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转型型钢混凝土施工电梯基础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71220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8: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周转型型钢混凝土施工电梯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楼板上依次布设楼板找平层、下层承载板、纵向钢梁和横向钢梁,在纵向钢梁和横向钢梁与下层承载板相接处设置高程调节体;在纵向钢梁与横向钢梁围和成的空腔内设置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并在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之间设置橡胶粘结层;在纵向钢梁与横向钢梁上部设置上层承载板,并在上层承载板上设置高程监测体;在楼板下表面设置补强筋板,并在补强筋板下部设置承载支架;承载支架与补强筋板之间设置竖向承载墩,与下层楼面板之间设置压力分散板。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但可以提升施工电梯基础的施工效率和承载能力,而且可以降低电梯基础对楼面板的损坏,还可以有效提升材料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周转型型钢混凝土施工电梯基础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施工电梯井施工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现场拼装方便、受力性能好、对既有结构损伤小的周转型型钢混凝土施工电梯基础施工方法,属于建筑工程领域,适用于施工电梯井施工工程。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施工电梯成为施工中垂直运输不可缺少的工具。高层建筑下部设计大多为地下车库,而施工电梯荷载较大。如何使施工电梯顺利安装、使用、最大限度的减小施工电梯对结构受力、后续施工的影响成为一个难题。目前,在高层建筑中,由于地下室,裙房等诸多原因,施工电梯基础往往不能直接设置到地基上而必须安装在靠近塔楼的地下室顶板上。以往多根据经验在施工电梯基础范围内用支模架加固楼板,基础范围内钢管受力不均匀,后浇带处的梁板在施工电梯使用过程中因承受振动造成梁板大范围开裂。因此需要解决地下室顶板能否满足施工电梯使用荷载要求和施工电梯在使用过程中的振动和冲击荷载对楼板的影响。考虑施工电梯及其基础本身自重外,同时还会有较大的冲击力,容易对地下室顶板回顶,但其回顶传力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容易造成楼板开裂。分析发现,现有电梯基础施工方法虽在适宜的工况下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但尚有如何提升施工效率、改善受力性能等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鉴于此,为提升施工电梯基础的施工效率和承载能力,降低电梯基础对楼面板的损坏,提升材料的利用率。亟待专利技术一种周转型型钢混凝土施工电梯基础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但可以提高现场拼装施工效率,而且可以提升电梯井基础受力性能,还可以降低工程施工对既有结构影响、保护施工环境的周转型型钢混凝土施工电梯基础施工方法。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1)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制备:分别制备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并使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的高度与纵向钢梁和横向钢梁相同;2)楼板找平层和下层承载板铺设:在楼板上依次铺设楼板找平层和下层承载板,并对下层承载板进行堆载预压施工,堆载值为设计荷载的30%~50%;3)纵向钢梁和横向钢梁布设:在横向钢梁上预设预应力拉筋穿过孔;将纵向钢梁与横向钢梁分别吊装至下层承载板上,并使纵向钢梁与横向钢梁垂直相接,在纵向钢梁与横向钢梁相接处设置补强角钢;在纵向钢梁和横向钢梁与下层承载板相接处设置高程调节体;4)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设置:在纵向钢梁与横向钢梁围和成的空腔内设置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在第二填充体的两边各设置一块第一填充体,并使下层承载板上的地锚螺栓穿过第二填充体上的锚栓穿过孔,在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之间设置橡胶粘结层,使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高程上;5)预应力拉筋设置:将预应力拉筋依次穿过横向钢梁、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的预应力拉筋穿过孔;6)上层承载板设置:在纵向钢梁与横向钢梁的上部设置上层承载板,并对上层承载板进行预压;在上层承载板上设置高程监测体;7)补强筋板设置:在楼板下表面设置补强筋板,并使补强筋板的两端延伸至相邻的楼面梁外侧;补强筋板与楼面梁之间设置第一紧固螺栓,与纵向钢梁和横向钢梁通过第一连接螺栓连接;8)承载支架设置:在补强筋板下部设置承载支架,在承载支架与补强筋板之间设置竖向承载墩,与下层楼面板之间设置压力分散板;承载支架的上部承压板与竖向撑杆和斜向撑杆之间设置第一承压板和第一转轴,在竖向撑杆与压力分散板之间设置第二承压板,在斜向撑杆与压力分散板之间设置第二承压板和第二转轴,在第二承压板周边设置滑移限位体;9)预应力拉筋张拉:在横向钢梁与与上层承载板之间设置第二连接螺栓,对预应力拉筋施加张拉力后,将预应力拉筋的两端锚固于横向钢梁上;10)高程调整:采用精密水准仪观测高程监测体的高程,通过高程调节体进行高程调整,使上层承载板的上表面处于水平状态。步骤1)所述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或钢板第一制成,其中第一填充体横断面呈直角梯形,第二填充体横断面成等腰梯形;在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内部设置预应力拉筋穿过孔;在第一填充体内部设置锚栓穿过孔;步骤7)所述补强筋板采用钢板轧制而成,沿楼板和楼面梁的下表面布设,与楼板粘贴连接,与楼面梁通过紧固螺栓连接。步骤8)所述由上部承压板、竖向撑杆、斜向撑杆和压力分散板组成,其中上部承压板与竖向撑杆和斜向撑杆之间设置第一承压板和第一转轴,在竖向撑杆与压力分散板之间设置第二承压板,在斜向撑杆与压力分散板之间设置第二承压板和第二转轴。步骤10)所述高程调节体采用钢材整体轧制而成,横断面设置多个高程调节台阶,相邻高程调节台阶的高差为2mm~5mm。步骤10)所述高程监测体由底部横板、连接杆、顶部凸板和盖帽组成,在底部横板上设置盖帽连接槽,并使连接杆与底部横板和顶部凸板垂直相接。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电梯井基础无需进行现浇施工,可大幅提升现场施工效率。(2)本专利技术根据结构受力设置了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并在第一填充体、第二填充体及横向钢梁之间设置了预应力拉筋,可有效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3)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高程调节体,可快速调节电梯基础的顶面高程。(4)承载支架设置可将荷载传递至下层楼面,可实现上下楼层的共同受力,减小电梯荷载对既有结构的破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周转型型钢混凝土施工电梯基础施工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布设平面示意图;图3是图1高程监测体断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周转型型钢混凝土施工电梯基础施工流程图。图中:1-第一填充体;2-第二填充体;3-纵向钢梁;4-横向钢梁;5-预应力拉筋穿过孔;6-锚栓穿过孔;7-楼板找平层;8-下层承载板;9-补强角钢;10-第一连接螺栓;11-高程调节体;12-地锚螺栓;13-橡胶粘结层;14-预应力拉筋;15-上层承载板;16-高程监测体;17-补强筋板;18-楼板;19-楼面梁;20-紧固螺栓;21-承载支架;22-竖向承载墩;23-压力分散板;24-上部承压板;25-竖向撑杆;26-斜向撑杆;27-第一承压板;28-第一转轴;29-第二承压板;30-第二转轴;31-滑移限位体;32-第二连接螺栓;33-高程调节台阶;34-底部横板;35-连接杆;36-顶部凸板;37-盖帽;38-盖帽连接槽;39-下层楼面板。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的设计及施工技术要求、承载支架制作及安装施工技术要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浇筑施工技术要求、预应力拉筋的设计及施工技术要求、施工电梯安装施工技术要求等,本实施方式中不再赘述,重点阐述本专利技术涉及方法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周转型型钢混凝土施工电梯基础施工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第一填充体和第二填充体布设平面示意图,图3是图1高程监测体断面示意图。参照图1~图3所示的周转型型钢混凝土施工电梯基础,在楼板18上依次布设楼板找平层7、下层承载板8、纵向钢梁3和横向钢梁4,在纵向钢梁3与横向钢梁4围和成的空腔内设置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并使下层承载板8上的地锚螺栓12穿过第二填充体2上的锚栓穿过孔6,在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之间设置橡胶粘结层13;将预应力拉筋14穿过横向钢梁4、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的预应力拉筋穿过孔5;在上层承载板15上设置高程监测体16;在楼板18下表面设置补强筋板17,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周转型型钢混凝土施工电梯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施工步骤:1)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制备:分别制备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并使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的高度与纵向钢梁(3)和横向钢梁(4)相同;2)楼板找平层(7)和下层承载板(8)铺设:在楼板(18)上依次铺设楼板找平层(7)和下层承载板(8),并对下层承载板(8)进行堆载预压施工,堆载值为设计荷载的30%~50%;3)纵向钢梁(3)和横向钢梁(4)布设:在横向钢梁(4)上预设预应力拉筋穿过孔(5);将纵向钢梁(3)与横向钢梁(4)分别吊装至下层承载板(8)上;使纵向钢梁(3)与横向钢梁(4)垂直相接,并在纵向钢梁(3)与横向钢梁(4)相接处设置补强角钢(9);在纵向钢梁(3)和横向钢梁(4)与下层承载板(8)相接处设置高程调节体(11);4)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设置:在纵向钢梁(3)与横向钢梁(4)围和成的空腔内设置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在第二填充体(2)的两边各设置一块第一填充体(1),并使下层承载板(8)上的地锚螺栓(12)穿过第二填充体(2)上的锚栓穿过孔(6),在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之间设置橡胶粘结层(13),使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高程上;5)预应力拉筋(14)设置:将预应力拉筋(14)依次穿过横向钢梁(4)、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的预应力拉筋穿过孔(5);6)上层承载板(15)设置:在纵向钢梁(3)与横向钢梁(4)的上部设置上层承载板(15),并对上层承载板(15)进行预压;在上层承载板(15)上设置高程监测体(16);7)补强筋板(17)设置:在楼板(18)下表面设置补强筋板(17),并使补强筋板(17)的两端延伸至相邻的楼面梁(19)外侧;补强筋板(17)与楼面梁(19)之间设置紧固螺栓(20),与纵向钢梁(3)和横向钢梁(4)通过第一连接螺栓(10)连接;8)承载支架(21)设置:在补强筋板(17)下部设置承载支架(21),在承载支架(21)与补强筋板(17)之间设置竖向承载墩(22),与下层楼面板(39) 之间设置压力分散板(23);承载支架(21)的上部承压板(24)与竖向撑杆(25)和斜向撑杆(26)之间设置第一承压板(27)和第一转轴(28),在竖向撑杆(25)与压力分散板(23)之间设置第二承压板(29),在斜向撑杆(26)与压力分散板(23)之间设置第二承压板(29)和第二转轴(30),在第二承压板(29)周边设置滑移限位体(31);9)预应力拉筋(14)张拉:在横向钢梁(4)与上层承载板(15)之间设置第二连接螺栓(32),对预应力拉筋(14)施加张拉力后,将预应力拉筋(14)的两端锚固于横向钢梁(4)上;10)高程调整:采用精密水准仪观测高程监测体(16)的高程,通过高程调节体(11)进行高程调整,使上层承载板(15)的上表面处于水平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周转型型钢混凝土施工电梯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施工步骤:1)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制备:分别制备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并使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的高度与纵向钢梁(3)和横向钢梁(4)相同;2)楼板找平层(7)和下层承载板(8)铺设:在楼板(18)上依次铺设楼板找平层(7)和下层承载板(8),并对下层承载板(8)进行堆载预压施工,堆载值为设计荷载的30%~50%;3)纵向钢梁(3)和横向钢梁(4)布设:在横向钢梁(4)上预设预应力拉筋穿过孔(5);将纵向钢梁(3)与横向钢梁(4)分别吊装至下层承载板(8)上;使纵向钢梁(3)与横向钢梁(4)垂直相接,并在纵向钢梁(3)与横向钢梁(4)相接处设置补强角钢(9);在纵向钢梁(3)和横向钢梁(4)与下层承载板(8)相接处设置高程调节体(11);4)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设置:在纵向钢梁(3)与横向钢梁(4)围和成的空腔内设置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在第二填充体(2)的两边各设置一块第一填充体(1),并使下层承载板(8)上的地锚螺栓(12)穿过第二填充体(2)上的锚栓穿过孔(6),在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之间设置橡胶粘结层(13),使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高程上;5)预应力拉筋(14)设置:将预应力拉筋(14)依次穿过横向钢梁(4)、第一填充体(1)和第二填充体(2)的预应力拉筋穿过孔(5);6)上层承载板(15)设置:在纵向钢梁(3)与横向钢梁(4)的上部设置上层承载板(15),并对上层承载板(15)进行预压;在上层承载板(15)上设置高程监测体(16);7)补强筋板(17)设置:在楼板(18)下表面设置补强筋板(17),并使补强筋板(17)的两端延伸至相邻的楼面梁(19)外侧;补强筋板(17)与楼面梁(19)之间设置紧固螺栓(20),与纵向钢梁(3)和横向钢梁(4)通过第一连接螺栓(10)连接;8)承载支架(21)设置:在补强筋板(17)下部设置承载支架(21),在承载支架(21)与补强筋板(17)之间设置竖向承载墩(22),与下层楼面板(39)之间设置压力分散板(23);承载支架(21)的上部承压板(24)与竖向撑杆(25)和斜向撑杆(26)之间设置第一承压板(27)和第一转轴(28),在竖向撑杆(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泉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江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