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59305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4:46
一种换热系统及换热设备,所述换热系统包括管路连通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所述换热设备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单元,至少一个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至少一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至少部分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大体平行,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流体驱动组件,所述流体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换热单元的上方或下方。如此设置,提高所述换热器及换热系统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本技术涉及换热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
技术介绍
为了改善屋内的环境温度,提升人体的感官舒适度,采用换热系统来改善屋内环境温度是一种符合市场需求的趋势,相关技术中,可以采用换热系统进行采暖或者制冷,然而用于改善屋内温度的换热系统中设计使用的换热器换热效率有限,有必要设计一种具有更好换热效率的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的换热设备及换热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设备,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单元,至少一个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至少一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至少部分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大体平行,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流体驱动组件,所述流体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换热单元的上方或下方。进一步,所述换热设备设有至少两个所述流体驱动组件以及将所述至少两个流体驱动组件固定的固定架,所述至少两个流体驱动装置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排列。进一步,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箱壳,所述箱壳设有顶壁及贯穿顶壁的至少一个第一开口,所述固定架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箱壳顶部,所述流体驱动装置设于所述第一开口上方。进一步,所述箱壳设有前壁以及与所述前壁相对的后壁,所述固定架设有与所述前壁外表面固定的前框壁以及与所述后壁外表面固定的后框壁。进一步,所述换热设备在所述固定架与所述箱壳之间还设有垫片,所述垫片固定于所述前壁与所述前框壁之间和/或者所述后壁与所述后框壁之间。进一步,每个所述换热管的管外设有位于前侧的前表面和位于后侧的后表面,所述换热设备在所述前表面及所述后表面上均设置有若干换热部件、形成于所述前表面与所述换热部件之间的流道及形成于所述后表面与所述换热部件之间的流道,所述换热设备还设有位于所述流道底端的收容盘,所述收容盘设有底板及自所述底板边缘向上延伸的挡壁,所述底板或者所述挡壁上设有贯通的排水部。进一步,所述底板所在平面与水平面之间呈一夹角设置。进一步,所述底板远离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设有上下贯通的排水部。进一步,所述箱壳还设有位于所述换热单元下方的第二开口,所述收容盘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箱壳的底端,且所述收容盘的内腔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进一步,所述换热设备还设有换热部件,所述换热管具有与集流管轴向方向大体平行的外表面,所述换热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外表面接触。进一步,所述换热部件为以下至少一种:翅片,所述翅片设有至少两个侧壁,连接相邻两个侧壁一端的第一接触壁以及连接相邻两个侧壁另一端的第二接触壁,所述第一接触壁和所述第二接触壁交替设置,所述第一接触壁设有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二接触壁设有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外表面相接触,相邻的两个侧壁之间形成有所述换热通道;型材,所述型材包括基底以及自基底的相对两侧向远离所述基底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基底与所述外表面相接触,相邻的两个延伸部之间形成有换热通道。进一步,所述翅片为一体成型的波形翅片或者为分开成型的矩形状单个片体。进一步,所述换热设备还设有将相邻的两个所述矩形状单个片体固定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设有连接部、自所述连接部一端延伸的第一夹持臂以及自所述连接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臂同向延伸的第二夹持臂。进一步,所述换热管具有第一管段、第二管段以及连接段,所述第一管段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相连通,所述第二管段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相连通,所述第一管段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管段的第二端口通过所述连接段相连通。一种换热系统,包括管路连通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以及第二换热器,其中所述换热系统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为上述的换热器。进一步,还包括与压缩机连通且可切换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或者第二换热器连通的换向装置。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所述换热系统及所述换热设备通过在换热管的前、后表面设置换热部件及上下延伸的流道,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再通过增加设置的驱动装置,将流道内的换热空气迅速排出换热器,从而提高换热器及换热系统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换热设备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换热设备拆除前壳后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换热设备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换热设备的夹持件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换热设备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换热设备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换热设备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换热系统的工作原理图。附图标记:100-换热系统;1-压缩机;2、2'-换热设备;21、21'-第一集流管;22、22'-第二集流管;23、23'-换热管;231、231'-前表面;235-第一管道;236-第二管道;233-折弯管;24、24'-换热部件;240、240'-流道;241-侧壁;242-第一接触壁;243-第二接触壁;25、25'-箱壳;251、251'-第一开口;252、252'-第二开口;253、253'-后罩壳;254、254'-前罩壳;26、26'-驱动装置;261-轴流风扇;262-固定架;263-垫片;27收容盘;28-固定件;271-底壁;272-挡壁;211、211'-第一接管;212、221'-第二接管;2511-过滤装置;2542-顶板;2543-前板;3-节流装置;4-第二换热器;5-换向装置;6-夹持件;61-第一夹持臂;62-连接部;63-第二夹持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换热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与压缩机1通过管路连通的换热设备2、节流装置3、第二换热器4以及与压缩机1通过管路连通的换向装置5。在本技术中,所述换向装置5为四通换向阀5。所述压缩机1通过所述四通换向阀5可以选择性先将制冷剂输送至第一换热器2或者第二换热器4内。当所述制冷剂首先进入所述换热设备2内时,所述换热设备2为为冷凝器,所述第二换热器4为蒸发器。当所述制冷剂首先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4内时,所述第二换热器4为冷凝器,所述换热设备2为蒸发器。当所述换热设备2作为冷凝器采暖应用时,通过压缩机1排出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未图示)进入所述换热设备2内,所述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换热,所述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所述换热设备2与外部空气换热后,降温冷凝成液态制冷剂,而外部空气则被加热,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依次经过节流元件3、第二换热器4等元件后,再回到压缩机1,循环进行上述放热采暖系统过程。当所述换热设备2作为蒸发器制冷应用时,通过压缩机1排出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未图示)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4内,再通过节流装置3气化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混合物然后进入换热设备2即蒸发器内,此时换热设备2内的制冷剂从外界吸收热量气化,从而将外界降温。同时制冷剂再回到压缩机1内,循环进行上述吸热制冷系统过程。请参图1至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所揭示换热设备2的第一实施方式,所述换热设备2设有箱壳25以及安装于所述箱壳25顶部的驱动装置26。所述箱壳25上下端敞开设置有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单元,至少一个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至少一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至少部分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大体平行,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流体驱动组件,所述流体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换热单元的上方或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单元,至少一个所述换热单元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至少一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至少部分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大体平行,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流体驱动组件,所述流体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换热单元的上方或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设有至少两个所述流体驱动组件以及将所述至少两个流体驱动组件固定的固定架,所述至少两个流体驱动装置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排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还包括箱壳,所述箱壳设有顶壁及贯穿顶壁的至少一个第一开口,所述固定架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箱壳顶部,所述流体驱动装置设于所述第一开口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壳设有前壁以及与所述前壁相对的后壁,所述固定架设有与所述前壁外表面固定的前框壁以及与所述后壁外表面固定的后框壁。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在所述固定架与所述箱壳之间还设有垫片,所述垫片固定于所述前壁与所述前框壁之间和/或者所述后壁与所述后框壁之间。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管的管外设有位于前侧的前表面和位于后侧的后表面,所述换热设备在所述前表面及所述后表面上均设置有若干换热部件、形成于所述前表面与所述换热部件之间的流道及形成于所述后表面与所述换热部件之间的流道,所述换热设备还设有位于所述流道底端的收容盘,所述收容盘设有底板及自所述底板边缘向上延伸的挡壁,所述底板或者所述挡壁上设有贯通的排水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所在平面与水平面之间呈一夹角设置。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设有上下贯通的排水部。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壳还设有位于所述换热单元下方的第二开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门书标王一鸣崔凯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