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车制动器总成间隙自动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65815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驻车制动器总成间隙自动调整装置,其包括固定套筒、设置在固定套筒内的调节螺杆和分别设置在固定套筒左右两端的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调节螺杆包括蜗轮和分别固定设置在蜗轮左右两侧的左调节螺杆和右调节螺杆,左调节螺杆和右调节螺杆的螺纹方向相反,左支撑杆和左调节螺杆螺纹配合,右支撑杆和右调节螺杆螺纹配合;固定套筒内设置有与所述蜗轮相啮合的蜗杆,蜗杆的底端固定设置有棘轮,固定套筒还设置有调节杆,调节杆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棘轮相配合的棘爪,另一端伸出所述固定套筒形成调节触发端,所述调节杆和所述固定套筒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机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驻车制动器总成间隙自动调整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用制动器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驻车制动器总成间隙自动调整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制动器是使汽车的行驶速度可以强制降低的一系列专门装置。制动系统主要由供能装置、控制装置、传动装置和制动器四部分组成。制动系统的主要功用是使行驶中的汽车减速甚至停车、使下坡行驶的汽车速度保持稳定、使已停驶的汽车保持不动。其中,制动器包括制动鼓、制动泵、制动蹄、复位弹簧等组件,其原理是制动泵推动制动蹄张开后使其上的摩擦片与制动鼓接触产生摩擦力达到制动的目的。通常摩擦片与制动鼓之间设置有一定的间隙,随着车辆的使用,摩擦片会逐渐磨损变薄,导致其与制动鼓之间的间隙增加,因此导致制动效果收到影响,制动蹄的行程需要进一步增加才能够达到原始的制动效果。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行车的安全,因此,在间隙变大后需要对其进行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驻车制动器总成间隙自动调整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驻车制动器总成间隙自动调整装置,其关键技术在于:其包括固定套筒、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内的调节螺杆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左右两端的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所述调节螺杆包括蜗轮和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蜗轮左右两侧的左调节螺杆和右调节螺杆,所述左调节螺杆和右调节螺杆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左支撑杆和左调节螺杆螺纹配合,所述右支撑杆和右调节螺杆螺纹配合;所述固定套筒内设置有与所述蜗轮相啮合的蜗杆,所述蜗杆的底端固定设置有棘轮,所述固定套筒还设置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棘轮相配合的棘爪,另一端伸出所述固定套筒形成调节触发端,所述调节杆和所述固定套筒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机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棘爪和所述调节杆之间设置有复位扭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杆和所述固定套筒之间的弹性复位机构为拉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螺杆通过定位套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蜗杆的上下两端插设在所述固定套筒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结构稳定,集中在一个套筒内,能够节省空间,方便装配。本技术通过触发调节杆,在其棘爪的作用下,推动棘轮转动,棘轮带动蜗杆转动,蜗杆进一步带动蜗轮转动,蜗轮转动带动左右两侧的螺杆转动,由于左调节螺杆和右调节螺杆螺纹方向相反,因此其能够同时向外推动左右支撑杆,以达到缩小摩擦片与制动鼓间隙的作用。本技术利用制动蹄的底端行程触发调节杆,因此能够实现自动调节间隙。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调节螺杆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棘轮棘爪的配合关系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其中:1固定套筒、2左支撑杆、3右支撑杆、4左调节螺杆、5右调节螺杆、6蜗轮、7蜗杆、8棘轮、9棘爪、10调节杆、11拉簧、12左制动蹄、13右制动蹄、14凸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技术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如图1-3所示的驻车制动器总成间隙自动调整装置,其包括固定套筒1、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1内的调节螺杆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1左右两端的左支撑杆2和右支撑杆3;所述左支撑杆2和右支撑杆3分别用于支撑左右两侧的制动蹄。左支撑杆2和右支撑杆3能够在固定套筒1内伸缩,但是不能够转动。如图2所示,所述调节螺杆包括蜗轮6和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蜗轮6左右两侧的左调节螺杆4和右调节螺杆5,所述左调节螺杆4和右调节螺杆5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左支撑杆2和左调节螺杆4螺纹配合,所述右支撑杆3和右调节螺杆5螺纹配合;即调节螺杆转动时,左支撑杆2和右支撑杆3同步向外伸出或者同步向内缩回,此结构能够增加调节的效率,调节效果明显。所述固定套筒1内设置有与所述蜗轮6相啮合的蜗杆7,所述蜗杆7的底端固定设置有棘轮8,所述固定套筒1还设置有调节杆10,所述调节杆10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棘轮8相配合的棘爪9,另一端伸出所述固定套筒1形成调节触发端,所述调节杆10和所述固定套筒1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机构,所述弹性复位机构为拉簧11,如图3所示,所述拉簧11套在所述调节杆10上,其一端与调节杆10侧壁的凸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套筒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棘爪9和所述调节杆10之间设置有复位扭簧,使棘爪9受外力能够摆动一定的幅度,但是也能够在复位扭簧的作用下复位。所述调节螺杆通过定位套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1内,即调节螺杆能够在定位套筒1内转动,但是不能够左右移动。如图1所示,所述蜗杆7的上下两端插设在所述固定套筒1上,使蜗杆7能够转动,但是不会偏移。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所述的间隙自动调整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仅示意出左制动蹄12和右制动蹄13与其的配合关系。如图所示,所述左制动蹄12的底端与左支撑杆接触或铰连,所述右制动蹄13与右支撑杆3接触或铰连。所述左制动蹄12底部设置有凸块14,所述凸块与伸出固定套筒1外的调节杆10的调节触发端接触。当制动器工作的时候,两个制动蹄向外张开,摩擦片接触到制动鼓后实现制动,当摩擦片磨损时,达到相同的制动效果则需要增加制动蹄的行程,此时凸块14在左制动蹄12的动作下会向右移动,通过挤压调节杆10使其推动棘爪9向右移动,棘爪9推动棘轮8转动从而实现左右两个支撑杆向外移动,使制动蹄与制动鼓间隙缩小。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驻车制动器总成间隙自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固定套筒(1)、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1)内的调节螺杆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1)左右两端的左支撑杆(2)和右支撑杆(3);所述调节螺杆包括蜗轮(6)和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蜗轮(6)左右两侧的左调节螺杆(4)和右调节螺杆(5),所述左调节螺杆(4)和右调节螺杆(5)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左支撑杆(2)和左调节螺杆(4)螺纹配合,所述右支撑杆(3)和右调节螺杆(5)螺纹配合;所述固定套筒(1)内设置有与所述蜗轮(6)相啮合的蜗杆(7),所述蜗杆(7)的底端固定设置有棘轮(8),所述固定套筒(1)还设置有调节杆(10),所述调节杆(10)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棘轮(8)相配合的棘爪(9),另一端伸出所述固定套筒(1)形成调节触发端,所述调节杆(10)和所述固定套筒(1)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驻车制动器总成间隙自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固定套筒(1)、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1)内的调节螺杆和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1)左右两端的左支撑杆(2)和右支撑杆(3);所述调节螺杆包括蜗轮(6)和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蜗轮(6)左右两侧的左调节螺杆(4)和右调节螺杆(5),所述左调节螺杆(4)和右调节螺杆(5)的螺纹方向相反,所述左支撑杆(2)和左调节螺杆(4)螺纹配合,所述右支撑杆(3)和右调节螺杆(5)螺纹配合;所述固定套筒(1)内设置有与所述蜗轮(6)相啮合的蜗杆(7),所述蜗杆(7)的底端固定设置有棘轮(8),所述固定套筒(1)还设置有调节杆(10),所述调节杆(10)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棘轮(8)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峰韩文亮窦艳英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凯普达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