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88086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11:46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减小显示屏周边产生漏光的几率。上述移动终端包括显示模组以及用于容纳显示模组的中框。其中,显示模组包括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和显示屏,背光模组靠近中框的底部。此外,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一遮光胶带、第二遮光胶带以及胶带支撑部、第一遮光胶带位于背光模组和显示屏之间。上述第二遮光胶带与第一遮光胶带相连接,且第二遮光胶带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背光模组与中框的侧壁之间。上述移动终端可以用于显示图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终端
本申请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作为一种被动发光显示器,其内部设置有用于提供发光器件的背光模组(BacklightModule,BM)。该背光模组通过遮光胶带与显示屏相连接。然而,当遮光胶带开胶后,会与背光模组之间产生缝隙。此时,背光模组中发出的光线会由上述缝隙漏出,从而使得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屏周边产生漏光,影响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用于减小显示屏周边产生漏光的几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显示模组以及用于容纳显示模组的中框。其中,显示模组包括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和显示屏,背光模组靠近中框的底部。此外,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一遮光胶带、第二遮光胶带以及胶带支撑部、第一遮光胶带位于背光模组和显示屏之间。上述第二遮光胶带与第一遮光胶带相连接,且第二遮光胶带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背光模组与中框的侧壁之间。这样一来,第二遮光胶带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背光模组与中框的侧壁之间,从而对背光模组与中框的侧壁之间的漏光路径进行遮挡,减小漏光几率。此外,胶带支撑部与第一遮光胶带的边缘以及第二遮光胶带的至少一部分相接触,且胶带支撑部位于第一遮光胶带和第二遮光胶带靠近显示屏的一侧。在此情况下,通过设置于第二遮光胶带相接触的胶带支撑部,能够对第二遮光胶带进行支撑,使得第二遮光胶带尽可能保持平铺状态,提高第二遮光胶带的平整度和安装稳固性。可选的,第二遮光胶带背离第一遮光胶带的一端与中框的侧壁相接触。这样一来,背光模组与中框的侧壁之间的间隙,可以被位于第二遮光胶带中位于背光模组与中框的侧壁之间的部分全部遮挡。可选的,显示模组还包括下偏光片。该下偏光片位于第一遮光胶带与显示屏之间。胶带支撑部与下偏光片为一体结构。这样一来,在制作下偏光片的同时,即可以完成胶带支撑部的制备。并且在显示屏靠近背光模组的一侧表面贴附上述下偏光片时,即可以完成胶带支撑部的安装,使得该胶带支撑部即可以与第一遮光胶带相接触,又可以与第二遮光胶带相接触。可选的,显示模组还包括覆盖第二遮光胶带至少一部分的胶带保护膜,该胶带支撑部为胶带保护膜。在此情况下,当将第二遮光胶带进行粘贴时,可以将覆盖第二遮光胶带中粘接层背离基材一侧表面的胶带保护膜的一部分去除,另一部分保留。波流的一部分胶带保护膜作为上述胶带支撑部,从而无需增加制作胶带支撑部的工艺。可选的,显示屏周边与中框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胶带保护膜沿显示屏的周边设置,且胶带保护膜呈闭合的框状结构。这样一来,对于直下式背光模组而言,可以当该背光模组的周边均具有上述第二遮光胶带时,可以通过上述框状的胶带保护膜对背光模组的周边的第二遮光胶带进行支撑。可选的,胶带保护膜与显示屏之间具有间隙。这样一来,在安装过程中,可以避免胶带保护膜与显示屏之间发生干涉。可选的,背光模组包括胶框,胶带保护膜通过第一遮光胶带固定于胶框上,从而可以使得胶框对胶带保护膜进行支撑,进而使得胶带保护膜与第二遮光胶带相接触的部分能够对该第二遮光胶带进行支撑。可选的,胶带支撑部与中框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这样一来,在安装过程中,可以避免胶带保护膜与中框的侧壁之间发生干涉。可选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以及设置于导光板一侧面的光源。第二遮光胶带设置于导光板未设置光源的一个侧面与中框的侧壁之间。由于导光板的其中一个侧面设置有上述光源,且该光源的上方也会通过遮光胶带固定于背光模组的胶框上。因此,导光板设置有光源的侧面无需再设置上述第二遮光胶带。此外该导光板未设置光源的其余四个侧面与中框之间均设置有上述第二遮光胶带,可以使得导光板四周与中框的侧壁之间的漏光路径均被遮挡。可选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以及设置于导光板靠近中框底部一侧的光源;第二遮光胶带设置于导光板的任意一个侧面与中框的侧壁之间。这样一来,导光板与中框侧壁之间的漏光路径可以均被第二遮光胶带遮挡。可选的,显示模组还包括与显示屏相连接的盖板。中框的侧壁上设置有L型支撑台,其中,L型支撑台的底面与中框的底部平行。盖板可以通过双面胶固定于L型支撑台的底面上。在此情况下,在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背光模组通过第一遮光胶带与显示屏相连接。然后,通过光学透明胶将连接有背光模组的显示屏与盖板相连接。最后将包括上述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显示屏以及盖板的显示模组通过盖板固定于中框的侧壁的L型支撑台的底面上,从而完成显示模组与中框的组装。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中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第一遮光胶带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第一遮光胶带的位置关系以及外形示意图;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遮光胶带与第二遮光胶带的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遮光胶带与第二遮光胶带的另一种位置关系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遮光胶带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中胶带保护膜与显示屏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01-移动终端;10-显示模组;11-背光模组;110-导光板;111-光源;112-胶框;113-铁框;114-反射片;115-扩散片;116-增光片;12-显示屏;121-有效显示区;122-非显示区;123-阵列基板;124-彩膜基板;20-中框;201-底部;202-侧壁;203-L型支撑台的底面;30-胶带支撑部;31-第一遮光胶带;310-基材;311-粘接层;312-胶带保护膜;32-第二遮光胶带;33-遮光胶带;34-遮光板;40-盖板;41-光学透明胶;42-双面胶;50-下偏光片;51-上偏光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01,如图1所示,该移动终端01包括显示模组10以及用于容纳该显示模组10的中框20。该中框20具有一底部201以及与底部201垂直的多个(如图2所示,例如四个)侧壁202。该中框20的侧壁202依次首尾相接,并与中框的底部201构成如图2所示的容纳腔。上述显示模组10可以被收容至上述容纳腔中。在此基础上,上述显示模组10,如图1所示,包括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11、显示屏12以及盖板40。其中,相对于显示屏12而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显示模组以及用于容纳所述显示模组的中框;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和显示屏,所述背光模组靠近所述中框的底部;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一遮光胶带、第二遮光胶带以及胶带支撑部;所述第一遮光胶带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显示屏之间;所述第二遮光胶带与所述第一遮光胶带相连接,且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中框的侧壁之间;所述胶带支撑部与所述第一遮光胶带的边缘以及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至少一部分相接触,且所述胶带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遮光胶带和所述第二遮光胶带靠近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显示模组以及用于容纳所述显示模组的中框;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和显示屏,所述背光模组靠近所述中框的底部;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第一遮光胶带、第二遮光胶带以及胶带支撑部;所述第一遮光胶带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显示屏之间;所述第二遮光胶带与所述第一遮光胶带相连接,且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中框的侧壁之间;所述胶带支撑部与所述第一遮光胶带的边缘以及所述第二遮光胶带的至少一部分相接触,且所述胶带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遮光胶带和所述第二遮光胶带靠近所述显示屏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胶带背离所述第一遮光胶带的一端与所述中框的侧壁相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下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一遮光胶带与所述显示屏之间;所述胶带支撑部与所述下偏光片为一体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覆盖所述第二遮光胶带至少一部分的胶带保护膜;所述胶带支撑部为所述胶带保护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占青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