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用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0282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4:20
水陆两用自行车为交通工具。车体与前叉活连接,前叉与浮支撑细管由车轴固定,浮支撑粗管与前浮箱固定,支撑外管与前叉、内管与浮支撑细管固定,前浮箱与挂钩、车把与挂环固定,挂钩与挂环钩挂;车体与座支撑、座支撑上端与弹簧架、弹簧架与车座及斜支撑上端、斜支撑下端与低位、低位及高位与座支撑固定;后轴与折叠架内侧边、车体与尾架、尾架下端与折叠架内侧边、折叠架外侧架与横支撑、横支撑与后浮箱、后浮箱与互挂钩、尾架与拆卸杆、拆卸杆下端与横支撑外端固定;后轴与支架固定,支架与活支架轴销活连接,弹簧与支架及活支架、活支架与摩擦轮及变速箱固定,后外胎与摩擦轮摩擦活连接,摩擦轮、变速箱、螺旋桨固定。用于水陆交通。结构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陆两用自行车
本专利技术水陆两用自行车,涉及交通工具

技术介绍
自行车的样式可说是多种多样,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水陆两用自行车,对于水陆两用自行车而言的关键是前后浮箱的收放、车座的调节、驱动方式及相应的传动方式。已有公知技术及现状存在的不足、缺陷与弊端是:明轮驱动,在水上行驶速度慢、操作不灵活,在陆地上行驶不能达到整体组合,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水陆两用”。基于专利技术人的工作经验及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在认真而充分的调查、了解、分析、总结、研究已有公知技术及现状基础上,从实际应用出发,采取“水陆两用”关键技术,研制成功了“水陆两用自行车”,解决了已有公知技术及现状存在的不足、缺陷与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采用“水陆两用”关键技术,其车体与前叉活连接,前叉与浮支撑细管由车轴固定,浮支撑粗管与前浮箱固定,支撑外管与前叉、内管与浮支撑细管固定,前浮箱与挂钩、车把与挂环固定,挂钩与挂环钩挂;车体与座支撑、座支撑上端与弹簧架、弹簧架与车座及斜支撑上端、斜支撑下端与低位、低位及高位与座支撑固定;后轴与折叠架内侧边、车体与尾架、尾架下端与折叠架内侧边、折叠架外侧架与横支撑、横支撑与后浮箱、后浮箱与互挂钩、尾架与拆卸杆、拆卸杆下端与横支撑外端固定;后轴与支架固定,支架与活支架轴销活连接,弹簧与支架及活支架、活支架与摩擦轮及变速箱固定,后外胎与摩擦轮摩擦活连接,摩擦轮、变速箱、螺旋桨固定。通过本专利技术达到的目的是:⑴、本专利技术采用“水陆两用”关键技术,提供了“水陆两用自行车”新装置。⑵、本专利技术设置有由车体、前叉、支撑、浮支撑、前浮箱、挂钩、挂环共同构成的“水陆两用自行车的收放式前浮箱装置”;A、如在水上行走使用时,前叉下端与浮支撑细管的上端由车轴固定连接,浮支撑粗管的下端与前浮箱固定连接,内管从外管拉出后之支撑的外管与前叉、且支撑的内管与浮支撑的细管均固定连接,以此所述----前浮箱是放在水里的,从而为水上行走的使用做好了准备;B、如果要在陆地行走使用时,便对支撑的内管与浮支撑的细管已经固定的状态进行改变,即----将支撑的内管与浮支撑的细管拆开而解除固定状态、且将支撑的内管插装到支撑的外管内,同时松动前叉下端与浮支撑细管上端由车轴的固定状态、且以车轴为轴将前浮箱掀起、由挂钩与挂环钩挂,且对前叉下端与浮支撑细管的上端由车轴再次进行固定连接,从而为陆地行走的使用做好了准备。⑶、本专利技术设置有由车体、座支撑、弹簧架、车座、斜支撑、低位、高位共同构成的“水陆两用自行车的可调节车座装置”;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斜支撑与低位及高位等部件”,这样,可根据是在水上行走时使用、还是在陆地上行走时使用的要求,只要对斜支撑的底端与高位固定连接、或与低位固定连接便可以了;所以说,本专利技术的“可调节车座装置”为自行车的水陆两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⑷、本专利技术设置有由车体、折叠架、尾架、横支撑、拆卸杆、后浮箱、互挂钩共同构成的“水陆两用自行车的收放式后浮箱装置”;这样:A、如在水上行走使用时,后浮箱是放下来的;具体地说就是,其车体后轴与折叠架内侧边、车体后端与尾架前端、尾架下端与折叠架内侧边均固定,折叠架的外侧架与横支撑、横支撑与后浮箱均固定,尾架拐角部位与拆卸杆上端、拆卸杆下端与横支撑外端均固定;后浮箱外侧中间部位固定有互挂钩;----从而为在水上行走使用做好了准备;B、如果要在陆地上行走使用时,只要将拆卸杆拆卸下来后,将“水陆两用自行车”两侧的后浮箱掀起来、并将“水陆两用自行车”两侧后浮箱上的互挂钩相互钩挂在一起就可以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连接后浮箱的横支撑内端连接有折叠架、折叠架内侧边与外侧架之间设置有合页、该“合页”起到了可使后浮箱掀起来的功能;----从而为在陆地上行走使用做好了准备;所以说,本专利技术的“收放式后浮箱装置”为自行车的水陆两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⑸、本专利技术设置有由车体、支架、活支架、弹簧、摩擦轮、变速箱、螺旋桨共同构成的“水陆两用自行车的驱动及传动装置”,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摩擦轮,其自行车后外胎与摩擦轮以摩擦转动活连接的方式相连接,以此为“水陆两用自行车”提供了在水上行驶的崭新驱动方式;本专利技术设置有摩擦轮、变速箱、螺旋桨,且摩擦轮输出端与变速箱输入端、变速箱输出端与螺旋桨均固定连接,以此为“水陆两用自行车”提供了在水上行驶的崭新传动方式;所以说,本专利技术的“驱动及传动装置”为自行车的水陆两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⑹、本专利技术“水陆两用自行车”包含了“收放式前浮箱装置”、“可调节车座装置”、“收放式后浮箱装置”、“驱动及传动装置”等一整套创新技术,是真正意义上的水陆两用自行车。⑺、本专利技术的构思独特新颖、结构简单巧妙、整体美观大方、使用方便快捷、效果稳定可靠、易于制作成本低、有利于广泛推广应用。⑻、本专利技术解决了已有公知技术及现状存在的不足、缺陷与弊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由车体、前叉、支撑、浮支撑、前浮箱、挂钩、挂环、座支撑、弹簧架、车座、斜支撑、低位、高位、折叠架、尾架、横支撑、拆卸杆、后浮箱、互挂钩、支架、活支架、弹簧、摩擦轮、变速箱、螺旋桨构成;所述水陆两用自行车,其车体与前叉转动活连接,其前叉下端与浮支撑细管的上端由车轴固定连接,其浮支撑粗管的下端与前浮箱固定连接,其内管从外管拉出后之支撑的外管与前叉、且支撑的内管与浮支撑的细管均固定连接,其前浮箱尖端与挂钩、车把中间部位与挂环均固定连接,其挂钩与挂环以钩挂的方式相连接;所述水陆两用自行车,其车体与座支撑下端固定连接,其座支撑上端与弹簧架底面中间部位固定连接,其弹簧架上面与车座固定连接,其弹簧架下面的后端与斜支撑上端、斜支撑下端与低位均固定连接,其低位及高位均与座支撑固定连接;所述水陆两用自行车,其车体后轴与折叠架内侧边、车体后端与尾架前端、尾架下端与折叠架内侧边均固定连接,其折叠架的外侧架与横支撑、横支撑与后浮箱、后浮箱外侧中间部位与互挂钩均固定连接,其尾架拐角部位与拆卸杆上端、拆卸杆下端与横支撑外端均固定连接;所述水陆两用自行车,其自行车后轴与支架前端固定连接,其支架后端与活支架由轴销转动活连接,其弹簧上端与支架、弹簧下端与活支架均固定连接,其活支架与摩擦轮及变速箱均固定连接,其自行车后外胎与摩擦轮以摩擦转动活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其摩擦轮输出端与变速箱输入端、变速箱输出端与螺旋桨均固定连接。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所述车体为自行车的车架体,所述前叉为自行车的前叉,所述支撑为由内管与外管插装构成的双管状结构,所述浮支撑为由细管与粗管连接在一起的管状结构,所述前浮箱为前端呈凸尖形的箱体状结构,所述挂钩为钩状结构,所述挂环为环状结构;所述座支撑为管状结构,所述弹簧架为由弹簧构成的车座架,所述车座为自行车上三角形的皮车座,所述斜支撑为管状结构,所述低位、高位均为设置有螺钉孔的板状结构;所述折叠架为长方形架体内侧边与外侧架之间设置有可折叠合页的结构,所述尾架为侧视呈7字形的架体状结构,所述横支撑为三角铁状结构,所述拆卸杆为扁管状结构,所述后浮箱为鞋型的箱体状结构,所述互挂钩为钩状结构;所述支架为扁管状结构,所述活支架为U形的扁钢状结构,所述弹簧为拉力弹簧,所述摩擦轮为外边面设置有凸凹条的辊轮状结构,所述变速箱为变速齿轮组合的变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由车体(1)、前叉(2)、支撑(3)、浮支撑(4)、前浮箱(5)、挂钩(6)、挂环(7)、座支撑(8)、弹簧架(9)、车座(10)、斜支撑(11)、低位(12)、高位(13)、折叠架(14)、尾架(15)、横支撑(16)、拆卸杆(17)、后浮箱(18)、互挂钩(19)、支架(20)、活支架(21)、弹簧(22)、摩擦轮(23)、变速箱(24)、螺旋桨(25)构成;所述水陆两用自行车,其车体(1)与前叉(2)转动活连接,其前叉(2)下端与浮支撑(4)细管的上端由车轴固定连接,其浮支撑(4)粗管的下端与前浮箱(5)固定连接,其内管从外管拉出后之支撑(3)的外管与前叉(2)、且支撑(3)的内管与浮支撑(4)的细管均固定连接,其前浮箱(5)尖端与挂钩(6)、车把中间部位与挂环(7)均固定连接,其挂钩(6)与挂环(7)以钩挂的方式相连接;所述水陆两用自行车,其车体(1)与座支撑(8)下端固定连接,其座支撑(8)上端与弹簧架(9)底面中间部位固定连接,其弹簧架(9)上面与车座(10)固定连接,其弹簧架(9)下面的后端与斜支撑(11)上端、斜支撑(11)下端与低位(12)均固定连接,其低位(12)及高位(13)均与座支撑(8)固定连接;所述水陆两用自行车,其车体(1)后轴与折叠架(14)内侧边、车体(1)后端与尾架(15)前端、尾架(15)下端与折叠架(14)内侧边均固定连接,其折叠架(14)的外侧架与横支撑(16)、横支撑(16)与后浮箱(18)、后浮箱(18)外侧中间部位与互挂钩(19)均固定连接,其尾架(15)拐角部位与拆卸杆(17)上端、拆卸杆(17)下端与横支撑(16)外端均固定连接;所述水陆两用自行车,其自行车后轴与支架(20)前端固定连接,其支架(20)后端与活支架(21)由轴销转动活连接,其弹簧(22)上端与支架(20)、弹簧(22)下端与活支架(21)均固定连接,其活支架(21)与摩擦轮(23)及变速箱(24)均固定连接,其自行车后外胎与摩擦轮(23)以摩擦转动活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其摩擦轮(23)输出端与变速箱(24)输入端、变速箱(24)输出端与螺旋桨(25)均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由车体(1)、前叉(2)、支撑(3)、浮支撑(4)、前浮箱(5)、挂钩(6)、挂环(7)、座支撑(8)、弹簧架(9)、车座(10)、斜支撑(11)、低位(12)、高位(13)、折叠架(14)、尾架(15)、横支撑(16)、拆卸杆(17)、后浮箱(18)、互挂钩(19)、支架(20)、活支架(21)、弹簧(22)、摩擦轮(23)、变速箱(24)、螺旋桨(25)构成;所述水陆两用自行车,其车体(1)与前叉(2)转动活连接,其前叉(2)下端与浮支撑(4)细管的上端由车轴固定连接,其浮支撑(4)粗管的下端与前浮箱(5)固定连接,其内管从外管拉出后之支撑(3)的外管与前叉(2)、且支撑(3)的内管与浮支撑(4)的细管均固定连接,其前浮箱(5)尖端与挂钩(6)、车把中间部位与挂环(7)均固定连接,其挂钩(6)与挂环(7)以钩挂的方式相连接;所述水陆两用自行车,其车体(1)与座支撑(8)下端固定连接,其座支撑(8)上端与弹簧架(9)底面中间部位固定连接,其弹簧架(9)上面与车座(10)固定连接,其弹簧架(9)下面的后端与斜支撑(11)上端、斜支撑(11)下端与低位(12)均固定连接,其低位(12)及高位(13)均与座支撑(8)固定连接;所述水陆两用自行车,其车体(1)后轴与折叠架(14)内侧边、车体(1)后端与尾架(15)前端、尾架(15)下端与折叠架(14)内侧边均固定连接,其折叠架(14)的外侧架与横支撑(16)、横支撑(16)与后浮箱(18)、后浮箱(18)外侧中间部位与互挂钩(19)均固定连接,其尾架(15)拐角部位与拆卸杆(17)上端、拆卸杆(17)下端与横支撑(16)外端均固定连接;所述水陆两用自行车,其自行车后轴与支架(20)前端固定连接,其支架(20)后端与活支架(21)由轴销转动活连接,其弹簧(22)上端与支架(20)、弹簧(22)下端与活支架(21)均固定连接,其活支架(21)与摩擦轮(23)及变速箱(24)均固定连接,其自行车后外胎与摩擦轮(23)以摩擦转动活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其摩擦轮(23)输出端与变速箱(24)输入端、变速箱(24)输出端与螺旋桨(25)均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为自行车的车架体,所述前叉(2)为自行车的前叉,所述支撑(3)为由内管与外管插装构成的双管状结构,所述浮支撑(4)为由细管与粗管连接在一起的管状结构,所述前浮箱(5)为前端呈凸尖形的箱体状结构,所述挂钩(6)为钩状结构,所述挂环(7)为环状结构;所述座支撑(8)为管状结构,所述弹簧架(9)为由弹簧构成的车座架,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耀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丰饶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