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地下综合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8645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城市地下综合体,属于城市地下工程领域,它包括雨水收集层、交通层、停车层和综合管廊层,雨水收集层将土中的水进行收集,在雨水收集层内初步过滤后由管道运送往交通层和停车层内进行利用,包括交通层内的路面养护。达到了合理的利用雨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地下综合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地下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城市地下综合体。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提高使得地上的空间越来越拥堵,由于地上空间的稀缺性,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快速公路、城市地下建筑空间”的城市地下综合体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公告号为CN106013223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椭圆形断面城市地下综合体,主要包括若干综合管廊,下层小型客车专用舱一、下层小型客车专用舱二、上层小型客车专用舱一、上层小型客车专用舱二、下层交通紧急疏散舱一、下层交通紧急疏散舱二、上层交通紧急疏散舱一、上层交通紧急疏散舱二等。虽然该椭圆形断面城市地下综合体能够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但是在整体建造中并未对雨水进行收集使用,较为浪费雨水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市地下综合体,具有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城市地下综合体,包括混凝土壳体、分割墙、承重板,所述混凝土壳体的横断面设置为椭圆形,且水平为长轴方向竖直为短轴方向,所述分割墙竖直的设置在混凝土壳体内且将混凝土壳体内分割成两个相互对称的腔体,所述承重板设置在混凝土壳体的长轴处且将混凝土壳体内分割成两个上下相互对称的腔体;所述承重板上方的腔体内水平设置有交通顶板,所述承重板下方的腔体内水平设置有交通底板;所述混凝土壳体、分割墙、承重板、交通顶板与交通底板共同构成横纵交错的空间受力的格构式结构;所述交通顶板、承重板、交通底板将混凝土壳体内部分成四层,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所述第一层为雨水收集层,所述雨水收集层包括集水腔、雨水处理腔、雨水暂存腔,所述雨水暂存腔设置在第一层中部位置,所述雨水处理腔设置在雨水暂存腔的两侧,所述雨水处理腔远离雨水暂存腔的侧壁设置为过滤板;所述雨水处理腔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将雨水处理腔内的雨水运送至雨水暂存腔内的运送装置,所述混凝土壳体上开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渗透盖,所述交通顶板、过滤板、渗透盖与混凝土壳体间形成集水腔,所述雨水暂存腔的侧壁、所述混凝土壳体外侧壁和所述交通顶板在第一层的侧壁上均涂覆有防渗保护层;所述第二层设置为交通层且设置有四个舱,分别为第一客车专用舱、第二客车专用舱、第一行人舱和第二行人舱,所述第一客车专用舱与第一行人舱及第二客车专用舱与第二行人舱间通过隔离墙分割,所述第一客车专用舱与第二客车专用舱沿分割墙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行人舱设置在第一客车专用舱远离分割墙的一侧,所述第二行人舱设置在第二客车专用舱远离分割墙的一侧;所述第三层设置为停车层,所述分割墙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停车舱和第二停车舱,所述第一停车舱与第二停车舱远离分割墙的一侧通过隔离墙分别分割出第三行人舱与第四行人舱;所述第四层为综合管廊层,所述综合管廊层内通过综合墙分割成多个腔;所述雨水暂存腔的底壁连通设置有输水管,所述输水管远离雨水暂存腔的一端穿过交通顶板进入交通层,所述输水管穿入交通层的一端设置有喷水阀,所述喷水阀靠近承重板设置,所述输水管设置为两根且分别设置在分割墙的两侧。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当土壤内的雨水较多时,雨水穿过渗透盖进入集水腔,经过滤板过滤后进入雨水处理腔,随后由运送装置运送至雨水暂存腔内进行存储,当第一客车专用舱与第二客车专用舱供客车行驶的面需要水进行养护时,操作人员打开喷水阀,此时雨水暂存腔内的雨水在重力势能的作用下经输水管流动至喷水阀处,经喷水阀喷射至所需养护的路面;当养护完成后,操作人员关闭喷水阀即可;集水腔、雨水处理腔与雨水暂存腔的设置使得雨水得到收集,输水管与喷水阀的设置使得雨水得到利用,减少雨水资源的浪费;雨水处理腔的设置减少了杂质进入雨水暂存腔内,减少了杂质堵塞输水管或喷水阀的现象发生;雨水暂存腔的设置使得处理后的雨水得到存储,第一层设置为雨水收集层使得雨水中含有的重力势能能够得到应用,合理的利用势能,减少资源的浪费;防渗保护层的设置减少了雨水渗入交通层、停车层和综合管廊层中。进一步,所述隔离墙上设置有多个连通所述第一行人舱与第一客车专用舱、第二行人舱与第二客车专用舱、第一停车舱与第三行人舱及第二停车舱与第四行人舱间的多个安全门。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安全门的设置使得当发生意外情况时,人员可从安全门处进行疏散,同时安全门的设置减少了人员在第一客车专用舱、第二客车专用舱、第一停车舱与第二停车舱内的停留,使得人员可快速进入第一行人舱、第二行人舱、第三行人舱或第四行人舱中,减少人员对车辆的行驶进行干扰。进一步,所述第一客车专用舱、第二客车专用舱、第一停车舱、第二停车舱、第一行人舱、第二行人舱、第三行人舱与第四行人舱内均设置有照明装置。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照明装置的设置方便人员与车辆在交通层与停车层内活动,减少交通层内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进一步,所述承重板与交通底板上均设置有多个绿化带,所述绿化带内设置有绿植,多个绿化带分别设置在分割墙及隔离墙的两侧。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绿植的设置减缓了人们的视觉疲劳,减少了交通层内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同时绿植的设置可以吸收部分尾气,减少交通层与停车层内尾气的含量;植物在照明装置光照的作用下进行光合作用,减少了交通层与停车层内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时提高了交通层与停车层内氧气的含量。进一步,所述雨水暂存腔的底壁连通设置有多根浇灌管,多根所述浇灌管远离雨水暂存腔的一端设置有浇灌阀,且浇灌阀靠近绿化带设置。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当植物缺水时,操作人员打开浇灌阀,此时雨水在重力势能的作用下从浇灌阀离开浇灌管对植物进行浇灌,浇灌完成后操作人员关闭浇灌阀即可;浇灌管与浇灌阀的设置使得植物能够被浇灌,使得雨水资源能够得到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进一步,所述第一客车专用舱、第二客车专用舱、第一停车舱及第二停车舱两侧的分割墙与隔离墙的底部均设置有防撞墙。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防撞墙的设置减少了分割墙与隔离墙因碰撞被损坏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分割墙与隔离墙的牢固性。进一步,所述综合管廊层内设置有存水舱,所述存水舱与雨水暂存腔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管道上设置有控制阀。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暂存腔内的雨水较多时,操作人员打开控制阀,此时雨水暂存腔内的雨水通过管道流动至存水舱内,使雨水得到存储;存水舱的设置使得雨水得到存储,以备需要时使用。进一步,所述存水舱的侧壁上贯穿设置有消防管,消防管在存水舱内的一端靠近存水舱底壁设置,所述存水舱的侧壁上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与消防管连通设置,所述消防管在存水舱外的一端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客车专用舱、第二客车专用舱、第一停车舱及第二停车舱的顶壁连接且消防管上设置有多个消防阀,所述第一客车专用舱与第二客车专用舱内的消防阀朝向承重板设置,所述第一停车舱与第二停车舱内的消防阀朝向交通底板设置。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客车专用舱、第二客车专用舱、第一停车舱或第二停车舱内发生火灾时,操作人员打开相应的舱内的消防阀,此时抽水泵将存水舱内的雨水抽送至消防管中,雨水从消防阀离开消防管,对着火点进行喷淋;消防管与消防阀的设置使得雨水能够得到利用,同时能够及时扑灭火源,减少损失。进一步,所述隔离墙在第一行人舱、第二行人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地下综合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壳体(1)、分割墙(11)、承重板(12),所述混凝土壳体(1)的横断面设置为椭圆形,且水平为长轴方向竖直为短轴方向,所述分割墙(11)竖直的设置在混凝土壳体(1)内且将混凝土壳体(1)内分割成两个相互对称的腔体,所述承重板(12)设置在混凝土壳体(1)的长轴处且将混凝土壳体(1)内分割成两个上下相互对称的腔体;所述承重板(12)上方的腔体内水平设置有交通顶板(13),所述承重板(12)下方的腔体内水平设置有交通底板(14);所述混凝土壳体(1)、分割墙(11)、承重板(12)、交通顶板(13)与交通底板(14)共同构成横纵交错的空间受力的格构式结构;所述交通顶板(13)、承重板(12)、交通底板(14)将混凝土壳体(1)内部分成四层,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所述第一层为雨水收集层,所述雨水收集层包括集水腔(2)、雨水处理腔(21)、雨水暂存腔(22),所述雨水暂存腔(22)设置在第一层中部位置,所述雨水处理腔(21)设置在雨水暂存腔(22)的两侧,所述雨水处理腔(21)远离雨水暂存腔(22)的侧壁设置为过滤板;所述雨水处理腔(21)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将雨水处理腔(21)内的雨水运送至雨水暂存腔(22)内的运送装置(25),所述混凝土壳体(1)上开设有进水口(23),所述进水口(23)处设置有渗透盖(24),所述交通顶板(13)、过滤板、渗透盖(24)与混凝土壳体(1)间形成集水腔(2),所述雨水暂存腔(22)的侧壁、所述混凝土壳体(1)外侧壁和所述交通顶板(13)在第一层的侧壁上均涂覆有防渗保护层(15);所述第二层设置为交通层且设置有四个舱,分别为第一客车专用舱(3)、第二客车专用舱(31)、第一行人舱(32)和第二行人舱(33),所述第一客车专用舱(3)与第一行人舱(32)及第二客车专用舱(31)与第二行人舱(33)间通过隔离墙(34)分割,所述第一客车专用舱(3)与第二客车专用舱(31)沿分割墙(11)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行人舱(32)设置在第一客车专用舱(3)远离分割墙(11)的一侧,所述第二行人舱(33)设置在第二客车专用舱(31)远离分割墙(11)的一侧;所述第三层设置为停车层,所述分割墙(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停车舱(35)和第二停车舱(36),所述第一停车舱(35)与第二停车舱(36)远离分割墙(11)的一侧通过隔离墙(34)分别分割出第三行人舱(37)与第四行人舱(38);所述第四层为综合管廊层,所述综合管廊层内通过综合墙(4)分割成多个腔;所述雨水暂存腔(22)的底壁连通设置有输水管(5),所述输水管(5)远离雨水暂存腔(22)的一端穿过交通顶板(13)进入交通层,所述输水管(5)穿入交通层的一端设置有喷水阀(51),所述喷水阀(51)靠近承重板(12)设置,所述输水管(5)设置为两根且分别设置在分割墙(11)的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地下综合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壳体(1)、分割墙(11)、承重板(12),所述混凝土壳体(1)的横断面设置为椭圆形,且水平为长轴方向竖直为短轴方向,所述分割墙(11)竖直的设置在混凝土壳体(1)内且将混凝土壳体(1)内分割成两个相互对称的腔体,所述承重板(12)设置在混凝土壳体(1)的长轴处且将混凝土壳体(1)内分割成两个上下相互对称的腔体;所述承重板(12)上方的腔体内水平设置有交通顶板(13),所述承重板(12)下方的腔体内水平设置有交通底板(14);所述混凝土壳体(1)、分割墙(11)、承重板(12)、交通顶板(13)与交通底板(14)共同构成横纵交错的空间受力的格构式结构;所述交通顶板(13)、承重板(12)、交通底板(14)将混凝土壳体(1)内部分成四层,由上至下依次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所述第一层为雨水收集层,所述雨水收集层包括集水腔(2)、雨水处理腔(21)、雨水暂存腔(22),所述雨水暂存腔(22)设置在第一层中部位置,所述雨水处理腔(21)设置在雨水暂存腔(22)的两侧,所述雨水处理腔(21)远离雨水暂存腔(22)的侧壁设置为过滤板;所述雨水处理腔(21)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将雨水处理腔(21)内的雨水运送至雨水暂存腔(22)内的运送装置(25),所述混凝土壳体(1)上开设有进水口(23),所述进水口(23)处设置有渗透盖(24),所述交通顶板(13)、过滤板、渗透盖(24)与混凝土壳体(1)间形成集水腔(2),所述雨水暂存腔(22)的侧壁、所述混凝土壳体(1)外侧壁和所述交通顶板(13)在第一层的侧壁上均涂覆有防渗保护层(15);所述第二层设置为交通层且设置有四个舱,分别为第一客车专用舱(3)、第二客车专用舱(31)、第一行人舱(32)和第二行人舱(33),所述第一客车专用舱(3)与第一行人舱(32)及第二客车专用舱(31)与第二行人舱(33)间通过隔离墙(34)分割,所述第一客车专用舱(3)与第二客车专用舱(31)沿分割墙(11)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行人舱(32)设置在第一客车专用舱(3)远离分割墙(11)的一侧,所述第二行人舱(33)设置在第二客车专用舱(31)远离分割墙(11)的一侧;所述第三层设置为停车层,所述分割墙(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停车舱(35)和第二停车舱(36),所述第一停车舱(35)与第二停车舱(36)远离分割墙(11)的一侧通过隔离墙(34)分别分割出第三行人舱(37)与第四行人舱(38);所述第四层为综合管廊层,所述综合管廊层内通过综合墙(4)分割成多个腔;所述雨水暂存腔(22)的底壁连通设置有输水管(5),所述输水管(5)远离雨水暂存腔(22)的一端穿过交通顶板(13)进入交通层,所述输水管(5)穿入交通层的一端设置有喷水阀(51),所述喷水阀(51)靠近承重板(12)设置,所述输水管(5)设置为两根且分别设置在分割墙(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万春刘国呈肖兴全马天兵杨艺洋杨世清向泽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场道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