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59308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4:47
一种换热器、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所述换热设备包括壳体、安装于壳体内的换热器以及流体驱动装置,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至少两个换热管以及流道,每个所述换热管设有流体通道,每个所述换热管包括与第一管段、至少一个第二管段、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管段设有第一前表面及第一后表面,所述第二管段设有第二前表面和第二后表面,所述流道位于至少两个换热管对应的所述第一、第二后表面与所述第一、第二前表面之间,所述第二前表面与所述第二后表面大致平行、所述第一前表面、第一后表面、第二前表面及第二后表面均沿所述换热管的宽度及长度方向延伸而成。所述换热系统包括前述换热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本技术涉及换热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技术介绍
为了改善屋内的环境温度,提升人体的感官舒适度,采用换热系统来改善屋内环境温度是一种符合市场需求的趋势,相关技术中,可以采用换热系统进行采暖,然而用于改善屋内温度的换热系统中设计使用的换热器换热效率有限,有必要设计一种相对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换热设备以及换热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对提高换热效率的换热器、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至少两个换热管以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至少一个流道,所述两个换热管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方向前后排列,每个所述换热管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及第二集流管内腔的流体通道,每个所述换热管包括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的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一管段大致平行设置的第二管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的第一折弯部,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方向,所述第一管段设有位于所述流道前的第一后表面及与所述第一后表面相背的第一前表面,所述第二管段设有位于所述流道前的第二后表面和与所述第二后表面相背的第二前表面,所述第一前表面与所述第二前表面大致平行,所述第二前表面与所述第二后表面大致平行、所述第一前表面、第一后表面、第二前表面及所述第二后表面均沿所述换热管的宽度及长度方向延伸而成。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器还设有安装于所述流道内的换热部件,所述换热部件前后侧具有相对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至少部分接触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对应的所述第一、第二后表面或者所述第一、第二前表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管段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折弯部设有位于同侧的两个第一连接端,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管段,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内腔连通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集流管。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每个所述换热管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大致平行的第三管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三管段的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三管段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折弯部设有位于同侧的两个第二连接端,一个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三管段,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管段。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分设于所述换热器的两端,所述第一折弯部靠近所述第一集流管设置,所述第二折弯部靠近所述第二集流管设置。作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换热设备,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安装于所述内腔内的换热器以及流体驱动装置,所述流体驱动装置具有沿第一方向输入流体的输入端及沿第二方向输出流体的输出端,所述换热器为前述换热器,所述流道与所述输入端连通,所述换热设备还设有贯穿所述壳体的通孔及穿孔,所述输入端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输出端与所述穿孔连通。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设有顶壁及底壁,所述换热设备还设有贯通所述顶壁或者所述底壁的所述通孔以及安装在所述通孔内的滤网。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设备还设有收容在所述内腔内且固定于所述壳体上的托架,所述托架设有固定所述流体驱动装置的支撑件。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件包括两个支撑臂,所述两个支撑臂沿所述流体驱动装置的长度方向分设于所述流体驱动装置的两端。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设备还设有安装于所述内腔内的挡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内腔包括位于所述换热器及挡板一侧的第一内腔和位于所述换热器及挡板另一侧的第二内腔,所述流体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内腔或者所述第二内腔内,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所述挡板分隔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还设有前壁及后壁,所述前壁或者后壁对应所述流体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处设有贯穿的所述穿孔。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设有左侧壁及右侧壁,所述左侧壁以及所述右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上设有连通所述壳体内外的开口,所述换热器设有穿过所述开口向所述第一集流管或者第二集流管输送换热介质的输入接管。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设备还设有限位所述输入接管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安装于所述开口处以与所述左侧壁或者右侧壁配合将所述开口封堵。作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换热系统,包括管路连通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以及与压缩机连通且可切换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或者第二换热器连通的换向装置,所述换热系统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前述的换热器。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换热系统、换热设备及换热器通过换热管形成的第一、第二前表面和第一、第二后表面以及位于第一、第二前表面与第一、第二后表面之间的流道,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换热设备通过增加设置的驱动装置,将流道内的换热空气迅速排出流道外,并通过穿孔排出壳体外,从而提高换热设备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换热设备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换热设备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换热设备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换热设备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换热设备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换热系统的工作原理图。附图标记:100、100'-换热设备;1-压缩机;2、2'-第一换热器;20、20'-流道;21、21'-第一集流管;22、22'-第二集流管;23、23'-换热管;231、231'-第一管段;232-第二管段;233-第三管段;234-第一折弯部;235、235'-第二折弯部;2311、2311'-第一前表面;2312、2312'-第一后表面;2321、2321'-第二前表面;2322-第二后表面;2331-第三前表面;2332-第三后表面;14-固定支架;25-输入接管;26-输出接管;661-固定件;24、24'-换热部件;241-接触部;3-节流装置;4-第二换热器;5-换向装置;6、6'-壳体;60、60'-内腔;601'-第一内腔;602'-第二内腔;61、61'-前壁;610、610'-穿孔;62、62'-后壁;621、621'-扣持部;63、63'-顶壁;630-通孔;64-底壁;65、65'-左侧壁;66-右侧壁;660-开口;67、67'-滤网;7、7'-流体驱动装置;71、71'-输入端;72、72'-输出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换热系统(未标号)包括压缩机1、与所述压缩机1通过管路连通的第一换热器2、节流装置3、第二换热器4以及与压缩机1通过管路连通的换向装置5。在本技术中,所述换向装置5为四通换向阀。所述压缩机1通过所述四通换向阀5可以选择性先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至少两个换热管以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至少一个流道,所述两个换热管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方向前后排列,每个所述换热管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及第二集流管内腔的流体通道,每个所述换热管包括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的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一管段大致平行设置的第二管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的第一折弯部,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方向,所述第一管段设有位于所述流道前的第一后表面及与所述第一后表面相背的第一前表面,所述第二管段设有位于所述流道前的第二后表面和与所述第二后表面相背的第二前表面,所述第一前表面与所述第二前表面大致平行,所述第二前表面与所述第二后表面大致平行、所述第一前表面、第一后表面、第二前表面及所述第二后表面均沿所述换热管的宽度及长度方向延伸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至少两个换热管以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至少一个流道,所述两个换热管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方向前后排列,每个所述换热管设有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腔及第二集流管内腔的流体通道,每个所述换热管包括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的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一管段大致平行设置的第二管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的第一折弯部,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方向,所述第一管段设有位于所述流道前的第一后表面及与所述第一后表面相背的第一前表面,所述第二管段设有位于所述流道前的第二后表面和与所述第二后表面相背的第二前表面,所述第一前表面与所述第二前表面大致平行,所述第二前表面与所述第二后表面大致平行、所述第一前表面、第一后表面、第二前表面及所述第二后表面均沿所述换热管的宽度及长度方向延伸而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设有安装于所述流道内的换热部件,所述换热部件前后侧具有相对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至少部分接触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对应的所述第一、第二后表面或者所述第一、第二前表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折弯部设有位于同侧的两个第一连接端,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管段,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内腔连通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集流管。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管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大致平行的第三管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三管段的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三管段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折弯部设有位于同侧的两个第二连接端,一个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三管段,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管段。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分设于所述换热器的两端,所述第一折弯部靠近所述第一集流管设置,所述第二折弯部靠近所述第二集流管设置。6.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安装于所述内腔内的换热器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门书标王一鸣崔凯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