述蓄水池中,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水位监测装置、所述自来水控制阀和所述过滤水控制阀连接,所述水位监测装置将监测到的所述蓄水池中的水位信息传送到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水位信息,控制所述自来水控制阀和所述过滤水控制阀的启闭。进一步地,所述的雨水回收利用结构,还包括抽水管道,所述抽水管道伸入所述蓄水池中,所述抽水管道上设有水泵,所述水泵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水泵的启闭。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雨水回收利用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雨水收集过滤装置收集排水沟中的雨水,雨水收集过滤装置通过杂物过滤部和杂质过滤部,实现对雨水进行两次过滤;过滤后的雨水进入蓄水池,蓄水池中的雨水通过池体地下输水管向外输送的过程中,过滤网膜对雨水进行第三次过滤,则经过三次过滤的雨水变成再生水;和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相比,再生水的重新利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从经济的角度看,再生水的成本最低;从环保的角度看,再生水的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将雨水收集过滤并加以利用,可大大节省水资源。2)通过对设置于地下的雨水回收利用结构的优化,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使收集到的雨水可以自流,无需泵送,可节省电能,降低碳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有推广和借鉴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实施例的雨水回收利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实施例的雨水回收利用结构的杂质过滤部和杂物过滤部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本实施例的雨水回收利用结构在控制器控制下的原理图。附图标号说明10排水沟100蓄水池101池体地下输水管1011中间连通口102过滤网膜103自来水管道110池体上方结构120池体下方结构130容纳仓室140地面平台150回填覆土151植物200集雨水腔201雨水进入口202腔体盖板210杂物过滤部220杂质过滤部221级配碎石层222中粗砂层223细砂层230过滤水输入管231通孔310自来水控制阀320过滤水控制阀330手动阀门400控制器500水位监测装置510监测探头610抽水管道620水泵700通气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雨水回收利用结构,设置于地下,且用于回收排水沟10中的雨水;雨水回收利用结构,包括:蓄水池100和多个雨水收集过滤装置;排水沟10的底部设置有多个雨水收集过滤装置,每个雨水收集过滤装置包括:集雨水腔200,集雨水腔200上设有与排水沟10的底部连通的雨水进入口201,雨水进入口201上设有用于过滤水体的杂物过滤部210,集雨水腔200的内部设有用于过滤水体的杂质过滤部220,杂质过滤部220处于雨水进入口201的下方;所述集雨水腔200中插入一过滤水输入管230,过滤水输入管230的水流进入部处于杂质过滤部220的下方;通过杂质过滤部220过滤后的水体进入一过滤水输入管230的水流进入部;每个过滤水输入管230的水流排出部与蓄水池100连通;蓄水池100下部与池体地下输水管101的进水口连通,池体地下输水管101上设有用于过滤水体的过滤网膜102,池体地下输水管101的出水口与需要供水的外部设施连接。雨水收集过滤装置收集排水沟10中的雨水,雨水收集过滤装置通过杂物过滤部210和杂质过滤部220,实现对雨水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结构,设置于地下,且用于回收排水沟(10)中的雨水;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回收利用结构,包括:蓄水池(100)和多个雨水收集过滤装置;所述排水沟(10)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所述雨水收集过滤装置,每个所述雨水收集过滤装置包括:集雨水腔(200),所述集雨水腔(200)上设有与所述排水沟(10)的底部连通的雨水进入口(201),所述雨水进入口(201)上设有用于过滤水体的杂物过滤部(210),所述集雨水腔(200)的内部设有用于过滤水体的杂质过滤部(220),所述杂质过滤部(220)处于所述雨水进入口(201)的下方;所述集雨水腔(200)中插入一过滤水输入管(230),所述过滤水输入管(230)的水流进入部处于所述杂质过滤部(220)的下方;每个所述过滤水输入管(230)的水流排出部与所述蓄水池(100)连通;所述蓄水池(100)下部与池体地下输水管(101)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池体地下输水管(101)上设有用于过滤水体的过滤网膜(10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结构,设置于地下,且用于回收排水沟(10)中的雨水;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回收利用结构,包括:蓄水池(100)和多个雨水收集过滤装置;所述排水沟(10)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所述雨水收集过滤装置,每个所述雨水收集过滤装置包括:集雨水腔(200),所述集雨水腔(200)上设有与所述排水沟(10)的底部连通的雨水进入口(201),所述雨水进入口(201)上设有用于过滤水体的杂物过滤部(210),所述集雨水腔(200)的内部设有用于过滤水体的杂质过滤部(220),所述杂质过滤部(220)处于所述雨水进入口(201)的下方;所述集雨水腔(200)中插入一过滤水输入管(230),所述过滤水输入管(230)的水流进入部处于所述杂质过滤部(220)的下方;每个所述过滤水输入管(230)的水流排出部与所述蓄水池(100)连通;所述蓄水池(100)下部与池体地下输水管(101)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池体地下输水管(101)上设有用于过滤水体的过滤网膜(1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回收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杂质过滤部(220)的横截面的结构与所述集雨水腔(200)的内壁的结构相同,所述杂质过滤部(220)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级配碎石层(221)、中粗砂层(222)和细砂层(223),所述过滤水输入管(230)设置于所述细砂层(223)的下方;所述过滤水输入管(230)的伸入所述集雨水腔(200)中的区段的管壁上设有供水体流通的多个通孔(231),所有的所述通孔(231)构成所述过滤水输入管(230)的水流进入部;所述杂质过滤部(220)还包括无纺土工布,所述无纺土工布包覆于所述过滤水输入管(230)的伸入所述集雨水腔(200)中的区段的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回收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级配碎石层(221)中集料的平均粒径5~15mm;所述中粗砂层(222)中集料的平均粒径大于等于0.35mm;所述细砂层(223)中集料的平均粒径0.35~0.2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回收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杂物过滤部(210)为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少丞傅乾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