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转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1022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7: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械转台。所述机械转台包括中转轴、沿所述中转轴轴线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底座、转动机构、顶板以及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且与所述底座平行设置的工作板,所述中转轴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套设于所述中转轴,所述中转轴远离所述底座的端部呈圆球面,所述圆球面与所述顶板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机械转台,轴承转动时摩擦系数小,转动更流畅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械转台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台,尤其涉及一种机械转台。
技术介绍
机械设备中,机械转台作为一种起到回转支承作用的设备,因其高效、经济、精准、耐用的特性,在各大领域都有使用。近年来,机械转台已经逐渐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然而现有机械转台轴向的主要受力点在中转轴的两点平面上,轴承转动时候摩擦接触面积大,导致摩擦系数加大,增加阻力、在承受一定压力情况下无法完成流畅的转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机械转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摩擦系数小、转动更流畅稳定的机械转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机械转台,包括中转轴、沿所述中转轴轴线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底座、转动机构、顶板以及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且与所述底座平行设置的工作板,所述中转轴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套设于所述中转轴,所述中转轴远离所述底座的端部呈圆球面,所述圆球面与所述顶板接触。优选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一轴承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轴承、夹设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的间隔块及连接于所述间隔块靠近所述第一轴承一端的保持架。优选的,所述转动机构套设于所述中转轴的轴颈处,所述第一轴承靠近所述圆球面。优选的,所述第一轴承及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中转轴为紧配合。优选的,所述工作板包括本体及连接于所述间隔块用于将所述本体与所述转动机构固定的连接体。优选的,所述本体包括设于其相对于所述底座一侧转动的多个转动轮。优选的,所述顶板与所述圆球面接触的一侧为平面。优选的,所述顶板包括设于其与所述工作板相对一侧且与所述圆球面配合的弧形凹槽,所述圆球面至少部分内嵌设于所述弧形凹槽内。与相关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机械转台,具有如下有益效益:首先,通过将机械转台的中转轴的顶部设置成圆球面,所述圆球面与所述顶板接触,与相关技术相比,该机械转台工作时中转轴与顶板的接触面积、摩擦系数、摩擦阻力都变小,使得机械转台在承受较大的轴向压力时,能够连续流畅的工作。其次,通过在转动装置中设置两个轴承,且在两个所述轴承之间添加间隔块使两个轴承独立工作,增加了机械转台的稳定性及流畅性。最后,通过将所述第一轴承及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中转轴之间的配合方式选择为紧配合,减小了轴承在径向受力面与中转轴之间的间隙,从而可提高机械转台工作时的稳定性,增加轴承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机械转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机械转台沿A-A线的剖视图;图3为图2所示机械转台中B部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机械转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机械转台沿C-C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请同时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机械转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机械转台沿A-A线的剖视图,图3为图2所示机械转台中B部放大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机械转台100包括底座1、中转轴2、转动机构3、工作板4、顶板5。所述底座1用于固定所述中转轴2,所述转动机构3套设于所述中转轴2的轴颈处并与所述中转轴2配合连接,所述工作板4固定于所述转动机构3,所述顶板5与所述中转轴2的一端抵接,且所述底座1、所述工作板4和所述顶板5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底座1位于整个机械转台的最底端,所述底座1靠近地面的一侧设有圆形凹面11,所述中转轴2的一端沿径向设有与所述圆形凹面11配合的圆形凸面21,且所述圆形凹面11圆心处设有一通孔(未标号),所述通孔的孔径等于所述中转轴2的轴径。所述中转轴2穿过所述通孔且通过所述圆形凸面21及所述圆形凹面11固定于所述底座1。所述中转轴2垂直于所述底座1设置,且其一端与所述底座1固定连接,另一端呈圆球面,所述圆球面与所述顶板5抵接接触。所述转动机构3包括第一轴承31、与所述第一轴承31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轴承32、夹设于所述第一轴承31与所述第二轴承32的间隔块33及连接于所述间隔块33靠近所述第一轴承31一端的保持架34。所述间隔块33主要起分离所述第一轴承31及所述第二轴承32的作用,同时将所述保持架34及所述工作板4连接成一整体。所述间隔块33配合所述保持架34将所述第一轴承31包裹在所述间隔块33与所述中转轴2形成的间隙内。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轴承31及所属第二轴承32与所述中转轴2之间的配合方式为紧配合。所述工作板4包括本体41及连接体42。所述本体41通过所述连接体42与所述间隔块33及第二轴承32连接,且平行于所述底座1。所述连接体42包括连接部421、主体422及托体423,所述连接部421用于连接所述本体41及所述间隔块33,所述托体423支撑所述第二轴承32,所述连接体42配合所述间隔块33将所述第二轴承32半包裹于所述连接体42与所述中转轴2形成的间隙内。所述本体41包括设于所述本体41的多个转动轮411。所述转动轮411设于所述本体41朝向地面的一侧,且分布于所述本体41的四周,用于移动所述机械转台100。优选的,所述本体41远离地面一侧还设有多个外接装置孔(未标号)或凹槽(未标号),用于装设其他装置。所述顶板5用于保证所述中转轴2始终垂直于所述工作板4旋转。所述顶板5包括设于其与所述工作板4相对一侧且与所述圆球面配合的弧形凹槽51,所述圆球面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弧形凹槽51内。具体的,因改进了所述中转轴2与所述顶板5连接的端部的形状结构,从而减小所述中转轴2与所述顶板5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摩擦阻力,增加所述中转轴2在承受一定轴向压力时顺畅转动的能力。实施例二:请同时参阅图4和图5,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机械转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机械转台沿C-C线的剖视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机械转台200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机械转台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所述顶板5a与所述圆球面接触的侧面形状。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板5a与所述圆球面接触的侧面为平面,使所述顶板5a与所述中转轴2a的接触方式为点接触。所述顶板5a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中转轴2a的中线轴线重合,使得所述机械转台200在转动时所述中转轴2a与所述顶板5a的接触面积更小,旋转起来更为流畅。与相关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机械转台,具有如下有益效益:首先,通过将机械转台的中转轴的顶部设置成圆球面,所述圆球面与所述顶板接触,与相关技术相比,该机械转台工作时中转轴与顶板的接触面积、摩擦系数、摩擦阻力都变小,使得机械转台在承受较大的轴向压力时,能够连续流畅的工作。其次,通过在转动装置中设置两个轴承,且在两个所述轴承之间添加间隔块使两个轴承独立工作,增加了机械转台的稳定性及流畅性。最后,通过将所述第一轴承及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中转轴之间的配合方式选择为紧配合,减小了轴承在径向受力面与中转轴之间的间隙,从而可提高机械转台工作时的稳定性,增加轴承的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械转台,包括中转轴、沿所述中转轴轴线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底座、转动机构、顶板以及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且与所述底座平行设置的工作板,所述中转轴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套设于所述中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轴远离所述底座的端部呈圆球面,所述圆球面与所述顶板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械转台,包括中转轴、沿所述中转轴轴线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底座、转动机构、顶板以及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且与所述底座平行设置的工作板,所述中转轴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套设于所述中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轴远离所述底座的端部呈圆球面,所述圆球面与所述顶板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转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一轴承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轴承、夹设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的间隔块及连接于所述间隔块靠近所述第一轴承一端的保持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转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套设于所述中转轴的轴颈处,所述第一轴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星宁世江陈少帅麦嘉文乔堂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盟科创深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