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重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0645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5: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起重设备,包括:底盘和臂架组件,底盘包括轨道、设在轨道上分别位于臂架组件下方前部和后部区域的多个第一平衡台车(2)以及多个第二平衡台车(2’);在小重量吊装工况下,每个第一平衡台车(2)均包括平衡梁和两个沿轨道延伸方向设置的台车,平衡梁搭接在两个台车上方;在超重吊装工况下,每个第一平衡台车(2)扩展增加平衡梁和台车,增加的台车位于原有台车沿轨道延伸方向的外侧,至少部分增加的平衡梁搭接于增加的台车和原有平衡梁的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根据实际吊重需求配置起重设备的吊装能力,既能在吊重量较小时避免吊装能力的浪费,又能在超重吊重时通过结构扩展增加吊装能力,同时还能降低对地面的接地比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起重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起重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国际能源和石化工程建设领域的快速发展,工程中模块化、大型化和一体化吊装要求不断提高,对起重机设备起重量和起重力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大型起重设备是一种新形式的起重机,具有起重量和起重力矩大的优势,经常被用作超大超重件的吊装。在整机的构成中,底盘系统占整机中约1/3的成本。随着目前超大超重件施工不断增多,在超大超重件吊装过程中地基的处理是一个难题,且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需要花费较大的代价方能解决,地面需要承受的接地比压越大所要花费的代价也越大。在目前常用的全回转式环轨起重机中,前后平衡台车采用相同方式布置,配重固定在平台上,不可移动,一般通过增加平台配重重量、强化整机结构或调整轨道直径大小来提升整机的承载能力。此种方式环轨起重机起重力矩的变化是通过调整前台车与配重之间的距离实现的,整个转换过程非常复杂。对于此种起重机,承载能力的提升仅能通过更换强化的结构件、增加配重数量或调整轨道直径,承载能力提升有限,成本较大,部件通用性差,利用率不高,且受制于运输条件的限制,结构件也不可能无限制的加强。而且,在通过结构件加强提高起重能力后,接地比压也增大,对地基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满足超重件吊装的情况下,在小吊重量工况时,又会造成起重能力浪费,毕竟超重件的吊装工况在实际工作时的使用频率并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起重设备,能够同时满足起重设备在不同吊重量下的需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起重设备,包括底盘和臂架组件,底盘包括轨道和多个第一平衡台车,多个第一平衡台车设在轨道上且位于臂架组件下方的前部区域;在小重量吊装工况下,每个第一平衡台车均包括平衡梁和两个沿轨道延伸方向设置的台车,平衡梁搭接在两个台车上方;在超重吊装工况下,每个第一平衡台车扩展增加平衡梁和台车,增加的台车位于原有台车沿轨道延伸方向的外侧,至少部分增加的平衡梁搭接于增加的台车和原有平衡梁的上方。进一步地,在超重吊装工况下,每增加一个台车就相应增加一个平衡梁,增加的平衡梁搭接在增加台车和底下一级平衡梁的下方。进一步地,在小重量吊装工况下,每个第一平衡台车中包括第一平衡梁和两个第一台车,第一平衡梁搭接在两个第一台车上方;在超重吊装工况下,每个第一平衡台车扩展增加第二平衡梁和第二台车,第二台车位于第一台车沿轨道延伸方向的外侧,第二平衡梁搭接在第二台车和第一平衡梁上方。进一步地,增加的平衡梁包括相互连接的主承载部和抵接部,主承载部搭接在底部的平衡梁上,抵接部从与主承载部连接的一端至自由端截面积渐缩,且相对于主承载部向下倾斜,直至抵接部的自由端与增加台车的顶面接触。进一步地,在超重吊装工况下,每个第一平衡台车扩展增加的台车为偶数个,增加的平衡梁包括上级平衡梁和下级平衡梁,下级平衡梁与原有平衡梁结构相同且将增加的台车两两搭接,上级平衡梁搭接在各个下级平衡梁上。进一步地,轨道为环形轨道,第一平衡台车和第二平衡台车在内环轨道和外环轨道上并排设置,内环轨道和外环轨道上相应位置的平衡台车结构相同。进一步地,底盘还包括多个第二平衡台车,多个第二平衡台车设在轨道上且位于臂架组件下方的后部区域。进一步地,在超重吊装工况下,每个第二平衡台车也扩展增加平衡梁和台车,增加的台车位于原有台车沿轨道方向的外侧,增加的平衡梁搭接在增加的台车和底部平衡梁的上方。进一步地,底盘还包括回转平台,回转平台包括:后车平台,支撑于多个第二平衡台车上;前车平台,支撑于多个第一平衡台车上;和纵梁,连接于前车平台与后车平台之间;其中,在小重量吊装工况下,前车平台包括第一横梁段和两个支撑台,第一横梁段位于两个支撑台之间,纵梁与第一横梁段连接;在超重吊装工况下,第一横梁段的两端扩展增加第二横梁段,第二横梁段与相应侧的支撑台连接。进一步地,纵梁包括多个安装段,在小重量吊装工况下,各个安装段形成整体与轨道所在平面平行的纵梁;在超重吊装工况下,与前车平台连接的安装段相对于轨道所在平面倾斜设置,且安装段与前车平台连接的第一端高于与相邻安装段连接的第二端。进一步地,臂架系统包括两个桅杆和两个主臂,两个主臂的底端分别连接在一个支撑台上,两个桅杆的底端分别连接在一个支撑台上。进一步地,臂架组件包括两个主臂,两个主臂在顶部与底部的位置对应连接;其中,在小重量吊装工况下,两个主臂底部的位置通过两个沿长度方向相连的第一连接杆段连接;在超重吊装工况下,两个主臂底部的位置扩展增加第一连接杆段;或者臂架组件包括两个副臂,两个副臂在顶部与底部的位置对应连接;其中,在小重量吊装工况下,两个副臂底部的位置通过两个沿长度方向相连的第一连接杆段连接;在超重吊装工况下,两个副臂底部的位置扩展增加第一连接杆段。进一步地,臂架系统包括两个主臂、两个桅杆和两个牵拉件,桅杆的底端在底盘上邻近相应主臂的底端铰接,顶端通过牵拉件与相应主臂的顶端连接,两个桅杆的顶部与底部之间对应连接;其中,在小重量吊装工况下,位于桅杆底部的位置设有两个第二连接杆段;在超重吊装工况下,位于桅杆底部的两个第二连接杆段之间扩展增加第二连接杆段。进一步地,臂架系统包括两个主臂和两个桅杆,两个主臂和/或两个桅杆在超重吊装工况下从顶部至底部呈梯形结构。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起重设备,在超重吊装工况下至少扩展增加第一平衡台车中的平衡梁和台车,以增加第一平衡台车的支撑跨距,可以根据实际吊重的需求配置起重设备的吊装能力,既能在吊重量较小时减小吊装能力的浪费,又能在超重吊重时通过结构扩展增加吊装能力,同时还能降低对地面的接地比压,从而降低地基处理的难度及成本。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起重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起重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A和图3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起重设备中的回转平台在小重量吊装工况和超重吊装工况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起重设备中回转平台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起重设备在小重量吊装工况下平衡台车的设置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起重设备在超重吊装工况下平衡台车的设置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第一平衡台车放大图;图8为图7中第一平衡台车的受力图;图9A和图9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中平衡台车在小重量吊装工况和超重吊装工况下的接地面积示意图;图10A和图10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中平衡台车在小重量吊装工况和超重吊装工况下平衡台车布局的支撑跨距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起重设备中底盘的结构示意图;图12A和12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起重设备中的桅杆在小重量吊装工况和超重吊装工况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3A和13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起重设备中的主臂在小重量吊装工况和超重吊装工况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起重设备在小重量吊装工况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起重设备在超重吊装工况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和臂架组件,所述底盘包括轨道和多个第一平衡台车(2),多个所述第一平衡台车(2)设在所述轨道上且位于臂架组件下方的前部区域;在小重量吊装工况下,每个所述第一平衡台车(2)均包括平衡梁和两个沿轨道延伸方向设置的台车,所述平衡梁搭接在两个所述台车上方;在超重吊装工况下,每个所述第一平衡台车(2)扩展增加平衡梁和台车,增加的所述台车位于原有台车沿所述轨道延伸方向的外侧,至少部分增加的所述平衡梁搭接于增加的台车和原有平衡梁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和臂架组件,所述底盘包括轨道和多个第一平衡台车(2),多个所述第一平衡台车(2)设在所述轨道上且位于臂架组件下方的前部区域;在小重量吊装工况下,每个所述第一平衡台车(2)均包括平衡梁和两个沿轨道延伸方向设置的台车,所述平衡梁搭接在两个所述台车上方;在超重吊装工况下,每个所述第一平衡台车(2)扩展增加平衡梁和台车,增加的所述台车位于原有台车沿所述轨道延伸方向的外侧,至少部分增加的所述平衡梁搭接于增加的台车和原有平衡梁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超重吊装工况下,每增加一个所述台车就相应增加一个平衡梁,增加的平衡梁搭接在增加台车和底下一级平衡梁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小重量吊装工况下,每个所述第一平衡台车(2)中包括第一平衡梁(22)和两个第一台车(21),所述第一平衡梁(22)搭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台车(21)上方;在超重吊装工况下,每个所述第一平衡台车(2)扩展增加第二平衡梁(24)和第二台车(23),所述第二台车(23)位于所述第一台车(21)沿所述轨道延伸方向的外侧,所述第二平衡梁(24)搭接在所述第二台车(23)和第一平衡梁(22)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增加的所述平衡梁包括相互连接的主承载部(241)和抵接部(242),所述主承载部(241)搭接在底部的平衡梁上,所述抵接部(242)从与主承载部(241)连接的一端至自由端截面积渐缩,且相对于所述主承载部(241)向下倾斜,直至所述抵接部(242)的自由端与增加台车的顶面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超重吊装工况下,每个所述第一平衡台车(2)扩展增加的台车为偶数个,增加的平衡梁包括上级平衡梁和下级平衡梁,所述下级平衡梁与原有平衡梁结构相同且将增加的台车两两搭接,所述上级平衡梁搭接在各个下级平衡梁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为环形轨道,所述第一平衡台车(2)和第二平衡台车(2’)在内环轨道(31)和外环轨道(32)上并排设置,所述内环轨道(31)和外环轨道(32)上相应位置的所述平衡台车结构相同。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还包括多个第二平衡台车(2’),多个所述第二平衡台车(2’)设在所述轨道上且位于臂架组件下方的后部区域。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超重吊装工况下,每个所述第二平衡台车(2’)也扩展增加平衡梁和台车,增加的所述台车位于原有台车沿所述轨道方向的外侧,增加的所述平衡梁搭接在增加的台车和底部平衡梁的上方。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起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江平孟进军周玉龙余钦伟章琢李云青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