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67890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5:02
一种用于换热系统的流量控制装置,其包括可动阀件、传动件以及弹性件,可动阀件在所述安装腔内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转动,该阀主体所设置的第一连通通道能够连通第一流通阀口与第二流通阀口,所述第一接触部与该第二接触部之间相接触且形成密封设置;可动阀件在第一工作位置与第二工作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其中可动阀件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且第一连通通道能够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阀口与所述第二流通阀口,提升可动阀件与相配合部分的动密封性能,相对减少工作介质内部泄露,可改善流量控制装置的内部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量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领域的流量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技术介绍
中一些热管理系统中包含冷却液循环系统,其由热转换器、功率电子、驱动电机、车载充电器、储水壶、电动水泵散热水箱高温区、高压PTC、空调散热器组成,也会采用一些换向元件通过管路循环连接,来用于切换冷却液的流向;比如混合动力汽车也通常增加PTC加热装置来弥补发动机余热的不足,此时可能需要将冷却液切换通向PTC加热装置,在切换PTC加热装置的过程中,也需要使用换向阀来切换冷却液流向。目前冷却液换向装置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行业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然而换向装置长期使用之后,冷却液流道的密封性能可能由于零部件松动而形成内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善内部密封性能的流量控制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流量控制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壳体以及第一阀件,所述壳体包括安装腔、第一流通阀口、第二流通阀口,该第一流通阀口、第二流通阀口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且朝向所述第一阀件所在侧,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流通阀口连通的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阀口连通的出口通道;所述第一阀件包括阀主体,该阀主体的底侧形成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具有光滑接触面;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还形成有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顶侧具有光滑接触面,且该第二接触部至少围绕于所述流通阀口的径向周侧,所述第一阀件在所述安装腔内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转动,该阀主体所设置的第一连通通道能够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阀口与所述第二流通阀口,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光滑接触面与该第二接触部的光滑接触面之间相接触且形成密封设置;所述第一阀件在第一工作位置与第二工作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其中所述第一阀件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连通通道能够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阀口与所述第二流通阀口。本技术通过第一阀件在安装腔内相对于第二接触部转动,该阀主体所设置的第一连通通道能够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阀口与所述第二流通阀口,其中第一接触部与该第二接触部之间相接触且形成密封设置,提升第一阀件与相配合部分的动密封性能,相对减少工作介质内部泄露,可改善该流量控制装置的内部密封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流量控制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流量控制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并示意地显示出流量控制装置的阀体组件与控制部件的组装关系;图3是图2所示流量控制装置的阀体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并示意地显示出盖体与阀体组件内的其他部件的组装关系;图4是图3所示阀体组件的盖体以外其他部件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流量控制装置沿竖直方向的一种剖视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流量控制装置剖视示意图的一部分;图7是图5所示流量控制装置的可动阀件的仰视示意图;图8是图4所示阀体组件的盖体以外其他部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9是图7所示流量控制装置的可动阀件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是图3所示流量控制装置的可动阀件以及传动件相组合的立体示意图;图11是图3所示流量控制装置的盖体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12是图10所示流量控制装置的阀体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所述流量控制装置100可应用于换热系统,比如家用空调系统或者车用空调系统等,具体地所述流量控制装置所控制的流通介质可为水、其他液体与水的混合液体或者其他具有导热能力的冷却液体,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设置于车用空调系统回路或冷却液回路的连接管路上,流量控制装置控制流通介质的分配并使流通介质与换热系统的其他工作介质进行热交换,再通过调节分配所述流量控制装置的介质出口流量来控制换热系统流路的流通介质,能够提升优化该换热系统流路的控制性能。所述流量控制装置100能够用于新能源汽车空调如暖通空调、电池冷却或者电池加热系统用,通过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多通结构的设置,该流量控制装置将来自同一进口的工作介质按照比例分配到不同出口,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可位于两个或多个换热系统回路,能够配合所述换热系统进行流路切换,且能够实现换热系统不同流路的工作介质流量比例分配。所述流量控制装置100包括壳体1、可动阀件21、传动件22与控制部件3,其中壳体1、可动阀件21、传动件22形成与控制部分相组装而实现相对固定设置的阀体组件,壳体1具有安装腔110、至少两个流通阀口,壳体1包括分配主体11、盖体12,分配主体11与所述盖体12相组装,具体地两者通过螺纹连接进行组装固定,且分配主体11与盖体12形成上述安装腔,该安装腔110一端有安装连通口,具体地可定义安装连通口为分配主体上端口,可动阀件2自所述安装连通口放入该安装腔110,该可动阀件在安装腔110内可动设置;具体地壳体1具有第一流通阀口101、第二流通阀口102,壳体1包括与第一流通阀口101连通的进口通道1001、与第二流通阀口102连通的出口通道1002,用于连通换热系统的其他部件的管道,两个流通阀口可对称设置在壳体内底侧部位,或者相对于壳体的中心位置偏心设置;具体地流量控制装置100形成位于所述安装腔底部的四个流通阀口,分别为第一流通阀口101、第二流通阀口102、第三流通阀口103、第四流通阀口104,所述四个流通阀口与安装腔110连通设置,且朝向可动阀件21所在侧连通口,该四个流通阀口能够与可动阀件的流通通道连通;相应地壳体包括四个连接管路:第一进口通道1001、第一出口通道1002、第二进口通道1003、第二出口通道1004,相对于壳体底部的中心,四个流通阀口101~104以中心对称方式设置在壳体内底侧部位,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流通阀口也可非对称布置在壳体内底侧部位,根据上述进出口通道的布置而设计,其中两个相对称设置的流通阀口可作为进口、另外两个相对称设置的流通阀口可作为出口,即相对于壳体底部的中心位置,相邻的两个流通阀口中一个作为进口、另一个作为出口,每一进口与不同出口选择性连通,比如通过导通相邻的两个流通阀口可连通第一进口通道到第一出口通道或第二出口通道,通过导通相邻的另两个流通阀口可连通第二进口通道到第二出口通道或第一出口通道。请参阅图5、图6所示,可动阀件21包括阀主体210,该阀主体至少一体形成第一连通通道211、第一接触部212,具体地该可动阀件为陶瓷阀件或金属阀件,阀主体210的底侧一体形成第一接触部212,此处定义阀主体210朝向壳体底部的一侧为底侧或下侧、相对另一侧为顶侧或上侧,流量控制装置的上下方向(即竖直方向V1)由此而确定;相对应于第一接触部212,流量控制装置100还包括与该第一接触部相对设置的第二接触部111,第二接触部111至少可形成于壳体1的内底壁112,且位于安装腔110的靠近内底壁的底部区域,本文前后所指壳体的内底壁均定义为壳体在安装腔内的底侧壁部位置或靠近底侧的部分侧壁,第一接触部212的底侧具有第一光滑接触面2120,第二接触部111的顶侧具有第二光滑接触面1110,至少该光滑接触面露出壳体底壁,从而第一接触部212可与该第二接触部111紧密接触,进一步两者之间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在传动件22带动下可动阀件21在安装腔110内相对于第二接触部转动,第二接触部111至少围绕于每一流通阀口的径向周侧,第一接触部212与第二接触部111之间相接触且形成动密封设置,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壳体以及第一阀件,所述壳体包括安装腔、第一流通阀口、第二流通阀口,该第一流通阀口、第二流通阀口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且朝向所述第一阀件所在侧,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流通阀口连通的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阀口连通的出口通道;所述第一阀件包括阀主体,该阀主体的底侧形成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具有光滑接触面;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还形成有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顶侧具有光滑接触面,且该第二接触部至少围绕于所述第一流通阀口、所述第二流通阀口的径向周侧,所述第一阀件在所述安装腔内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转动,该阀主体所设置的第一连通通道能够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阀口与所述第二流通阀口,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光滑接触面与该第二接触部的光滑接触面之间相接触且形成密封设置;所述第一阀件在第一工作位置与第二工作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其中所述第一阀件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连通通道能够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阀口与所述第二流通阀口。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30 CN 201720778417X1.一种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壳体以及第一阀件,所述壳体包括安装腔、第一流通阀口、第二流通阀口,该第一流通阀口、第二流通阀口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且朝向所述第一阀件所在侧,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流通阀口连通的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阀口连通的出口通道;所述第一阀件包括阀主体,该阀主体的底侧形成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具有光滑接触面;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还形成有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顶侧具有光滑接触面,且该第二接触部至少围绕于所述第一流通阀口、所述第二流通阀口的径向周侧,所述第一阀件在所述安装腔内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转动,该阀主体所设置的第一连通通道能够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阀口与所述第二流通阀口,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光滑接触面与该第二接触部的光滑接触面之间相接触且形成密封设置;所述第一阀件在第一工作位置与第二工作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其中所述第一阀件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连通通道能够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阀口与所述第二流通阀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至少围绕于第一连通通道的连通口的径向周侧,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包括第二阀件,该第二阀件位于所述安装腔,所述壳体的内周侧壁和/或内底壁一体设置有卡持部,该卡持部与所述第二阀件相卡持,所述第一流通阀口贯穿该第二阀件与壳体的至少部分内底壁,该第一流通阀口与所述进口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通阀口贯穿该第二阀件与壳体的至少部分内底壁,从而与所述出口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阀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底壁为一体嵌设结构,所述第二阀件的底侧与该壳体之间密封设置,或者所述第二阀件与所述壳体组装固定,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包括密封垫片,第二阀件与所述壳体通过该密封垫片形成密封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设置于车用空调系统回路或冷却液回路的连接管路上,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包括第二阀件,该第二阀件位于所述安装腔,该壳体具有卡持该第二阀件的卡持部,所述壳体的内周侧壁和/或内底壁一体设置有所述卡持部,在所述第二阀件的中心轴线所在竖直方向,所述第二阀件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阀件的厚度,所述第二接触部凸设在所述第二阀件的上侧,且露出所述底壁之外,所述第二阀件位于所述安装腔底部,且所述第二阀件与所述壳体的内底壁形成所述第一流通阀口、所述第二流通阀口;沿竖直方向,第一连通通道具有高点区域,且沿该竖直方向上,该高点区域到第二阀件上侧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h满足公式h=a*d,其中系数a为0.3~2,d为第一流通阀口和/或第二流通阀口的当量直径。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包括第二阀件,该第二阀件位于所述安装腔,该壳体具有卡持该第二阀件的卡持部,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包括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为金属杆状设置,在所述第二阀件的中心轴线所在竖直方向,该限位杆的下端部分插入所述壳体的内底壁,该限位杆穿过所述第一阀件的中间部分,从而该限位杆的上端部分插入所述第一阀件内,所述第一阀件具有收容所述限位杆的上端部分的第一槽,所述壳体的内底壁具有收容该限位杆的下端部分的第二槽,所述第一槽、第二槽为同轴设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的下端部分与所述壳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阀件具有与该限位杆间隙配合的限位孔,所述第一阀件具有中间顶壁,该中间顶壁形成所述第一槽,该第一槽与所述限位杆的上端部分为间隙配合,所述第二阀件的边缘两侧对称设置有卡持槽,所述壳体的内周侧壁和/或内底壁一体设置有所述卡持部,所述第二阀件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周向限位结构。6.如权利要求1-3、5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紧密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表面粗糙度大于0.03μm且小于0.5μm,和/或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表面粗糙度大于0.03μm且小于0.5μm。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紧密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表面粗糙度大于0.03μm且小于0.5μm,和/或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表面粗糙度大于0.03μm且小于0.5μm。8.如权利要求1-3、5、7中任一项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腔底部的第三流通阀口,所述第一阀件位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连通通道能够连通所述第二流通阀口与所述第三流通阀口;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具有一个开口,当所述第一阀件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连通通道通过该开口连通所述第一、第二流通阀口,或者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连通通道通过该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流通阀口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通道通过该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流通阀口连通。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控制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腔底部的第三流通阀口,所述第一阀件位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一连通通道能够连通所述第二流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