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表面间距非接触式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9338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4: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光学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学表面间距非接触式测量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扫频光学相干层析(SSOCT)原理进行光学间隔非接触式测量,单次测量深度可达数十毫米,对于大部分的光学系统可以一次探测完成多个光学表面同时测量,配合参考臂移动进行分段式测量实现大量程,且测量精度完全取决于系统轴向分辨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进一步优化了测量光路,在可调焦测量臂增加调焦模组,根据样品参数选择合适的聚焦光路,可以更好的收集各光学表面的反射光信号,提高干涉信号强度;在可位移参考臂中增加消色差透镜,可调焦测量臂的调焦模组和可位移参考臂的透镜组都是消色差透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学表面间距非接触式测量装置
本技术属于光学测量
,具体涉及一种光学表面间距非接触式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透镜及透镜组是光学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心厚度及透镜间隔加工及安装精度对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精度的光学系统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中心厚度及间隔的测量主要有接触式和非接触两种方法。接触式测量方法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测量方式,主要通过传统检具如百分表、千分表等,对镜片的中心顶点进行测量获得透镜厚度及相关透镜间隔。使用接触法寻找透镜中心存在较大的难度,且传统检具的测量精度本身有限,对于日益增长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难以胜任。且绝大部分镜片都有镀层的要求,接触法对镜片存在损伤,不能满足此类镜片的测量要求,非接触式测量是唯一的方法。现有技术中,“光学镜组镜面间隙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中国专利CN105674902A)公开了一种利用低相干光干涉法进行非接触测量方法,此方法能够实现非接触式光学镜组镜面的厚度及间隙,但是测量精度主要依赖于激光测长模块,为获得更高的测量精度对激光测长模块的要求非常长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使用低相干光干涉进行厚度及间距的测量,该技术中利用平衡探测器提高测量的信噪比进而提高测量的精度。该方法通过平衡探测器和高精度的激光测长模块可以实现光学间隔的非接触式测量且获得较高的精度。使用平衡探测器虽然能够提高信噪比,但只能提高探测信号的信噪比,本身光路中的噪声仍然存在;其测量精度主要依靠激光测长模块,测量误差包含激光测长和低相干干涉两部分。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光学表面间距非接触式测量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学表面间距非接触式测量装置,包括扫频宽带光源、红光指示光源、马赫-曾德干涉结构、迈克尔逊干涉结构、可调焦测量臂、可位移参考臂、数据采集卡、计算机和光纤;其中所述扫频宽带光源通过光纤与所述马赫-曾德干涉结构相连,所述马赫-曾德干涉结构通过光纤与所述迈克尔逊干涉结构相连,所述迈克尔逊干涉结构通过光纤分别与所述可调焦测量臂和可位移参考臂相连,所述迈克尔逊干涉结构通过光纤还与红光指示光源相连,所述迈克尔逊干涉结构还与数据采集卡电性连接,所述马赫-曾德干涉结构分别通过功率检测线路和波矢标定线路与数据采集卡电性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卡与所述计算机电性连接。本技术一种光学表面间距非接触式测量装置,本技术通过扫频光学相干层析(SSOCT)原理进行光学间隔非接触式测量,单次测量深度可达数十毫米,对于大部分的光学系统可以一次探测完成多个光学表面同时测量,配合参考臂移动进行分段式测量实现大量程,且测量精度完全取决于系统轴向分辨率;本技术还进一步优化了测量光路,在可调焦测量臂增加调焦模组,根据样品参数选择合适的聚焦光路,可以更好的收集各光学表面的反射光信号,提高干涉信号强度;在可位移参考臂中增加消色差透镜,可调焦测量臂的调焦模组和可位移参考臂的透镜组都是消色差透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光学表面间距非接触式测量装置逻辑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光学表面间距非接触式测量装置的调焦模组;图3是本技术一种光学表面间距非接触式测量装置的调焦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光学表面间距非接触式测量装置待测样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图1-4具体说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光学表面间距非接触式测量装置。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学表面间距非接触式测量装置,如图1所示,本技术测量装置包含扫频宽带光源1、红光指示光源2、马赫-曾德干涉结构3、迈克尔逊干涉结构4、可调焦测量臂5、可位移参考臂6、数据采集卡7、计算机8。其中所述扫频宽带光源1通过光纤与所述马赫-曾德干涉结构3相连,所述马赫-曾德干涉结构3通过光纤与所述迈克尔逊干涉结构4相连,所述迈克尔逊干涉结构4通过光纤分别与所述可调焦测量臂5和可位移参考臂6相连,所述迈克尔逊干涉结构4通过光纤还与红光指示光源2相连,所述迈克尔逊干涉结构4还与数据采集卡7电性连接,所述马赫-曾德干涉结构3分别通过功率检测线路和波矢标定线路与数据采集卡7电性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卡7与所述计算机8电性连接。其中马赫-曾德干涉结构3包含3个1X2耦合器,分别为第一耦合器31、第二耦合器32、第三耦合器33,和第四耦合器34(2X2耦合器),第一平衡光电探测器35,功率探测器36。其中所述第一耦合器31输入端通过光纤与扫频宽带光源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耦合器31的输出端通过光纤分别与所述第二耦合器32、第三耦合器3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耦合器32的输出端通过光纤与功率探测器36输入端连接,所述功率探测器36通过功率探测线路与所述数据采集卡7连接,所述第三耦合器33的输出端通过两条长度不同的光纤与所述第四耦合器3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耦合器34的输出端通过两条光纤与所述第一平衡光电探测器35连接,所述第一平衡光电探测器35通过波矢标定线路与数据采集卡7电性连接。其中,迈克尔逊干涉结构4包含第一环形器41,第五耦合器42(2X2耦合器)、波分复用器43、第二平衡光电探测器44。所述环形器的第一端口通过光纤与所述第一耦合器31连接,所述环形器第二端口通过光纤与所述第二平衡光电探测器44连接,所述环形器第三端口通过光纤与所述第五耦合器42连接,所述波分复用器43第一端口通过光纤与所述红光指示光源2输出端连接,所述波分复用器43第二端口通过光纤与所述第二平衡光电探测器44连接,所述波分复用器43第三端口通过光纤与所述第五耦合器42连接,所述第五耦合器42输出端通过光纤分别与可调焦测量臂5和可位移参考臂6连接。可调焦测量臂5包含顺次通过光纤连接的第一偏振控制器51、第一准直器52、调焦模组53。其中所述第一偏振控制器51通过光纤与所述第五耦合器42连接。所述调焦模组53由三组胶合透镜组成,覆盖测量波段和指示波段两个波段,第三组胶合透镜具有移动调焦功能。调焦模组53根据待测透镜的设计参数将焦点汇聚于待测镜面的最后一个光学表面附近可有效收集待测样品各光学表面得到反射光信号。该模组设计波段包含指示光波段,消除指示光和测量光的色差,做到准确指示,极大的提高了测量精度,且测量光的主光线沿着待测样品的主光轴,调焦模组53调焦过程中不会改变各待测光学表面的光程差。现有技术中需要激光测长装置对参考臂的移动进行精准测量;而本技术使用扫频相干层析技术(SSOCT)可以同时获得多个光学表面的位置信息,结合调焦模组能够更有效的获得成像深度内的各个光学表面的干涉信息,不再需要额外的距离测量设备,即可完成精确测量,本技术基于此种改进测量不再依赖外部测长装置,且若待测光学表面间隔总长度在探测深度以内,则不需要移动参考臂就能实现测量需求。可位移参考臂6包含顺次通过光纤连接的第二偏振控制器61、第二准直器62、中性滤波器63、消色差透镜64、反射镜65。其中所述第二偏振控制器61通过光纤与所述第五耦合器42连接。所述消色差透镜64覆盖测量光波段,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所述消色差透镜64和反射镜65一起移动。本技术采用在可位移参考臂中增加消色差透镜。在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表面间距非接触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扫频宽带光源、红光指示光源、马赫‑曾德干涉结构、迈克尔逊干涉结构、可调焦测量臂、可位移参考臂、数据采集卡、计算机和光纤;其中所述扫频宽带光源通过光纤与所述马赫‑曾德干涉结构相连,所述马赫‑曾德干涉结构通过光纤与所述迈克尔逊干涉结构相连,所述迈克尔逊干涉结构通过光纤分别与所述可调焦测量臂和可位移参考臂相连,所述迈克尔逊干涉结构通过光纤还与红光指示光源相连,所述迈克尔逊干涉结构还与数据采集卡电性连接,所述马赫‑曾德干涉结构分别通过功率检测线路和波矢标定线路与数据采集卡电性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卡与所述计算机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表面间距非接触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扫频宽带光源、红光指示光源、马赫-曾德干涉结构、迈克尔逊干涉结构、可调焦测量臂、可位移参考臂、数据采集卡、计算机和光纤;其中所述扫频宽带光源通过光纤与所述马赫-曾德干涉结构相连,所述马赫-曾德干涉结构通过光纤与所述迈克尔逊干涉结构相连,所述迈克尔逊干涉结构通过光纤分别与所述可调焦测量臂和可位移参考臂相连,所述迈克尔逊干涉结构通过光纤还与红光指示光源相连,所述迈克尔逊干涉结构还与数据采集卡电性连接,所述马赫-曾德干涉结构分别通过功率检测线路和波矢标定线路与数据采集卡电性连接,所述数据采集卡与所述计算机电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表面间距非接触式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赫-曾德干涉结构包括第一耦合器、第二耦合器、第三耦合器和第四耦合器、第一平衡光电探测器和功率探测器;其中所述第一耦合器输入端通过光纤与扫频宽带光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耦合器的输出端通过光纤分别与所述第二耦合器、第三耦合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耦合器的输出端通过光纤与功率探测器输入端连接,所述功率探测器通过功率探测线路与所述数据采集卡连接,所述第三耦合器的输出端通过两条长度不同的光纤与所述第四耦合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耦合器的输出端通过两条光纤与所述第一平衡光电探测器连接,所述第一平衡光电探测器通过波矢标定线路与数据采集卡电性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国华潘道伟邢利娜樊金宇汪权刘敬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