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电平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22105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1 0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电平控制电路,连接在信号源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包括放大电路、整流电路、分压电路一、衰减器;放大电路连接在信号源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整流电路、分压电路、衰减器依次串联后并联在放大电路的两端;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衰减器为场效应管衰减器;所述分压电路一包括第一串联的第一分压器和第二分压器,所述场效应管衰减器的控制端连接在第一分压器和第二分压器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动电平控制电路,不容易造成输出信号失真的问题,实现放大器输出低失真的电平控制。另外在自动电平控制电路中加入分压电路一,用第一分压器和第二分压器可以调节场效应管衰减器的起控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电平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信号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电平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在信号源领域,一般要求输出信号的幅度满足一定的准确度。例如在电子调频通信设备中,通常需要控制话音信号电平及信号的饱和失真,以限制FM调制频偏或者音频放大器的最大功率,这就需要自动电平控制电路(ALC)。现有技术的ALC电路,如附图1所示。输入信号通过整流器得到直流控制电压,此电压加于衰减器,控制放大器的输入信号幅度,从而达到自动电平控制目的。常用的自动电平控制电路,其衰减器由三极管构成,控制电压加于三极管基极并提供基极偏置电流,从而控制三极管导通特性,实现输入信号幅度的衰减控制。由于三极管需要基极电流偏置,因而此电路很容易造成输出信号的失真,进而使得自动电平控制电路的动态范围不够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公开一种自动电平控制电路。一种自动电平控制电路,连接在信号源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包括放大电路、整流电路、分压电路一、衰减器;所述放大电路连接在信号源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所述整流电路、分压电路、衰减器依次串联后并联在放大电路的两端;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放大电路的输出端;所述衰减器为场效应管衰减器;所述分压电路一包括第一串联的第一分压器和第二分压器,所述场效应管衰减器的控制端连接在第一分压器和第二分压器之间。信号源输入端信号经过放大电路的放大后,经过整流电路得到直流电压;所述直流电压经过分压电路一分压后加于衰减器,控制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输入信号幅度。本技术通过将现有自动电平控制电路中的三极管衰减器更改为场效应管衰减器,解决了因为三极管需要基极电流偏置,而容易造成输出信号失真的问题。实现放大器输出低失真的电平控制。另外在自动电平控制电路中加入分压电路一,用第一分压器和第二分压器可以调节场效应管衰减器的起控点,使得输出必须达到一定幅度时,自动电平控制电路ACL才开始起作用。优选的,所述整流电路为倍压整流电路。作为倍压整流电路的一个优选的方案,倍压整流电路为二倍压整流电路。二倍压整流电路包括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二极管整流器D1;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第二端连接二极管整流器D1的输入端;二极管整流器D1的正压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容C2,二极管整流器D1的负压输出端接地;分压电路一的输入端连接在二极管整流器D1的正压输出端和第二电容C2之间;第二电容C2接地。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为倍压整流电容;第三电容兼具耦合电容功能。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倍压整流电路为二倍压整流电路,所述二倍压整流电路包括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三电容连接放大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二极管与第二电容串联后再与第一二极管两端并联;所述第一二极管正向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反向连接;所述分压电路一的输入端连接在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二电容和第二二极管之间接地。所述场效应管衰减器的第一端与信号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衰减器的第二端接地。优选的,所述场效应管衰减器为耗尽型N道沟场效应管,所述场效应管衰减器的控制端为栅极,场效应管衰减器的第一端为源极,第二端为漏极。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分压器为第二电阻,所述第二分压器为第三电阻;所述第二电阻连接在整流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三电阻接地。优选的,所述场效应管衰减器与信号源输入端之间还串联有分压电路二;所述分压电路二的第一端连接场效应管衰减器、第二端连接在放大电路和信号源输入端之间。优选的,所述分压电路二为第一电阻。第一电阻可以方便调节电路的动态范围,同时保证在场效应管衰减器在完全导通时,信号不至于衰减太大。所述放大电路为放大器。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将现有自动电平控制电路中的三极管衰减器更改为场效应管衰减器,解决了因为三极管需要基极电流偏置,而容易造成输出信号失真的问题。实现放大器输出低失真的电平控制。另外在自动电平控制电路中加入分压电路一,用第一分压器和第二分压器可以调节场效应管衰减器的起控点,使得输出必须达到一定幅度时,自动电平控制电路ACL才开始起作用。更进一步的,电路可以获得较大的动态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现有技术的一种自动电平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图2为本现有技术的一种自动电平控制电路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波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自动电平控制电路的模块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自动电平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自动电平控制电路的波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详细介绍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电平控制电路,参见图3、图4所示。一种自动电平控制电路,连接在信号源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包括放大电路11、整流电路13、分压电路一14、衰减器12。放大电路11连接在信号源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整流电路13、分压电路14、衰减器12依次串联后并联在放大电路11的两端。整流电路13的输入端连接放大电路11的输出端。衰减器12为场效应管衰减器Q1;分压电路一14包括第一串联的第一分压器和第二分压器,场效应管衰减器Q1的控制端连接在第一分压器和第二分压器之间。信号源输入端信号经过放大电路11的放大后,经过整流电路13得到直流电压;直流电压经过分压电路一14分压后加于衰减器Q1,可以控制放大电路11的输入端输入信号幅度。本技术通过将现有自动电平控制电路中的三极管衰减器更改为场效应管衰减器,解决了因为三极管需要基极电流偏置,而容易造成输出信号失真的问题,实现放大器输出低失真的电平控制。另外在自动电平控制电路中加入分压电路一,用第一分压器和第二分压器可以调节场效应管衰减器的起控点,使得输出必须达到一定幅度时,自动电平控制电路ACL才开始起作用。场效应管衰减器Q1的第一端与信号源输入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衰减器的第二端接地。优选的方案是,场效应管衰减器Q1为耗尽型N道沟场效应管,场效应管衰减器Q1的控制端为栅极,场效应管衰减器的第一端为源极,第二端为漏极。场效应管衰减器Q1的源极和漏极中的其中一个接地、另一个与信号源输入端连接。作为优选的方案,整流电路13为倍压整流电路。相比较于传统的二极管整流器,倍压整流电路可以得到足够的直流控制电压;相较于桥式整流又具有成本优势。倍压整流电路可以为二倍压整流电路、或者三倍压整流电路、或者其他它的倍压整流电路。如图4所示,作为倍压整流电路的一个优选的方案,倍压整流电路为二倍压整流电路。二倍压整流电路包括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二极管整流器D1;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第二端连接二极管整流器D1的输入端;二极管整流器D1的正压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容C2,二极管整流器D1的负压输出端接地;分压电路一的输入端连接在二极管整流器D1的正压输出端和第二电容C2之间;第二电容C2接地。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为倍压整流电容;第三电容兼具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电平控制电路,连接在信号源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其特征在于,自动电平控制电路包括放大电路、整流电路、分压电路一、衰减器;所述放大电路连接在信号源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所述整流电路、分压电路、衰减器依次串联后并联在放大电路的两端;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放大电路的输出端;所述衰减器为场效应管衰减器;所述分压电路一包括第一串联的第一分压器和第二分压器,所述场效应管衰减器的控制端连接在第一分压器和第二分压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电平控制电路,连接在信号源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其特征在于,自动电平控制电路包括放大电路、整流电路、分压电路一、衰减器;所述放大电路连接在信号源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所述整流电路、分压电路、衰减器依次串联后并联在放大电路的两端;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放大电路的输出端;所述衰减器为场效应管衰减器;所述分压电路一包括第一串联的第一分压器和第二分压器,所述场效应管衰减器的控制端连接在第一分压器和第二分压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为倍压整流电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倍压整流电路为二倍压整流电路,所述二倍压整流电路包括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三电容连接放大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二极管与第二电容串联后再与第一二极管两端并联;所述第一二极管正向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反向连接;所述分压电路一的输入端连接在第一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二电容和第二二极管之间接地。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倍压整流电路为二倍压整流电路;二倍压整流电路包括第二电容、第三电容、二极管整流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坤孙泰信张开龙高家荣余梦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海能达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