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壳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4222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5 18: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壳层结构,包括自由基捕捉层、第一接着剂层、阻气层、第二接着剂层和外保护层,所述第一接着剂层位于所述自由基捕捉层和所述阻气层之间,所述第二接着剂层形成于所述阻气层的表面,所述外保护层形成于所述第二接着剂层的表面;所述自由基捕捉层包括第一聚合物及自由基捕捉剂;所述第一接着剂层和所述第二接着剂层的厚度皆为3‑5μm;所述阻气层为金属层,所述阻气层的厚度为30‑50μm;所述外保护层的厚度为10‑50μm。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池壳层结构,使透过自由基捕捉层捕捉锂离子二次电池在电解液中所产生之自由基,用以提升锂离子二次电池之安全性。

Battery shell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attery shell structure, comprising a free radical capture layer, a first followed agent layer, a gas barrier layer, a second followed agent layer and an outer protection layer. The first followed agent layer is located between the free radical capture layer and the gas barrier layer, and the second followed agent layer is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gas barrier layer, and the outer protection is described. The free radical trapping layer comprises a first polymer and a free radical trapping agent; the thicknes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following agent layers are 3_5 um; the gas barrier layer is a metal layer, the thickness of the gas barrier layer is 30_50 um;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outer protective layer is 10. 50 mu m. The shell structure of the battery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enables the free radicals generated by the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in the electrolyte to be captured through the free radical capture layer to enhance the safety of the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壳层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壳层结构,具体提供一种提升电池安全性的电池壳层结构。
技术介绍
锂离子二次电池被广泛地作为笔记本电脑、手机、数位相机及电动汽车的电源,通常用于收容电池的电池外壳是金属制的外壳。但随着上述电子装置的发展与普及,其轻量化,薄型化也随之收到重视,同时所使用的电池亦可能减轻其重量,以及缩小电池的占用空间,而来追求轻量化和薄型化。为了达成上述要求,现有的技术是将聚酰胺薄膜包覆住铝箔层已构成电池壳层结构。但使用此电池壳层之锂离子二次电池,在电池温度因使用后急剧升高或过热时,电池即有爆炸的危险。故生产电池的厂商除了就锂离子二次电池本身进行安全性改良外,提供电池壳层之业者也致力于开发可提升安全性的电池壳层结构。因此,仍需要一种提升安全性的电池壳层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壳层结构,用以提升锂离子二次电池之安全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池壳层结构,包括自由基捕捉层、第一接着剂层、阻气层、第二接着剂层和外保护层,所述第一接着剂层位于所述自由基捕捉层和所述阻气层之间,所述第二接着剂层形成于所述阻气层的表面,所述外保护层形成于所述第二接着剂层的表面;其中,所述自由基捕捉层包括第一聚合物及自由基捕捉剂;所述第一接着剂层和所述第二接着剂层的厚度皆为3-5μm;所述阻气层为金属层,所述阻气层的厚度为30-50μm;所述外保护层的厚度为10-50μm。进一步地说,所述自由基捕捉剂为用以提供游离的氢的化合物。进一步地说,所述化合物为具有羟基的芳香环结构化合物。进一步地说,所述自由基捕捉剂选自酚、N,N’-二(2-萘基)对苯二胺、4,4’-硫代双(6-特丁基间甲酚)、三(丁基甲酚基)丁烷、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2,6-二叔丁基对甲酚及巴比妥酸所组成群组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说,以所述自由基捕捉层的总重量计,所述自由基捕捉剂的含量介于0.5%至10%。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聚合物为聚烯烃,所述聚烯烃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或聚戊烯。进一步地说,所述电池壳层结构还包括至少一形成于所述自由基捕捉层与第一接着剂层之间的聚合物层。进一步地说,所述聚合物层设有两层,所述聚合物层的第二聚合物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或聚戊烯。进一步地说,所述自由基捕捉层的厚度为30-100μm。进一步地说,所述聚合物层与所述自由基捕捉层的总厚度为30-100μm。进一步地说,所述金属层为铝箔层。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接着剂层与所述第二接着剂层的材料均为聚氨酯树脂类、聚酯树脂类、压克力树脂类和聚烯烃树脂类中的至少一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池壳层结构是藉由在与锂离子二次电池之正负极片贴附侧上使用自由基捕捉层(即,将自由基捕捉剂(freeradicalscavenger)添加在聚合物层内部),而非以一般聚合物层作为接触的封装层。因此,由此电池壳层结构制得之锂离子软包电池,当遇到锂离子电池因不当使用或出现异常使电池温度急剧升高或过热时,藉由本创作电池壳层结构的自由基捕捉层于温度高于120℃时会产生熔融状而释放出自由基捕捉剂之特性,得以在产生危险爆炸之前,以自由基捕捉剂迅速捕捉正极材料因高温释出的氧及阻断燃烧反应,据以达到提升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安全性之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部分标记如下:100——电池壳层结构101——自由基捕捉层102——聚合物层103——第一接着剂层104——阻气层105——第二接着剂层106——外保护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及功效。本专利技术也可以其它不同的方式予以实施,即,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范畴下,能予不同的修饰与改变。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一”、“二”、“第一”、“第二”及“上”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实施例1:一种电池壳层结构100,如图1所示,包括自由基捕捉层101、第一接着剂层103、阻气层104、第二接着剂层105及外保护层106,所述第一接着剂层103位于所述自由基捕捉层101和所述阻气层104之间,所述第二接着剂层105形成于所述阻气层104的表面,所述外保护层106形成于所述第二接着剂层105的表面;其中,所述自由基捕捉层101包括第一聚合物及自由基捕捉剂;所述第一接着剂层103和所述第二接着剂层105的厚度皆为3-5μm;所述阻气层104为金属层,所述阻气层104的厚度为30-50μm;所述外保护层106的厚度为10-50μm。所述自由基捕捉剂为用以提供游离的氢的化合物。所述化合物为具有羟基的芳香环结构化合物。所述自由基捕捉剂选自酚、N,N’-二(2-萘基)对苯二胺、4,4’-硫代双(6-特丁基间甲酚)、三(丁基甲酚基)丁烷、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2,6-二叔丁基对甲酚及巴比妥酸所组成群组中的至少一种。以所述自由基捕捉层101的总重量计,所述自由基捕捉剂的含量介于0.5%至10%。所述第一聚合物为聚烯烃,所述聚烯烃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或聚戊烯。所述电池壳层结构还包括至少一形成于所述自由基捕捉层101与第一接着剂层103之间的聚合物层。所述聚合物层102设有两层,所述聚合物层的第二聚合物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或聚戊烯。所述自由基捕捉层101的厚度为30-100μm。所述聚合物层102与所述自由基捕捉层101的总厚度为30-100μm。所述金属层为铝箔层。所述第一接着剂层与所述第二接着剂层的材料均为聚氨酯树脂类、聚酯树脂类、压克力树脂类和聚烯烃树脂类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聚合物通常是聚烯烃,利用其挠性及包覆性作为接触的封装层。其中,自由基捕捉剂的添加可透过掺混的方式完成,并使用常规制膜技术制备自由基捕捉层。通常,单纯以该自由基捕捉层作为接触的封装层时,其厚度为30-100μm。所述阻气层104为金属层。较常使用的是铝箔层。此外,该阻气层之厚度为30-50μm,具有较佳的阻气防渗的功效。所述外保护层106可为例如尼龙之聚酰胺薄膜或聚酯薄膜(如聚碳酸酯薄膜)或是聚酰亚胺薄膜,其厚度为10-50μm。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一种电池壳层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与实施例1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电池壳层结构还包括至少一形成于所述自由基捕捉层101与第一接着剂层103之间的聚合物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壳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自由基捕捉层、第一接着剂层、阻气层、第二接着剂层和外保护层,所述第一接着剂层位于所述自由基捕捉层和所述阻气层之间,所述第二接着剂层形成于所述阻气层的表面,所述外保护层形成于所述第二接着剂层的表面;其中,所述自由基捕捉层包括第一聚合物及自由基捕捉剂;所述第一接着剂层和所述第二接着剂层的厚度皆为3‑5μm;所述阻气层为金属层,所述阻气层的厚度为30‑50μm;所述外保护层的厚度为10‑50μ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壳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自由基捕捉层、第一接着剂层、阻气层、第二接着剂层和外保护层,所述第一接着剂层位于所述自由基捕捉层和所述阻气层之间,所述第二接着剂层形成于所述阻气层的表面,所述外保护层形成于所述第二接着剂层的表面;其中,所述自由基捕捉层包括第一聚合物及自由基捕捉剂;所述第一接着剂层和所述第二接着剂层的厚度皆为3-5μm;所述阻气层为金属层,所述阻气层的厚度为30-50μm;所述外保护层的厚度为10-50μ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壳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基捕捉剂为用以提供游离的氢的化合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壳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为具有羟基的芳香环结构化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壳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基捕捉剂选自酚、N,N’-二(2-萘基)对苯二胺、4,4’-硫代双(6-特丁基间甲酚)、三(丁基甲酚基)丁烷、四[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志铭李建辉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雅森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