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9988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3:23
提供一种连接器,能够抑制密封部件的不良情况。连接器(10)具有:筒状的外壳(62),其在一侧具有开口部(66);壳体(18),其配置于外壳(62)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触头(12);以及环状的密封部件(90),其设置于外壳(62)与壳体(18)之间,在外壳(62)的开口部(66)的相反侧呈环状设置有壁部(72),该壁部(72)以开设有比开口部(66)小的贯通口(70)的方式向内侧延伸设置而成,密封部件(90)以夹在外壳(62)的壁部(72)与壳体(18)之间的状态进行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防水功能的连接器,详细地说,涉及抑制防水用的密封部件的脱离和变形、破损等不良情况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使连接器具有防水功能,使用O型环等密封部件。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防水连接器的专利技术,该防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有:大致筒状的第一外壳,其由导电性原材料形成,配置于插头插入侧;大致筒状的第二外壳,其由导电性原材料形成,与所述第一外壳卡合;外侧密封件,其周设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位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外侧;支承部,其以不能从与所述卡合体之间向后方浸水的状态呈壁状内装在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的卡合体的后部;以及触头端子,其被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中的至少一方是无缝的。另外,下述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防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该防水连接器具有周状的内侧密封件,该内侧密封件在所述卡合体与所述支承部接近的位置处设置于所述卡合体与所述支承部之间,使所述卡合体与所述支承部之间不能通水。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33671号公报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防水连接器中,存在如下课题:在第一外壳上组装支承部时,安装于支承部的作为密封部件的内侧密封件与第一外壳的内侧接触并滑动而产生变形或脱离、破损等不良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现有技术的课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密封部件的不良情况的连接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连接器具有:筒状的外壳,其在一侧具有开口部;壳体,其配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触头;以及环状的密封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外壳与所述壳体之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部的相反侧呈环状设置有壁部,该壁部以开设有比所述开口部小的贯通口的方式向内侧延伸设置而成,所述密封部件以夹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壁部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状态进行配置。另外,第二方式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连接器中,在所述壳体配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状态下,所述密封部件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外壳的所述壁部之间被压缩。另外,第三方式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连接器中,所述外壳由金属材料形成,在所述壳体上安装有至少一个金属制的固定部件,所述外壳和所述固定部件被焊接,从而所述壳体被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部。另外,第四方式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连接器中,在所述外壳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卡定部,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所述外壳的所述卡定部和所述壳体的所述被卡定部被卡定,从而所述壳体被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部。另外,第五方式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式的连接器中,形成在所述外壳上的所述卡定部形成为爪状,并且具有突出到所述外壳内的立设部,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的被卡定部具有与所述爪状的卡定部卡定的突起部。另外,第六方式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的连接器中,所述外壳由金属材料形成,在所述壳体上安装有至少一个金属制的固定部件,所述外壳和所述固定部件被焊接,从而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部。另外,第七方式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的连接器中,在所述外壳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卡定部,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所述外壳的所述卡定部和所述壳体的所述被卡定部被卡定,从而所述壳体被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部。另外,第八方式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方式的连接器中,形成在所述外壳上的所述卡定部形成为爪状,并且具有突出到所述外壳内的立设部,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的被卡定部具有与所述爪状的卡定部卡定的突起部。另外,第九方式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一~第八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连接器中,所述壳体具有壳体主体部,该壳体主体部形成为封闭所述外壳的内侧,所述密封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壳体主体部与所述外壳的所述壁部之间。另外,第十方式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九方式的连接器中,在所述壳体上,在与所述外壳的所述壁部对置的一侧形成有密封部件保持部,该密封部件保持部比所述壳体主体部的外周小,对所述密封部件进行保持。根据第一方式的连接器,密封部件设置在形成于外壳的开口部的相反侧的壁部与壳体之间,由此,在将密封部件组装到外壳的内部时,与外壳的内侧不接触,从而能够抑制密封部件发生摩擦而破损、或者从壳体脱落的不良情况。另外,根据第二方式的连接器,密封部件处于压缩在外壳与壳体之间的状态,由此消除了外壳与壳体的间隙,因此能够提高防水性、防尘性。另外,根据第三方式的连接器,通过焊接外壳和安装在壳体上的固定部件,能够使用通用的方法容易且可靠地使壳体固定在外壳内。另外,根据第四方式的连接器,通过使形成在外壳上的卡定部与形成在壳体上的被卡定部卡定,从而能够通过简单地嵌入使壳体固定在外壳内而不会增加部件数量。另外,根据第五方式的连接器,能够容易地形成外壳的卡定部和壳体的被卡定部。另外,根据第六方式的连接器,通过焊接外壳和安装在壳体上的固定部件,能够使用通用的方法容易且可靠地使壳体固定在外壳内。另外,根据第七方式的连接器,通过使形成在外壳上的卡定部与形成在壳体上的被卡定部卡定,从而能够通过简单地嵌入使壳体固定在外壳内而不会增加部件数量。另外,根据第八方式的连接器,能够容易地形成外壳的卡定部和壳体的被卡定部。另外,根据第九方式的连接器,由于能够采用夹在与外壳的内侧大致相同大小的壳体主体部与壁部之间那样大小的密封部件,因此能够较大地形成外壳的贯通口。另外,根据第十方式的连接器,容易进行密封部件向外壳内的组装。附图说明图1A是实施方式1的从连接器的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B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A是从一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设置有触头的壳体的立体图,图2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图2C是沿图2A的IIC-IIC线的剖视图。图3A是实施方式1的设置有触头的壳体的俯视图,图3B是仰视图,图3C是从一侧观察到的侧视图。图4A是触头的从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4B是触头的从另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4C是固定部件的从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4D是固定部件的从另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5A是实施方式1的外壳的从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5B是从另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5C是沿图5A的VC-VC线的剖视图。图6A是密封部件的从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6B是从另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7A是沿图1B的VIIA-VIIA线的剖视图,图7B是示出在壳体单元安装有固定部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C是对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组装进行说明的与图7A对应的剖视图。图8A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组装的接着图7C的剖视图,图8B是组装后的连接器的沿图1A的VIIIB-VIIIB线的剖视图,图8C是图8B的VIIIC部的放大剖视图。图9A是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从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9B是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0A是从一侧观察实施方式2的设置有触头的壳体的立体图,图10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0C是沿图10A的XC-XC线的剖视图,图10D是图10C的XD部的放大剖视图。图11A是实施方式2的设置有触头的壳体的俯视图,图11B是仰视图,图11C是从一侧观察到的侧视图。图12A是实施方式2的外壳的从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2B是从另一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2C是沿图12A的XIIC-XIIC线的剖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筒状的外壳,其在一侧具有开口部;壳体,其配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触头;以及环状的密封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外壳与所述壳体之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部的相反侧呈环状设置有壁部,该壁部以开设有比所述开口部小的贯通口的方式向内侧延伸设置而成,所述密封部件以夹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壁部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状态进行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5.19 JP 2017-1000471.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筒状的外壳,其在一侧具有开口部;壳体,其配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触头;以及环状的密封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外壳与所述壳体之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部的相反侧呈环状设置有壁部,该壁部以开设有比所述开口部小的贯通口的方式向内侧延伸设置而成,所述密封部件以夹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壁部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状态进行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配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状态下,所述密封部件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外壳的所述壁部之间被压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由金属材料形成,在所述壳体上安装有至少一个金属制的固定部件,所述外壳和所述固定部件被焊接,从而所述壳体被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卡定部,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所述外壳的所述卡定部和所述壳体的所述被卡定部被卡定,从而所述壳体被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外壳上的所述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户田贤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