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管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47950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1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管廊系统,其特征在于支管廊布置在道路一侧的人行道或绿化带下方,所述支管廊的标准断面尺寸宽为1.6~2米,高为1.3~1.55米,所述支管廊内设置电力及通信管线和给水管线,所述支管廊顶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采光孔和检修孔,所述支管廊由若干个标准段连接而成,每个标准段设置一个管线综合井,作为管线的接入接出所用,所述支管廊通过管线综合井实现廊内管线与廊外管线的衔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支管廊系统的特点:①容纳给水、电力、通信三类管线,是综合管廊系统布置的有效补充。②埋深浅、断面小,可开盖检修,造价低。③具备防水、防盗特点,可布置于绿化带下或人行道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管廊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管线敷设及综合管廊的
,具体地说是一种支管廊系统。
技术介绍
城市市政管线的敷设问题一直是城市中困扰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各管线单位的重大问题,管线安全事故频发,管线更新换代以及各地块的接管工作导致“马路拉链”已成为城市常态。城市市政管线一般有给水管、电力管线、通信管线、排水管线、天然气管线、北方地区还有供热管线。其中给水管线、电力管线(20KV等级以下)、通信管线这三种又是分布最广泛的管线。这三类管线中,给水管线一般采用直埋的方式敷设,电力(20KV等级以下)和通信管线一般普通做法是采用套管敷设或者排管敷设,再考究一点的做法是采用电缆沟或者通信缆沟的做法,这些传统做法的优点是造价便宜,单根管线每公里根据管径大小或回路多少一般在几十万到一百多万之间。缺点是检修不方便,占用的地下空间非常大,接管接线不方便。为此建设部从2015年开始大力推广综合管廊,综合管廊解决了多种管线集中敷设的问题,占用地下空间少,检修和接管接线方便,但是缺点是造价太贵,根据容纳管线的多少一般要四千万到一个亿之间。这就给综合管廊的大量推广带来了困难,往往一个园区的道路有几百公里,但最终规划建设的综合管廊只有几公里,至多几十公里,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管廊系统,它可克服现有传统直埋管线敷设和综合管廊敷设技术中的不足,取其两者的优点,同时又可作为综合管廊的系统补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支管廊系统,其特征在于支管廊布置在道路一侧的人行道或绿化带下方,所述支管廊的标准断面尺寸宽为1.6~2米,高为1.3~1.55米,所述支管廊内设置电力及通信管线和给水管线,所述支管廊顶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采光孔和检修孔,所述支管廊由若干个标准段连接而成,每个标准段设置一个管线综合井,作为管线的接入接出所用,所述支管廊通过管线综合井实现廊内管线与廊外管线的衔接。进一步地,所述支管廊通过管线综合井与综合管廊的管线接出口或分支口连接,实现支管廊和综合管廊的衔接。进一步地,沿支管廊的长度方向,每个标准段长度为50~80米,其中采光孔和检修孔间隔设置在支管廊内,两个相邻采光孔之间的间距为6~10米,两个相邻检修孔之间的间距也为6~10米。进一步地,所述检修孔的孔壁上部设有盖板支架,检修孔上方设有不锈钢盖板,不锈钢盖板的底部设有托板,托板与盖板支架之间通过气动杆连接,托板顶部设有滑轮槽,不锈钢盖板底部设与滑轮槽配合的楔条,不锈钢盖板与托板形成可滑动连接,气动杆将托板顶起后,不锈钢盖板可沿托板顶部的滑轮槽滑动,从而将检修孔顶部的不锈钢盖板打开。进一步地,所述不锈钢盖板为方形结构,其中所述不锈钢盖板的两侧侧面以及一端端面向下延伸形成限位边板,并在所述限位边板的内侧设有弹性钢板,与不锈钢盖板另一端端面对应的检修孔顶部设有与不锈钢盖板另一端端面相配合的弹性限位件。进一步地,所述不锈钢盖板与检修孔顶部配合处设有橡胶条。进一步地,所述采光孔顶部周边设有大理石石材,所述大理石石材通过石材专用胶固定,所述采光孔上方设有双面钢化夹胶玻璃,双面钢化夹胶玻璃通过聚氨酯密封胶固定在大理石石材上,所述采光孔内设有光导设备,所述光导设备通过聚氨酯发泡密封剂固定。进一步地,所述管线综合井的两侧分别预埋通信橡塑组件、电力橡塑组件和给水套管,分别用于将综合管廊或其他支管廊或排管或直埋敷设的电力管线、通信管线和给水管线引入支管廊内。进一步地,所述管线综合井的顶部井口设置有手控式不锈钢盖板。进一步地,手控式不锈钢盖板的底部设有托板,托板与气动杆连接,托板顶部设有滑轮槽,不锈钢盖板底部设与滑轮槽配合的楔条,不锈钢盖板与托板形成可滑动连接,气动杆将托板顶起后,不锈钢盖板可沿托板顶部的滑轮槽滑动,从而将检修孔顶部的不锈钢盖板打开。进一步地,在道路相交路口,支管廊相交处或转折处也设置相应的管线综合井。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全新的管线敷设方式,与传统的直埋管线、排管、电缆沟、通信缆沟、综合管廊等都有所不同,它具备敷设管线种类较多、方便检修、投资小等优点。本专利技术每隔一定距离就设置了检修孔,可以满足人员入内检修的需求。同时检修孔的盖板考虑了防水、防盗、防压的功能。另外设置采光孔,配备光导设备,满足了白天入内检修的基本要求。同时在每个标准段内设置一个管线综合井,作为管线的接入接出所用,同时也可以作为人员检修井所用,同时考虑到系统的完整性,在道路相交路口,支管廊相交处,都设置了相应的管线综合井,用于管线的联通和人员的检修用,这样可以很好的实现支管廊本身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也能很好地和综合管廊系统进行配套衔接。附图说明图1为支管廊配套综合管廊布置示意图。图2为60米标准段支管廊布置图。图3为支管廊标准断面横断面图。图4为支管廊检修孔处横向剖面图。图5为支管廊检修孔处纵向剖面图。图6为支管廊光导孔处横向剖面图。图7为支管廊标准断面管线综合井顶层平面图。图8为支管廊标准断面管线综合井下层平面图。图9为支管廊标准断面管线综合井纵向剖面图。图10为支管廊十字交叉处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支管廊十字交叉处综合井顶层平面图。图12为支管廊十字交叉处综合井下层平面图。图13为支管廊十字交叉处综合井纵向剖面图。图14为支管廊丁字交叉处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支管廊丁字交叉处综合井顶层平面图。图16为支管廊丁字交叉处综合井下层平面图。图17为支管廊丁字交叉处综合井纵向剖面图。图18为支管廊L型转折处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支管廊L型转折处综合井顶层平面图。图20为支管廊L型转折处综合井下层平面图。图21为支管廊L型转折处综合井纵向剖面图。图中包括:采光孔1、检修孔2、管线综合井3、人行道或绿化带4、不锈钢盖板5、托板6、气动杆7、滑轮组8、楔条9、限位边板10、弹性钢板11、橡胶条12、弹性限位件13、人行砖14、大理石石材15、石材专用胶16、光导设备17、双面钢化夹胶玻璃18、聚氨酯密封胶19、不锈钢护框20、聚氨酯发泡密封剂21、手控式不锈钢盖板2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支管廊配套综合管廊的示意图中的一小部分区域来阐述支管廊系统的布置。综合管廊由于造价昂贵,只能选择性的在一些主要道路上建设,使综合管廊的服务区域打折,对于未建设综合管廊且有距离较远的路段,需要本专利技术的这种高密度的支管廊作为综合管廊的有益补充。如图所示,一种支管廊系统,其特征在于支管廊布置在道路一侧的人行道或绿化带4下方,所述支管廊的标准断面尺寸宽B为1.6~2米,高H为1.3~1.55米,所述支管廊内设置电力及通信管线和给水管线,所述支管廊顶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采光孔1和检修孔2,所述支管廊由若干个标准段连接而成,每个标准段设置一个管线综合井3,作为管线的接入接出所用,所述支管廊通过管线综合井与综合管廊的管线接出口或分支口连接,实现支管廊和综合管廊的衔接。进一步地,沿支管廊的长度方向,每个标准段长度L1为60米,其中采光孔1和检修孔2间隔设置在支管廊内,两个相邻采光孔1之间的间距为L,两个相邻检修孔2之间的间距也为L,相邻采光孔1和检修孔2之间的间距为L/2,其中L=8米。如图4~图5所示,所述检修孔上方设手控式不锈钢盖板,检修孔的孔壁上部设有盖板支架,检修孔上方设有不锈钢盖板5,不锈钢盖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管廊系统,其特征在于支管廊布置在道路一侧的人行道或绿化带下方,所述支管廊的标准断面尺寸宽为1.6~2米,高为1.3~1.55米,所述支管廊内设置电力及通信管线和给水管线,所述支管廊顶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采光孔和检修孔,所述支管廊由若干个标准段连接而成,每个标准段设置一个管线综合井,作为管线的接入接出所用,所述支管廊通过管线综合井实现廊内管线与廊外管线的衔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管廊系统,其特征在于支管廊布置在道路一侧的人行道或绿化带下方,所述支管廊的标准断面尺寸宽为1.6~2米,高为1.3~1.55米,所述支管廊内设置电力及通信管线和给水管线,所述支管廊顶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采光孔和检修孔,所述支管廊由若干个标准段连接而成,每个标准段设置一个管线综合井,作为管线的接入接出所用,所述支管廊通过管线综合井实现廊内管线与廊外管线的衔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管廊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支管廊的长度方向,每个标准段长度为50~80米,其中采光孔和检修孔间隔设置在支管廊内,两个相邻采光孔之间的间距为6~10米,两个相邻检修孔之间的间距也为6~10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管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修孔的孔壁上部设有盖板支架,检修孔上方设有不锈钢盖板,不锈钢盖板的底部设有托板,托板与盖板支架之间通过气动杆连接,托板顶部设有滑轮槽,不锈钢盖板底部设与滑轮槽配合的楔条,不锈钢盖板与托板形成可滑动连接,气动杆将托板顶起后,不锈钢盖板可沿托板顶部的滑轮槽滑动,从而将检修孔顶部的不锈钢盖板打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管廊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祁峰强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