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胶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5130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6 2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胶釜,包括制胶釜本体、第一刀片、第二刀片、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二搅拌棒,所述制胶釜本体通过隔板分隔有第一搅拌腔和第二搅拌腔,且第一搅拌腔的上端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均通过刀片固定杆与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安装在第二搅拌腔的左侧,且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一搅拌腔和第二搅拌腔的内部侧壁均设置有电热丝放置槽,且电热丝放置槽的内部安装有电热丝。该制胶釜,第一搅拌棒和第二搅拌棒均为旋转结构,利于将制胶釜内部的胶体搅拌均匀,电热丝安装在第一搅拌腔和第二搅拌腔的内部,避免温度过低胶体出现粘冻的现象,并避免胶体出现流速慢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胶釜
本技术涉及制胶釜
,具体为一种制胶釜。
技术介绍
制胶釜为生产胶体所用,在现代工业发展中极为普遍,但是目前使用的制胶釜搅拌效率不佳,不便于将胶体搅拌的更加均匀,且当胶体在一定浓度时不利于对胶体搅拌,并且易出现流速慢的情况,不便于使用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胶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使用的制胶釜搅拌效率不佳,不便于将胶体搅拌的更加均匀,且当胶体在一定浓度时不利于对胶体搅拌,并且易出现流速慢的情况,不便于使用者使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制胶釜,包括制胶釜本体、第一刀片、第二刀片、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二搅拌棒,所述制胶釜本体通过隔板分隔有第一搅拌腔和第二搅拌腔,且第一搅拌腔的上端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且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均通过刀片固定杆与第一转轴连接,且第一转轴的外圈固定有第一搅拌棒,所述隔板的下端开设有出料口,且出料口的表面安装有阀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安装在第二搅拌腔的左侧,且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搅拌棒固定在第二转轴的外圈,所述第一搅拌腔和第二搅拌腔的内部侧壁均设置有电热丝放置槽,且电热丝放置槽的内部安装有电热丝。优选的,所述第一搅拌棒为螺旋状结构,且第一搅拌棒的长度和第一转轴的长度相同。优选的,所述刀片固定杆以焊接的方式与第一转轴连接,且刀片固定杆之间为相互交错布置。优选的,所述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均为旋转结构,且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的尺寸和形状均相同。优选的,所述第二搅拌棒以倾斜的方式安装在第二转轴的外圈,且第二搅拌棒倾斜的角度为30°,并且第二搅拌棒的数量为四组。优选的,所述电热丝为“S”型结构,且电热丝均匀的安装在电热丝放置槽的内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制胶釜,第一搅拌棒和第二搅拌棒均为旋转结构,利于将制胶釜内部的胶体搅拌均匀,并避免在搅拌的过程中胶体粘附在搅拌棒上的情况,同时第一刀片和第二刀片的设置利于增加胶体的搅拌速率,并利于降低胶体的浓度,利于胶体的搅拌,电热丝安装在第一搅拌腔和第二搅拌腔的内部,通过增加第一搅拌腔和第二搅拌腔内部温度的方式增加胶体的搅拌速率,避免温度过低胶体出现粘冻的现象,并避免胶体出现流速慢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搅拌棒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电热丝放置槽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制胶釜本体,2、隔板,3、第一搅拌腔,4、第二搅拌腔,5、第一驱动电机,6、第一转轴,7、第一搅拌棒,8、刀片固定杆,9、第一刀片,10、第二刀片,11、出料口,12、阀门,13、第二驱动电机,14、第二转轴,15、第二搅拌棒,16、电热丝放置槽,17、电热丝。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制胶釜,包括制胶釜本体1、隔板2、第一搅拌腔3、第二搅拌腔4、第一驱动电机5、第一转轴6、第一搅拌棒7、刀片固定杆8、第一刀片9、第二刀片10、出料口11、阀门12、第二驱动电机13、第二转轴14、第二搅拌棒15、电热丝放置槽16和电热丝17,制胶釜本体1通过隔板2分隔有第一搅拌腔3和第二搅拌腔4,且第一搅拌腔3的上端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5,且第一驱动电机5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轴6,第一刀片9和第二刀片10均通过刀片固定杆8与第一转轴6连接,且第一转轴6的外圈固定有第一搅拌棒7,第一搅拌棒7为螺旋状结构,且第一搅拌棒7的长度和第一转轴6的长度相同,利于将第一搅拌腔3内部的胶体搅拌均匀,利于增加胶体的搅拌速率,刀片固定杆8以焊接的方式与第一转轴6连接,且刀片固定杆8之间为相互交错布置,因焊接的方式牢固性极佳,并利于缓解第一搅拌腔3内部胶体的浓度,利于对胶体的搅拌,第一刀片9和第二刀片10均为旋转结构,且第一刀片9和第二刀片10的尺寸和形状均相同,利于缓解第一搅拌腔3内部胶体的浓度,便于对胶体的搅拌,并有利于增加胶体的搅拌速率,隔板2的下端开设有出料口11,且出料口11的表面安装有阀门12,第二驱动电机13安装在第二搅拌腔4的左侧,且第二驱动电机13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转轴14,第二搅拌棒15固定在第二转轴14的外圈,第二搅拌棒15以倾斜的方式安装在第二转轴14的外圈,且第二搅拌棒15倾斜的角度为30°,并且第二搅拌棒15的数量为四组,便于对胶体进行第二次的搅拌,并避免在搅拌的过程中胶体粘附在第二搅拌棒15上的情况,第一搅拌腔3和第二搅拌腔4的内部侧壁均设置有电热丝放置槽16,且电热丝放置槽16的内部安装有电热丝17,电热丝17为“S”型结构,且电热丝17均匀的安装在电热丝放置槽16的内部,利于增加第一搅拌腔3和第二搅拌腔4内部的温度,避免胶体因温度低出现粘冻的情况。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制胶釜时,首先将胶体放入第一搅拌腔3上端的进料口中,此时胶体通过进料口进入第一搅拌腔3中,然后打开第一驱动电机5和电热丝17的电源开关,此时第一驱动电机5和电热丝17开始工作,第一转轴6带动第一搅拌棒7、第一刀片9和第二刀片10旋转,便于快速的将胶体搅拌均匀,待一段时间后,关闭第一驱动电机5的电源开关,此时第一驱动电机5停止工作,其次打开阀门12,此时第一搅拌腔3内部的胶体通过出料口11进入第二搅拌腔4的内部,再打开第二驱动电机13的电源开关,此时第二驱动电机13开始工作,第二转轴14带动第二搅拌棒15旋转,利于将胶体搅拌的更加均匀,同时电热丝17工作产生的热气利于增加第一搅拌腔3和第二搅拌腔4内部的温度,避免胶体出现流速慢的情况,最后待需搅拌的胶体按照上述方法放入第一搅拌腔3中,如此往复,工作效率极佳,并且搅拌混合完毕的胶体通过制胶釜本体1下端的出料口11排出,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胶釜,包括制胶釜本体(1)、第一刀片(9)、第二刀片(10)、第二驱动电机(13)和第二搅拌棒(15),其特征在于:所述制胶釜本体(1)通过隔板(2)分隔有第一搅拌腔(3)和第二搅拌腔(4),且第一搅拌腔(3)的上端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5),且第一驱动电机(5)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轴(6),所述第一刀片(9)和第二刀片(10)均通过刀片固定杆(8)与第一转轴(6)连接,且第一转轴(6)的外圈固定有第一搅拌棒(7),所述隔板(2)的下端开设有出料口(11),且出料口(11)的表面安装有阀门(12),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3)安装在第二搅拌腔(4)的左侧,且第二驱动电机(13)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转轴(14),所述第二搅拌棒(15)固定在第二转轴(14)的外圈,所述第一搅拌腔(3)和第二搅拌腔(4)的内部侧壁均设置有电热丝放置槽(16),且电热丝放置槽(16)的内部安装有电热丝(1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胶釜,包括制胶釜本体(1)、第一刀片(9)、第二刀片(10)、第二驱动电机(13)和第二搅拌棒(15),其特征在于:所述制胶釜本体(1)通过隔板(2)分隔有第一搅拌腔(3)和第二搅拌腔(4),且第一搅拌腔(3)的上端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5),且第一驱动电机(5)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轴(6),所述第一刀片(9)和第二刀片(10)均通过刀片固定杆(8)与第一转轴(6)连接,且第一转轴(6)的外圈固定有第一搅拌棒(7),所述隔板(2)的下端开设有出料口(11),且出料口(11)的表面安装有阀门(12),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3)安装在第二搅拌腔(4)的左侧,且第二驱动电机(13)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转轴(14),所述第二搅拌棒(15)固定在第二转轴(14)的外圈,所述第一搅拌腔(3)和第二搅拌腔(4)的内部侧壁均设置有电热丝放置槽(16),且电热丝放置槽(16)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克品林克波林子清黄志洪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友和胶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