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桩锚支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1207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8: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桩锚支护装置,包括支护桩、冠梁、第一锚索和第二锚索,冠梁包括竖直冠梁和分别与竖直冠梁两端连接的水平冠梁,竖直冠梁和水平冠梁分别沿着建筑物的三个侧面设置;支护桩包括竖直支护桩和水平支护桩,竖直支护桩与竖直冠梁固定连接,水平支护桩与水平冠梁固定连接;第一锚索的一端水平固定于竖直冠梁上,第一锚索的另一端水平固定于水平冠梁上;第二锚索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竖直冠梁上,第二锚索的另一端倾斜插装入土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桩锚支护装置的施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水平冠梁通过第一锚索对竖直冠梁施加拉力而提高竖直冠梁的水平承载能力,并且水平冠梁将受到的作用力传递到水平支护桩上,提高了竖直支护桩的水平载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桩锚支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
,涉及一种桩锚支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尤其是指一种桩锚支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桩锚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新兴的支护技术。相对于传统支护,锚索在承载能力方面、在大跨度断面的支护上和对冒顶区域的支护上具有更好的使用性能。并且在适用性方面,桩锚支护适用广泛,能应用于复杂的土层中。总而言之,桩锚支护具有诸多优点。现有的桩锚支护采用锚杆和锚索连接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锚索1使用数量大,而锚索1通常无法被回收,导致了桩锚支护结构的经济投入成本高。并且在基坑101周边存在较近的建筑物102时,锚索1的使用会影响到建筑物102底下的桩基础103,从而影响建筑物102的结构安全。而如果不采用锚索1的结构,仅靠单排桩2作支护,则单排桩2的水平支撑力又不足,难以承载建筑物102给单排桩2带来的荷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锚索提供水平力不足以及占用范围大,导致结构复杂、施工量大和成本增高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用面积小和人工成本低的桩锚支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一种桩锚支护装置,包括支护桩、冠梁、第一锚索和第二锚索,所述支护桩设为多个,且沿基坑的边缘设置,支护桩的一端插入土体内,支护桩的另一端上设有冠梁;所述支护桩的侧面与土体接触,支护桩的另一侧面与基坑相对应;所述冠梁包括竖直冠梁和分别与竖直冠梁两端连接的水平冠梁,竖直冠梁和水平冠梁分别沿着建筑物的三个侧面设置;所述支护桩包括竖直支护桩和水平支护桩,竖直支护桩与竖直冠梁固定连接,水平支护桩与水平冠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锚索的一端水平固定于竖直冠梁上,第一锚索的另一端水平固定于水平冠梁上;所述第二锚索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竖直冠梁上,第二锚索的另一端倾斜插装入土体内。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竖直冠梁上设有向基坑方向突出的弧形冠梁。进一步地,所述支护桩和冠梁通过混凝土浇筑制成。进一步地,所述弧形冠梁通过混凝土浇筑制成。一种无撑支护装置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测量放线,以确定支护桩的位置;2)以固定间隔挖土,分段构筑护壁;3)吊放钢筋笼;4)向支护桩浇灌混凝土;5)在支护桩上设置冠梁和弧形冠梁,并在竖直冠梁和弧形冠梁上预留锚头位置;然后绑扎钢筋,安装模板,向冠梁和弧形冠梁浇筑混凝土;6)在凹槽内设置锚索,将第二锚索的一端倾斜打入土体中,第二锚索的另一端竖直冠梁上的锚头连接锁定,完成张拉;7)在弧形冠梁上设置锚索,第一锚索的两端固定在建筑物两侧的水平冠梁上进行锁定,完成张拉。实施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锚索的一端水平固定于竖直冠梁上,第一锚索的另一端水平固定于水平冠梁上。当土体对竖直冠梁产生压力时,处于冠梁上的第一锚索受到拉力。水平冠梁通过第一锚索对竖直冠梁施加拉力而提高竖直冠梁的水平承载能力,并且水平冠梁受到的作用力将传递到水平支护桩上,解决了竖直支护桩的水平支撑力不足,难以承载建筑物带来的荷载的问题。2、本专利技术本支护装置采用竖直冠梁和水平冠梁分别沿着建筑物的三个侧面设置的结构,使得建筑物所产生的压力能均匀地传递到竖直冠梁和水平冠梁上。并且第二锚索只设于竖直冠梁的两端上。第二锚索无需穿过建筑物的地基,使得第二锚索能方便和安全地倾斜插装入土体内而不会受建筑物地基的影响,通过第二锚索的拉力作用而为支护桩提供足够的水平支撑力,以承载建筑物给支护桩带来的荷载,既方便了第二锚索的施工,又能保护建筑物地基的安全。由于第一锚索的作用,竖直冠梁在受到土体的水平压力时,竖直冠梁将压力通过第一锚索传递到水平冠梁上,而水平冠梁将受到的作用力传递到水平支护桩上,从而实现提高竖直冠梁水平抗力的目的,所以本结构在减少第二锚索的使用数量的同时,能保证竖直冠梁的水平抗载能力,并且第二锚索的施工不会与建筑物地基产生相互影响和限制的情况,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和施工成本低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现在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桩锚支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侧视图;图5是图3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参照图3至图5,本实施例涉及支护装置,包括支护桩1、冠梁2、第一锚索3和第二锚索4,所述支护桩1设为多个,且沿基坑10的边缘设置,支护桩1的一端插入土体11内,支护桩1的另一端上设有冠梁2;所述支护桩1的侧面与土体11接触,支护桩1的另一侧面与基坑10相对应;所述冠梁2包括竖直冠梁21和分别与竖直冠梁21两端连接的水平冠梁22,竖直冠梁21和水平冠梁22分别沿着建筑物12的三个侧面设置;所述支护桩1包括竖直支护桩15和水平支护桩16,竖直支护桩15与竖直冠梁21固定连接,水平支护桩16与水平冠梁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锚索3的一端水平固定于竖直冠梁21上,第一锚索3的另一端水平固定于水平冠梁22上;所述第二锚索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竖直冠梁21上,第二锚索4的另一端倾斜插装入土体11内。本装置的第一锚索3的一端水平固定于竖直冠梁21上,第一锚索3的另一端水平固定于水平冠梁22上。当土体11对竖直冠梁21产生压力时,处于冠梁2上的第一锚索3受到拉力。水平冠梁22通过第一锚索3对竖直冠梁21施加拉力而提高竖直冠梁21的水平承载能力,并且水平冠梁22受到的作用力将传递到水平支护桩16上,解决了竖直支护桩15的水平支撑力不足,难以承载建筑物12带来的荷载的问题。如图2至图4所示,本支护装置采用竖直冠梁21和水平冠梁22分别沿着建筑物12的三个侧面设置的结构,使得建筑物12所产生的压力能均匀地传递到竖直冠梁21和水平冠梁22上。并且第二锚索4只设于竖直冠梁21的两端上。第二锚索4无需穿过建筑物12的地基,使得第二锚索4能方便和安全地倾斜插装入土体11内而不会受建筑物12地基的影响,通过第二锚索4的拉力作用而为支护桩1提供足够的水平支撑力,以承载建筑物12给支护桩1带来的荷载,既方便了第二锚索4的施工,又能保护建筑物12地基的安全。由于第一锚索3的作用,竖直冠梁21在受到土体11的水平压力时,竖直冠梁21将压力通过第一锚索3传递到水平冠梁22上,而水平冠梁22将受到的作用力传递到水平支护桩16上,从而实现提高竖直冠梁22水平抗力的目的,所以本结构在减少第二锚索4的使用数量的同时,能保证竖直冠梁21的水平抗载能力,并且第二锚索4的施工不会与建筑物12地基产生相互影响和限制的情况,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和施工成本低的优点。所述支护桩1和冠梁2通过混凝土浇筑制成。所述竖直冠梁21上设有向基坑10方向突出的弧形冠梁23。所述弧形冠梁23通过混凝土浇筑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桩锚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桩、冠梁、第一锚索和第二锚索,所述支护桩设为多个,且沿基坑的边缘设置,支护桩的一端插入土体内,支护桩的另一端上设有冠梁;所述支护桩的侧面与土体接触,支护桩的另一侧面与基坑相对应;所述冠梁包括竖直冠梁和分别与竖直冠梁两端连接的水平冠梁,竖直冠梁和水平冠梁分别沿着建筑物的三个侧面设置;所述支护桩包括竖直支护桩和水平支护桩,竖直支护桩与竖直冠梁固定连接,水平支护桩与水平冠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锚索的一端水平固定于竖直冠梁上,第一锚索的另一端水平固定于水平冠梁上;所述第二锚索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竖直冠梁上,第二锚索的另一端倾斜插装入土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桩锚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桩、冠梁、第一锚索和第二锚索,所述支护桩设为多个,且沿基坑的边缘设置,支护桩的一端插入土体内,支护桩的另一端上设有冠梁;所述支护桩的侧面与土体接触,支护桩的另一侧面与基坑相对应;所述冠梁包括竖直冠梁和分别与竖直冠梁两端连接的水平冠梁,竖直冠梁和水平冠梁分别沿着建筑物的三个侧面设置;所述支护桩包括竖直支护桩和水平支护桩,竖直支护桩与竖直冠梁固定连接,水平支护桩与水平冠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锚索的一端水平固定于竖直冠梁上,第一锚索的另一端水平固定于水平冠梁上;所述第二锚索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竖直冠梁上,第二锚索的另一端倾斜插装入土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桩锚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冠梁上设有向基坑方向突出的弧形冠梁。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仕华陈俊涛齐添林坚鹏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