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建筑以及抗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47969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10: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提供一种抗震建筑以及抗震系统,该抗震建筑包括建筑物本体、屏蔽层以及多个导波体。其中,屏蔽层用于过滤地震波,屏蔽层设置在建筑物本体所在的地基层。每一个导波体均包括水管柱和储水室。水管柱具有去波端,水管柱连接于储水室。储水室连接于地基层。去波端穿出于地基层。通过对用于屏蔽地震波的屏蔽层和多个用于传导并释放地震波的导波体进行设计并应用于建筑物以及诸如大型精密设备等的其他地表物体,大大地提高了地表物体的抗震能力,保障了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另外,屏蔽层材料煤和导波介质水便于获取,可降低抗震建筑的整体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震建筑以及抗震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抗震建筑以及抗震系统。
技术介绍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惨重的伤亡和难以挽回的财产损失。目前,人类对地震还不能做到准确的预测,比较先进的地震预测方法也仅能实现提前几十秒对地震进行预警,人们很难预先得知地震的发生并及时逃离建筑物,因此,目前看来从地震预测的角度进行地震预防并非十分有效。现有技术中,人们不断从提高建筑物水泥和钢筋的用量的角度以及从提高材料标准的角度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但对于震级较高的地震而言,这些方法的抗震效果非常有限,尤其对于抗震风险较高的地震带地区的建筑和诸多大型精密设备而言,一旦遭遇地震,人们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设备的价值将受到严重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建筑,以解决建筑物抗震能力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系统,以实现更优的抗震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所示:一种抗震建筑,其包括建筑物本体、屏蔽层以及多个导波体。其中,屏蔽层用于过滤地震波,屏蔽层设置在建筑物本体所在的地基层。每一个导波体均包括水管柱和储水室。水管柱具有去波端,水管柱连接于储水室。储水室连接于地基层。去波端穿出于地基层。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去波端为敞口端。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水管柱设置在建筑物本体的墙体内,水管柱连接于建筑物本体的水管网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储水室的形状大致呈喇叭形,喇叭形的储水室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二端的宽度,第二端连通于水管柱。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去波端大致呈喇叭形,喇叭形的去波端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的宽度大于第二端部的宽度,第二端部为敞口,第一端部连通于所述水管柱。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储水室的容量大于去波端的容量。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沿地基层的水平方向和高度方向,多个导波体错落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地基层的不同水平位置和不同高度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导波体的储水室。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屏蔽层由煤组成,地基层包覆于屏蔽层内。一种抗震系统,其包括屏蔽层和多个导波体,其中,屏蔽层用于过滤地震波,每一个导波体均包括水管柱以及储水室,水管柱具有去波端,水管柱连接于储水室,储水室连接于屏蔽层,去波端穿出于地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抗震建筑包括建筑物本体、屏蔽层以及多个导波体。其中,屏蔽层设置在建筑物本体所在的地基层用于过滤地震波。每一个导波体均包括储水室和水管柱,其中,储水室用于充分吸收经屏蔽层过滤后余留的地震波并将地震波传导至用于传导地震波的水管柱,而水管柱具有去波端,去波端能够实现通过介质水的震荡将地震波传递至空气从而实现地震波的释放。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抗震建筑通过对用于屏蔽地震波的屏蔽层和多个用于传导并释放地震波的导波体进行设计并应用于建筑物,大大地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了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另外,屏蔽层材料煤和导波介质水便于获取,可降低抗震建筑的整体成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抗震系统包括屏蔽层和多个导波体,其中,屏蔽层用于过滤地震波,每一个导波体均包括储水室和水管柱,其中,储水室用于充分吸收经屏蔽层过滤后余留的地震波并将地震波传导至用于传导地震波的水管柱,而水管柱具有去波端,去波端能够实现通过介质水的震荡将地震波传递至空气从而实现地震波的释放。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抗震系统通过对用于屏蔽地震波的屏蔽层和多个用于传导并释放地震波的导波体进行设计并应用于诸如大型精密设备等的地表物体,大大地提高了抗震能力,保障了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另外,屏蔽层材料煤和导波介质水便于获取,可降低抗震建筑的整体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抗震建筑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抗震建筑的水管柱穿过建筑物墙体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抗震建筑的水管网络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抗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抗震建筑;110-建筑物本体;120-屏蔽层;121-底部;122-侧部;130-导波体;131-水管柱;132-储水室;1311-去波端;13111-第一端部;13112-第二端部;132-储水室;1321-第一端;1322-第二端;140-地基层;150-水管网络;151-雨水管网络;152-自来水管网络;153-控制阀;200-抗震系统;210-屏蔽层;211-底部;212-侧部;220-导波体;221-水管柱;2211-去波端;22111-第一端部;22112-第二端部;222-储水室;2221-第一端;2222-第二端;230-地表物体;240-地基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上”、“下”、“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第一实施例请参照图1,抗震建筑100包括建筑物本体110、屏蔽层120以及多个导波体130。其中,屏蔽层120设置在建筑物本体110所在的地基层140用于过滤地震波,每一个导波体130均从建筑物本体110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建筑包括:建筑物本体;用于过滤地震波的屏蔽层,所述屏蔽层设置在所述建筑物本体所在的地基层;以及多个导波体,每一个所述导波体均包括水管柱以及储水室;所述水管柱具有去波端;所述水管柱连接于所述储水室;所述储水室连接于所述地基层;所述去波端穿出于所述地基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建筑包括:建筑物本体;用于过滤地震波的屏蔽层,所述屏蔽层设置在所述建筑物本体所在的地基层;以及多个导波体,每一个所述导波体均包括水管柱以及储水室;所述水管柱具有去波端;所述水管柱连接于所述储水室;所述储水室连接于所述地基层;所述去波端穿出于所述地基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去波端为敞口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柱设置在所述建筑物本体的墙体内,所述水管柱连接于所述建筑物本体的水管网络。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室的形状大致呈喇叭形,喇叭形的所述储水室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端的宽度;所述第二端连通于所述水管柱。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去波端大致呈喇叭形;喇叭形的所述去波端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彦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