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60096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30 2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采用全新气动电控结构设计,设计各个配重(9),实现渔网本体(1)完全浸没于水域中,并尽可能的位于水域中较低的位置,同时采用漂浮装置(4)配合甲板(5)设计,实现水面漂浮结构,将电控装置置于甲板(5)上表面上,采用导气管(3)对接所设计微型气泵(7)与渔网本体(1)一周的条状气囊(2),在捕捞完成后,由水域上向条状气囊(2)进行充气,由条状气囊(2)产生浮力,将整个渔网本体(1)上浮至水面上,完成捕捞操作,整个过程实现电控自动化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捕捞效果。

A submerged automatic lifting fishing net fish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submerged automatic lifting fishing net fishing device, which adopts a new pneumatic electronic control structure design, designs each counterweight (9), realizes that the fishing net body (1) is completely submerged in the water, and is as low as possible in the water, and adopts a floating device (4) with deck (5) design. The electric control device is placed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deck (5). The micro air pump (7) designed by docking the guide pipe (3) with the fishing net body (1) is connected with the strip air bag (2) for a week. After fishing, the strip air bag (2) is aerated from the water area to the strip air bag (2), and the strip air bag (2) generates buoyancy force, which will bring buoyancy to the whole fishing net. The main body of the fishing net (1) floats to the surface of the water to complete the fishing operation, and realizes the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whole process,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fishing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属于水产养殖捕捞

技术介绍
水产养殖是养殖行业一个重要的领域,人们依赖于水产的饮食,如日常粮食一样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完全依赖于大自然供给的方式,正逐渐向人工水产养殖产业转变,各式水产养殖正逐步在各地展开,由于鱼虾等水产在水域中分布的不确定性,并且所撒渔网在水中高度不确定,因此实际捕捞效果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全新气动电控结构设计,基于渔网浸没式方式,配合气囊浮力设计,能够有效提高捕捞效果的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包括渔网本体、条状气囊、导气管、漂浮装置、甲板、微型气泵、至少一个配重和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电源、电机驱动电路;微型气泵经电机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为无线通信模块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电机驱动电路为微型气泵进行供电;条状气囊的长度与渔网本体的周长相等,条状气囊首尾相连、环绕设置于渔网本体边缘一周上;各个配重固定设置于条状气囊的下表面;导气管的其中一端对接、连通条状气囊内部空间;甲板固定设置于漂浮装置上表面上,甲板上设置贯穿上下面的通孔,通孔的内径与导气管的外径相适应;控制模块、微型气泵、无线通信模块、电源和电机驱动电路固定设置于甲板上表面上,导气管另一端固定套设连接漂浮装置,导气管另一端穿过甲板上通孔,并对接于微型气泵的气嘴;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微型气泵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的光源,光源固定设置于所述甲板上表面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光源为LED光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本技术所述一种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设计的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采用全新气动电控结构设计,设计各个配重,实现渔网本体完全浸没于水域中,并尽可能的位于水域中较低的位置,同时采用漂浮装置配合甲板设计,实现水面漂浮结构,将电控装置置于甲板上表面上,采用导气管对接所设计微型气泵与渔网本体一周的条状气囊,在捕捞完成后,由水域上向条状气囊进行充气,由条状气囊产生浮力,将整个渔网本体上浮至水面上,完成捕捞操作,整个过程实现电控自动化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捕捞效果;(2)本技术设计的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中,还设计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的光源,并且设计光源固定设置于所述甲板上表面上,能够由水域表面实现对渔网本体所在位置的标记,进一步提高捕捞效果;并且针对光源,进一步设计采用LED光源,充分利用LED的节能、高亮度、绿色环保的优点,能够有效提高光源的使用寿命;(3)本技术设计的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中,针对控制模块,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具体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设计的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渔网本体,2.条状气囊,3.导气管,4.漂浮装置,5.甲板,6.控制模块,7.微型气泵,8.无线通信模块,9.配重,10.光源,11.电机驱动电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实际应用中,具体包括渔网本体1、条状气囊2、导气管3、漂浮装置4、甲板5、微型气泵7、至少一个配重9和ARM处理器,以及分别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8、电源、LED光源、电机驱动电路11;微型气泵7经电机驱动电路11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电源经过ARM处理器为无线通信模块8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ARM处理器、电机驱动电路11为微型气泵7进行供电;条状气囊2的长度与渔网本体1的周长相等,条状气囊2首尾相连、环绕设置于渔网本体1边缘一周上;各个配重9固定设置于条状气囊2的下表面;导气管3的其中一端对接、连通条状气囊2内部空间;甲板5固定设置于漂浮装置4上表面上,甲板5上设置贯穿上下面的通孔,通孔的内径与导气管3的外径相适应;ARM处理器、微型气泵7、无线通信模块8、电源、LED光源和电机驱动电路11固定设置于甲板5上表面上,导气管3另一端固定套设连接漂浮装置4,导气管3另一端穿过甲板5上通孔,并对接于微型气泵7的气嘴;电机驱动电路11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ARM处理器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微型气泵7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ARM处理器相连接。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采用全新气动电控结构设计,设计各个配重9,实现渔网本体1完全浸没于水域中,并尽可能的位于水域中较低的位置,同时采用漂浮装置4配合甲板5设计,实现水面漂浮结构,将电控装置置于甲板5上表面上,采用导气管3对接所设计微型气泵7与渔网本体1一周的条状气囊2,在捕捞完成后,由水域上向条状气囊2进行充气,由条状气囊2产生浮力,将整个渔网本体1上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渔网本体(1)、条状气囊(2)、导气管(3)、漂浮装置(4)、甲板(5)、微型气泵(7)、至少一个配重(9)和控制模块(6),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8)、电源、电机驱动电路(11);微型气泵(7)经电机驱动电路(11)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6)为无线通信模块(8)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6)、电机驱动电路(11)为微型气泵(7)进行供电;条状气囊(2)的长度与渔网本体(1)的周长相等,条状气囊(2)首尾相连、环绕设置于渔网本体(1)边缘一周上;各个配重(9)固定设置于条状气囊(2)的下表面;导气管(3)的其中一端对接、连通条状气囊(2)内部空间;甲板(5)固定设置于漂浮装置(4)上表面上,甲板(5)上设置贯穿上下面的通孔,通孔的内径与导气管(3)的外径相适应;控制模块(6)、微型气泵(7)、无线通信模块(8)、电源和电机驱动电路(11)固定设置于甲板(5)上表面上,导气管(3)另一端固定套设连接漂浮装置(4),导气管(3)另一端穿过甲板(5)上通孔,并对接于微型气泵(7)的气嘴;电机驱动电路(11)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控制模块(6)的正级供电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在微型气泵(7)的两端上,同时,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并经第二电阻R2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经第三电阻R3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第四PNP型三极管Q4的基极经第四电阻R4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浸没式自动升降渔网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渔网本体(1)、条状气囊(2)、导气管(3)、漂浮装置(4)、甲板(5)、微型气泵(7)、至少一个配重(9)和控制模块(6),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8)、电源、电机驱动电路(11);微型气泵(7)经电机驱动电路(11)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6)为无线通信模块(8)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6)、电机驱动电路(11)为微型气泵(7)进行供电;条状气囊(2)的长度与渔网本体(1)的周长相等,条状气囊(2)首尾相连、环绕设置于渔网本体(1)边缘一周上;各个配重(9)固定设置于条状气囊(2)的下表面;导气管(3)的其中一端对接、连通条状气囊(2)内部空间;甲板(5)固定设置于漂浮装置(4)上表面上,甲板(5)上设置贯穿上下面的通孔,通孔的内径与导气管(3)的外径相适应;控制模块(6)、微型气泵(7)、无线通信模块(8)、电源和电机驱动电路(11)固定设置于甲板(5)上表面上,导气管(3)另一端固定套设连接漂浮装置(4),导气管(3)另一端穿过甲板(5)上通孔,并对接于微型气泵(7)的气嘴;电机驱动电路(11)包括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PNP型三极管Q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跑李红霞强俊何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