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饰灯长导光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2855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0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内饰灯长导光条结构,包括罩体、导光条和发光体,所述导光条安装于罩体上,所述发光体设于导光条的进光面处并发光体发出的光通过导光条上的导光面反射出去,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条由弯折部和平整部连接为一体,所述导光条的反光面与导光条的导光面相对设置,且所述反光面上具有由激光雕刻而成的导光点,所述导光点在弯折部的密度大于导光点在平整部的密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导光条上设置由激光雕刻而成的导光点,以保证照射区域内不会出现不同亮度的光斑,灯光均匀度好;且相对于设置反光凸起、调节发光体亮度、增加增亮剂、贴匀光膜等措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导光条易于加工制作、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内饰灯长导光条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灯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内饰灯长导光条结构。
技术介绍
在汽车照明领域,LED光源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LED导光条技术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相对于传统的LED灯具具有明显优势:光线在经过导光条时会产生全反射和不同方向的折射,这样发出的光更均匀、柔和。LED导光条技术在汽车外部照明应用:前后位置灯,高位制动灯,侧标志灯;LED导光条技术在汽车内部照明应用:例如仪表盘,门板等,也可以应用于氛围灯等。如专利号为ZL201420487869.9(公告号为CN204084115U)的技术专利公开的《汽车前位灯》所示,包括固定架、导光条和灯罩,所述灯罩呈U型,内侧安装有两根导光条,两根导光条的进光端汇交于U型灯罩的U型底部,所述导光条的进光端端面处相对应的设置有LED,LED发出的光线可在导光条中传导,所述LED固定于铝基板上,且铝基板固定于固定架上,固定架与前大灯总成固定。但是该前位灯存在的缺陷在于:1、该专利的前位灯设置有两根导光条,如此会导致灯具的色差大;2、导光条呈异形长条,因灯罩为U型,因此导光条不可避免的需要弯折,而弯折处易出现亮度低、发暗的问题;3、通过在反光条上设置反光凸起使亮度均匀,但是反光凸起的加工工艺复杂,制作麻烦。对于导光条存在发光不均匀的问题,也有的厂家不采用上述专利所示的设置反光凸起的方式,而是通过调节发光体亮度、增加增亮剂、贴匀光膜等措施来补救,但是前述措施会导致生产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易于加工且成本低的汽车内饰灯长导光条结构,该导光条结构能够保证照射区域内不会出现不同亮度的光斑,灯光均匀度好。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内饰灯长导光条结构,包括罩体、导光条和发光体,所述导光条安装于罩体上,所述发光体设于导光条的进光面处并发光体发出的光通过导光条上的导光面反射出去,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条由弯折部和平整部连接为一体,所述导光条的反光面与导光条的导光面相对设置,且所述反光面上具有由激光雕刻而成的导光点,所述导光点在弯折部的密度大于导光点在平整部的密度。所述弯折部为至少两个,所述平整部为至少两个,所述弯折部和平整部交替间隔设置,以适应长条导光条的安装。为便于加工制作,所述导光点与反光面的外周边沿处保持有距离,如此使导光条可批量生产,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还使各导光条之间的性能一致,亮度更加稳定。为使光线能够更好的反射出去,以提高灯体亮度,所述罩体形成有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所述导光条在长度方向上装配定位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反光面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接触,如此导光面位于安装槽的敞口部,能更好的将光线传导出去。为避免导光条中间产生色差,所述导光条仅有一条,且所述导光条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均设有所述发光体,如此导光条为一体且两头进光,避免了色差的产生。为便于将罩体安装于车灯总成上,所述罩体的两端均设有支座,所述导光条的两端分别对应延伸入所述支座内,且所述发光体固定设于支座内。如此可预先将导光条、罩体、支座装配好后,然后整体装配于车灯总成上。为便于将导光条装配于支座上,所述导光条的两端部均设有卡凸,每个所述支座上均设有与卡凸相扣的第二扣脚。且卡凸的设置还能够防止导光条在置入安装槽时,放错方向。为防止导光条相对安装槽松脱,所述安装槽沿长度方向的侧壁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一扣脚,所述导光条的导光面抵在第一扣脚下端。为便于将罩体与支座装配在一起,所述罩体的两端部均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两个扣脚组,每个扣脚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扣脚,所述第三扣脚的楔形部卡抵在支座的远离导光条的端面上。第三扣脚的设置不仅使装配简单,且两组扣脚组的设置,保证了罩体与支座的装配稳固性。所述支座具有能够插接于罩体内的插接部,更进一步使支座和罩体易于装配且装配稳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1、本技术通过在导光条上设置由激光雕刻而成的导光点,以保证照射区域内不会出现不同亮度的光斑,灯光均匀度好;且相对于设置反光凸起、调节发光体亮度、增加增亮剂、贴匀光膜等措施,本技术的导光条易于加工制作、成本低;2、通过使导光点在导光条的弯折部的密度大于在导光条的平整部的密度,从而使导光条的弯折处具有不低于导光条其他部位处的亮度,避免了弯折处发暗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的导光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3所示,本优选实施例的汽车内饰灯长导光条结构包括罩体1、导光条2、发光体3和支座4。本实施例中,发光体3为LED灯,且为使灯具看起来美观,罩体1为具有装饰作用的装饰罩。导光条2由若干弯折部26和若干平整部27连接为一体,弯折部26和平整部27交替间隔设置。导光条2的反光面23上具有由激光雕刻而成的导光点25,导光点25在弯折部26的密度大于导光点25在平整部27的密度,以防止导光条2的弯折处发暗。如此通过导光点25的布置来改善导光条2上不同位置光的亮度,从而实现不同亮度且均匀的氛围灯,这样就不再需要调节LED亮度、增加增亮剂、贴匀光膜等。此外,导光点25与反光面23的外周边沿处保持有距离,如此使导光条2可批量生产,便于加工制作,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还使各导光条2之间的性能一致,亮度更加稳定。罩体1、导光条2、发光体3和支座4通过如下方式装配:罩体1上形成有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11,导光条2在长度方向上装配定位在安装槽11内,且导光条2的导光面22位于安装槽11的敞口部,与导光面22相对的反光面23则与安装槽11的底壁接触,如此能更好的将光线传导出去,提高灯体亮度。且安装槽11沿长度方向的侧壁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一扣脚12,导光条2的导光面22抵在第一扣脚12下端。另外,导光条2仅有一条,发光体3有两个并分别对应设于导光条2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进光面21)处,如此导光条2为一体且两头进光,避免了导光条2中间产生色差。支座4设于罩体1的两端,支座4上具有能够插接于罩体1内的插接部42。且罩体1的两端部均设有固定座13,固定座13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两个扣脚组,其中一个扣脚组包括一个第三扣脚131,另一个扣脚组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第三扣脚131,第三扣脚131的楔形部131a卡抵在支座4的远离导光条2的端面上。如此可先将插接部42插接于罩体1内将支座4定位,然后再用第三扣脚131锁紧,便于装配且装配稳固。发光体3焊接于支座4内,导光条2的两端分别对应延伸入支座4内,导光条2的两端部均设有卡凸24,每个支座4上均设有与卡凸24相扣的第二扣脚41,该第二扣脚41设于支座4的插接部42上。值得说明的是,卡凸24的作用不仅在于将导光条2与支座4装配在一起,还能够防止导光条2在置入安装槽11时,放错方向。如此可预先将导光条2、罩体1、支座4装配好后,然后整体装配于车灯总成上,便于安装;且第一扣脚12、第二扣脚41的配合设置保证导光条2不会相对罩体1或支座4产生位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内饰灯长导光条结构,包括罩体(1)、导光条(2)和发光体(3),所述导光条(2)安装于罩体(1)上,所述发光体(3)设于导光条(2)的进光面(21)处并发光体(3)发出的光通过导光条(2)上的导光面(22)反射出去,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条(2)由弯折部(26)和平整部(27)连接为一体,所述导光条(2)的反光面(23)与导光条(2)的导光面(22)相对设置,且所述反光面(23)上具有由激光雕刻而成的导光点(25),所述导光点(25)在弯折部(26)的密度大于导光点(25)在平整部(27)的密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内饰灯长导光条结构,包括罩体(1)、导光条(2)和发光体(3),所述导光条(2)安装于罩体(1)上,所述发光体(3)设于导光条(2)的进光面(21)处并发光体(3)发出的光通过导光条(2)上的导光面(22)反射出去,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条(2)由弯折部(26)和平整部(27)连接为一体,所述导光条(2)的反光面(23)与导光条(2)的导光面(22)相对设置,且所述反光面(23)上具有由激光雕刻而成的导光点(25),所述导光点(25)在弯折部(26)的密度大于导光点(25)在平整部(27)的密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灯长导光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26)为至少两个,所述平整部(27)为至少两个,所述弯折部(26)和平整部(27)交替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灯长导光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点(25)与反光面(23)的外周边沿处保持有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内饰灯长导光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1)形成有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11),所述导光条(2)在长度方向上装配定位在所述安装槽(11)内,且所述反光面(23)与所述安装槽(11)的底壁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哲栋毛志平陆俊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