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7682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包括:第一工字钢、混凝土层、第二工字钢、方管、连接板、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混凝土层内设置有方管,且方管通过浇注方式与混凝土层相连接;方管的外壁上方设置有连接板,且方管的顶端通过贯穿方式与连接板相连接;连接板的内部边缘位置开设有第一通孔;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工字钢,且第一工字钢通过焊接方式与连接板相连接;第一工字钢内开设有第二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以上结构上的改进,具有抗震性能强、可模性好、结构造型灵活、强度较高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
本技术涉及土木建筑
,尤其涉及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
技术介绍
基座又称台基,在房屋的底部,是一个四面砌砖,里面填土,上面墁砖的长方形台子;基座分为平素座和须弥座两种,平素座多见于等级较低的建筑中;须弥座常用于宫殿、庙宇、牌楼等建筑,有时也用于狮子座、落地罩和一些家具中,它们应该设计配有竖向配筋、拉筋和插筋的配筋构件;而当荷载较小且基座的高度小于3倍厚度时,可以设计为无筋构件;如果用空心砌块(混凝土砌块等)建造,必须用混凝土灌实它们的孔洞,具有承重、加固、保护房屋作用。基座有最大高度和最小高度的要求;如果基座非常短且基座支撑的部分的承载面积比较小时,类似于基础,基座中将产生一个相当大的弯曲应力和剪应力;如果基座高度不低于其宽度时,这种情况通常可以避免;对于混凝土基座,理论上可以像加固基础一样对其进行加固,但通常不可行;如果被支撑物体的接触面积小于表中列出的最小尺寸,基座的承载能力将受到接触面积而不是基座自身承载力的限制。目前在建筑混凝土基座使用中会出现风化、严重裂损、不密实等现象,且由于承载能力受到限制,基座的承载能力变弱,而基座的不稳固很容易造成刚性断裂,从而造成整个建筑楼层的倒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出现严重裂损、不密实、抗拉力差、承受力差的问题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方案所达成: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包括:第一工字钢、混凝土层、第二工字钢、方管、连接板、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所述混凝土层内设置有方管,且方管通过浇注方式与混凝土层相连接;所述方管的外壁上方设置有连接板,且方管的顶端通过贯穿方式与连接板相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内部边缘位置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工字钢,且第一工字钢通过焊接方式与连接板相连接;所述第一工字钢内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工字钢下方设置有第二工字钢,且第二工字钢通过连接板与方管相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所述连接板设置有N块,且连接板从上往下均匀分布在方管外壁上。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所述连接板外观呈十字状,且连接板为上下交错式排列方式设置。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所述方管内设置有十字连接板,且十字连接板的两端通过焊接方式与方管相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所述第一工字钢与第二工字钢的高度与相邻连接板的高度相等。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直径相等,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均匀开设在第一工字钢与第二工字钢及连接板上。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通过连接板的设置,连接板呈上下交错式均匀焊接在方管外壁上,加大了基座的牢固性,避免出现裂缝破损的现象。2、本技术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通过第一工字钢与第二工字钢的设置,第一工字钢与第二工字钢通过焊接安装在连接板的四端,增加了基座的耐拉性能,因混凝土内水泥颗粒的水化作用形成了凝胶体,同时也加大了对第一工字钢与第二工字钢表面产生的胶结力与摩擦力。3、本技术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通过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设置,可形成强度较高,刚度较大的结构,其耐久性和防火性能好,可模性好,结构造型灵活,以及整体性、延性好,减少自身重量,适用于抗震结构等特点。4、本技术通过以上结构上的改进,具有抗震性能强、可模性好、结构造型灵活、强度较高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连接板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工字钢1、混凝土层2、第二工字钢3、方管4、连接板5、第一通孔6、第二通孔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技术方案: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包括:第一工字钢1、混凝土层2、第二工字钢3、方管4、连接板5、第一通孔6、第二通孔7;混凝土层2内设置有方管4,且方管4通过浇注方式与混凝土层2相连接;方管4的外壁上方设置有连接板5,且方管4的顶端通过贯穿方式与连接板5相连接;连接板5的内部边缘位置开设有第一通孔6;连接板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工字钢1,且第一工字钢1通过焊接方式与连接板5相连接;第一工字钢1内开设有第二通孔7;第一工字钢1下方设置有第二工字钢3,且第二工字钢3通过连接板5与方管4相连接。具体的,连接板5设置有N块,且连接板5从上往下均匀分布在方管4外壁上,方管4依次贯穿连接板5的中间位置,相邻连接板5的间距均相等。具体的,连接板5外观呈十字状,且连接板5为上下交错式排列方式设置,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及牢固性,避免根基出现裂缝的现象。具体的,方管4内设置有十字连接板,且十字连接板的两端通过焊接方式与方管4相连接,十字连接板便于连接加固方管4,使方管4在承受重力时,不易变形。具体的,第一工字钢1与第二工字钢3的高度与相邻连接板5的高度相等,增加了装置的牢固性及耐拉性,加大了第一工字钢1与第二工字钢3及混凝土的摩擦力。具体的,第一通孔6与第二通孔7的直径相等,且第一通孔6与第二通孔7均匀开设在第一工字钢1与第二工字钢3及连接板5上,贯通混凝土后,可形成强度较高、刚度较大的结构,以及整体性、延性好,减少自身重量,适用于抗震结构等特点。具体使用方法与作用:第一工字钢1、混凝土层2、第二工字钢3、方管4、连接板5、第一通孔6、第二通孔7使用该装置时,首先将十字连接板放置于方管4内,并通过焊接方式将十字连接板的两端与方管4相连接,然后将连接板5交错式均匀焊接在方管4的外壁上,再将第一工字钢1与第二工字钢3焊接在相邻连接板5的四端,然后将安装完后装置的底端固定在于坑内,然后通过挡板将装置围绕起来,并固定,再将混凝土填满用挡板围绕起来的装置内,混凝土凝结后,可将挡板拆除,通过连接板5的设置,增加了装置牢固性,并使第一工字钢1与第二工字钢3为交错式设置,增加了装置的牢固性及耐拉性,加大了第一工字钢1与第二工字钢3及混凝土的摩擦力,通过第一通孔6与第二通孔7的设置,混凝土可以通过第一通孔6与第二通孔7形成强度较高的结构,同时也加大了装置的载重性能,使基座具有抗震性能强、可模性好、结构造型灵活、强度较高的优点。综上所述:该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通过连接板的设置,连接板呈上下交错式均匀焊接在方管外壁上,加大了基座的牢固性,避免出现裂缝破损的现象,通过第一工字钢与第二工字钢的设置,第一工字钢与第二工字钢通过焊接安装在连接板的四端,增加了基座的耐拉性能,因混凝土内水泥颗粒的水化作用形成了凝胶体,同时也加大了对第一工字钢与第二工字钢表面产生的胶结力与摩擦力,通过第一通孔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包括:第一工字钢(1)、混凝土层(2)、第二工字钢(3)、方管(4)、连接板(5)、第一通孔(6)、第二通孔(7);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2)内设置有方管(4),且方管(4)通过浇注方式与混凝土层(2)相连接;所述方管(4)的外壁上方设置有连接板(5),且方管(4)的顶端通过贯穿方式与连接板(5)相连接;所述连接板(5)的内部边缘位置开设有第一通孔(6);所述连接板(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工字钢(1),且第一工字钢(1)通过焊接方式与连接板(5)相连接;所述第一工字钢(1)内开设有第二通孔(7);所述第一工字钢(1)下方设置有第二工字钢(3),且第二工字钢(3)通过连接板(5)与方管(4)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包括:第一工字钢(1)、混凝土层(2)、第二工字钢(3)、方管(4)、连接板(5)、第一通孔(6)、第二通孔(7);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2)内设置有方管(4),且方管(4)通过浇注方式与混凝土层(2)相连接;所述方管(4)的外壁上方设置有连接板(5),且方管(4)的顶端通过贯穿方式与连接板(5)相连接;所述连接板(5)的内部边缘位置开设有第一通孔(6);所述连接板(5)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工字钢(1),且第一工字钢(1)通过焊接方式与连接板(5)相连接;所述第一工字钢(1)内开设有第二通孔(7);所述第一工字钢(1)下方设置有第二工字钢(3),且第二工字钢(3)通过连接板(5)与方管(4)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木建筑工程基座构筑,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廷秀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工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