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0008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7: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控制器,包括外壳、信号转接板以及多个功能模块,所述外壳内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且所述多个功能模块中的一部分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室、另一部分安装在所述第二腔室;所述外壳内还包括独立于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第三腔室;所述信号转接板安装于所述第三腔室内,且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的功能模块分别通过低压信号连接线连接到所述信号转接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为信号转接板设置一个独立的腔室,从而避免了低压控制信号连接线在主腔室中串行,不仅降低了生产组装难度,而且避免了功能模块对低压控制信号的干扰,提高了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成控制器
本技术涉及控制器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集成控制器。
技术介绍
很多控制器,例如新能源商用车的集成控制器,所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多。集成控制器往往需要集成主驱电机控制器、直流电压(DC/DC)转换器、高压配电单元、空压机电机控制器和助力转向电机控制器等,整车控制器(VehicleControlUnit,VCU)需要通过低压控制信号,实现对上述集成控制器内各功能模块的控制和通讯。由于集成的功能模块较多,同时需要对部分功能模块进行散热,上述集成控制器在布局时,主要采用含有上、下两个腔室的外壳设计。由整车控制器(VCU)引出的低压控制信号通过设置在其中一个腔室中的信号转接板,分配连接到各功能模块。由于集成控制器中各模块的低压电源、低压控制信号都需要从信号转接板连接到上、下两个腔室内的各个功能模块,接线交叉点较多,容易导致信号受到干扰。同时,上、下两个腔室之间接线比较繁琐,在集成控制器布局设计和生产组装时,产生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集成控制器接线繁琐、容易导致信号干扰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集成控制器。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集成控制器,包括外壳、信号转接板以及多个功能模块,所述外壳内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且所述多个功能模块中的一部分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室、另一部分安装在所述第二腔室;所述外壳内还包括独立于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第三腔室;所述信号转接板安装于所述第三腔室内,且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的功能模块分别通过低压信号连接线连接到所述信号转接板。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控制器中,所述第三腔室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三腔室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腔室相邻、所述第三腔室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腔室相邻;所述第三腔室内的信号转接板上具有多个接线端子,且所述信号转接板的接线端子所在的一面朝向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控制器中,所述第三腔室与第一腔室的相邻的一侧具有第一通孔,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腔室内的功能模块的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一腔室相邻,且连接所述第一腔室内的功能模块与对应的接线端子的低压信号连接线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三腔室与第二腔室相邻的一侧具有第二通孔,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功能模块的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二腔室相邻,且连接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功能模块与对应的接线端子的低压信号连接线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控制器中,所述信号转接板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腔室内的功能模块的接线端子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进入到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信号转接板上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功能模块的接线端子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进入到所述第二腔室内。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控制器中,所述功能模块包括主驱电机控制器、DC/DC转换器、高压配电单元、空压机电机控制器和助力转向电机控制器。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控制器中,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由位于所述外壳内的散热板分隔而成。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控制器中,所述外壳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具有开口;所述集成控制器包括上盖和下盖,且所述上盖装配到所述外壳的顶面的开口、所述下盖装配到所述外壳的底面的开口;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散热板与所述上盖之间,所述第二腔室位于所述散热板与下盖之间。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控制器中,所述第三腔室的开口位于所述外壳的侧部;所述集成控制器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腔室的开口处。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控制器中,所述信号转接板固定在所述盖板的内侧面。在本技术所述的集成控制器中,所述盖板上具有开窗,所述信号转接板上具有低压信号外接端子,且在所述信号转接板固定到所述盖板时,所述低压信号外接端子正对所述开窗。本技术的集成控制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为信号转接板设置一个独立的腔室,从而避免了低压控制信号连接线在主腔室中串行,不仅降低了生产组装难度,而且避免了功能模块对低压控制信号的干扰,提高了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集成控制器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集成控制器实施例中低压控制信号接线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集成控制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2所示,是本技术集成控制器实施例的示意图,该集成控制器可集成主驱电机控制器、DC/DC转换器、高压配电单元、空压机电机控制器和助力转向电机控制器等。本实施例中的集成控制器包括外壳1、信号转接板21以及多个功能模块20,其中信号转接板21和多个功能模块20分别安装到机壳1内。上述多个功能模块20分别连接到信号转接板21,并通过信号转接板21从整车控制器(VCU)接收低压控制信号以及通过信号转接板21向整车控制器发送反馈信号。上述多个功能模块20具体可包括主驱电机控制器、DC/DC转换器、高压配电单元、空压机电机控制器和助力转向电机控制器等。上述外壳1可由铸铁、铝合金或其他金属材料加工而成,且该外壳1内具有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多个功能模块20中的一部分安装于第一腔室11中、另一部分安装在第二腔室12。并且,上述外壳1内还包括第三腔室13,该第三腔室13独立于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信号转接板21安装于第三腔室13内。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内的功能模块20分别通过低压信号连接线连接到信号转接板21,并通过信号转接板21接收来自整车控制器的低压控制信号。上述集成控制器中,由于在外壳1内为信号转接板21设置了独立的第三腔室13,不仅方便了低压信号布线,而且避免了低压控制信号在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中穿行,有效降低生产组装难度,提高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能。具体地,上述第三腔室13可位于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的同一侧,且该第三腔室13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腔室11相邻、至少另一部分与第二腔室12相邻。在第三腔室13内的信号转接板21上具有多个接线端子211、212,该信号转接板21的接线端子211、212所在的一面朝向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上述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可分别位于外壳1的上部和下部,并通过散热板14隔开。相应地,外壳1的顶面和底面分别具有开口,且外壳1还包括上盖15和下盖16,上盖15装配到外壳1的顶面的开口、下盖16则装配到外壳1的底面的开口,第一腔室11位于散热板14与上盖15之间,第二腔室12位于散热板14与下盖16之间。上述散热板14可分别为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内的功能模块20散热。第三腔室13位于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的侧面,且该第三腔室13的开口位于外壳1的侧部,即在外壳1与散热板14垂直的的一个面上。特别地,上述第三腔室13与第一腔室11的相邻的一侧具有第一通孔,用于连接第一腔室11内的功能模块20的接线端子211与第一腔室11相邻,且第一腔室11内的功能模块20与对应的接线端子211的低压信号连接线穿过第一通孔;同样地,第三腔室13与第二腔室12相邻的一侧具有第二通孔,用于连接第二腔室12内的功能模块20的接线端子212与第二腔室12相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控制器,包括外壳、信号转接板以及多个功能模块,所述外壳内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且所述多个功能模块中的一部分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室、另一部分安装在所述第二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还包括独立于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第三腔室;所述信号转接板安装于所述第三腔室内,且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的功能模块分别通过低压信号连接线连接到所述信号转接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控制器,包括外壳、信号转接板以及多个功能模块,所述外壳内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且所述多个功能模块中的一部分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室、另一部分安装在所述第二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还包括独立于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第三腔室;所述信号转接板安装于所述第三腔室内,且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的功能模块分别通过低压信号连接线连接到所述信号转接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腔室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三腔室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腔室相邻、所述第三腔室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腔室相邻;所述第三腔室内的信号转接板上具有多个接线端子,且所述信号转接板的接线端子所在的一面朝向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腔室与第一腔室的相邻的一侧具有第一通孔,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腔室内的功能模块的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一腔室相邻,且所述第一腔室内的功能模块与对应的接线端子的低压信号连接线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三腔室与第二腔室相邻的一侧具有第二通孔,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功能模块的接线端子与所述第二腔室相邻,且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功能模块与对应的接线端子的低压信号连接线穿过所述第二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转接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向向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